不忘初心:平原縣老幹部回憶錄(二十)

不忘初心:平原縣老幹部回憶錄(二十)

苦樂年華

牟書會

2011年10月,我正式退休,回憶自己走過的歷程,雖然有些事情已久遠,但依舊記憶猶新。

初執教鞭上講臺

1972年1月,我當上了民辦教師。每月掙四元錢。因生活所迫,白天教書,放學後還得去地裡拔草拾柴禾,教書以外的拔草拾柴成了必不可少的內容,沒柴禾做不成飯,吃燒都很困難。

當民辦教師那幾年,結婚不久,剛分家過日子,生活苦,老夥裡窮,一件像樣的傢俱也沒有,只分了一大筐地瓜幹,二十斤麥子。好心的爺爺給了幾十斤穀子。鑑於困苦的原因,我還拔草餵羊,賣點錢好打油鹽醬醋。

我從1972年1月至1975年9月,先後任教不足四年。至於教書,更是艱難,因文革動亂,打破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到處充斥著“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和讀書無用的謬論。1974年,電影《決裂》全國放映,學生們學黃帥,學張鐵生,考試交白卷。記得我任四年級語文,水務學校四年級正趕上學黃帥,無論怎樣口乾舌燥地教,學生就是不學,常常講著講著學生跑沒了,只剩下老實巴交的幾個女生。學生有的去野外偷瓜,有的捉迷藏、挖地道,就是不學習。現在看那些學生,基本上學無成就,沒有考上大學的,是典型的“文革”的受害者與犧牲品。

那時學生受“交白卷也能上大學,讀書無用論”的影響非常之深,只玩不學,胡打亂鬧,為了攏住學生在課堂上上好課,我就給學生講戰鬥故事。至今有的學生還念起:書會老師一上課就是“話說李向陽(平原游擊隊主人公)。”回憶那個時期,痛心又惋惜。

群文十年鑄青春

1975年9月,我由民辦教師調公社文化站任站長。公社文化站當時有三大任務:一是文化宣傳、群文輔導;二是文博事業;三是圖書報刊閱覽。文化站以文化宣傳,群文輔導為主。

文化站成立後,每年組織宣傳隊,參加全縣組織的文藝大匯演。新年以前,我騎車跑遍全公社各村物色演員,集中培訓,集中排練節目,吃住在公社。經過一到兩個月的排練,先在公社彙報演出,然後到部分村莊演出。經過一段時間的練兵,再參加縣裡的大匯演。匯演結束後,再到各村利用春節前後的空閒時間,在全公社巡迴演出。

張士府公社宣傳隊在縣宣傳部、文化局組織的匯演調演中,不少節目獲了獎,有的還被選為調演保留傳統節目。演出節目完全靠自編,我在文化站先後編排了小呂劇《招夫》、《借驢》、《路邊花》、快板劇《賣瓜記》等上百個節目,各村在文化站的業務領導下,紛紛組織起了宣傳隊、秧歌隊、舞獅隊、舞龍隊、高蹺隊,最高峰達到二十多支隊伍。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都在公社駐地大匯演。比較有名氣的有: 水務街的高蹺、後蘆村的跑蹺、姜莊村的旱船、崔莊村的龍燈、朱莊村的地秧歌、宋升村的獅子舞、大位王付廷村的武術、幾張屯的牛鬥虎、宋家寨村的小戲等。張士府公社文化活動搞得轟轟烈烈,大眾日報農村版記者曾專程採訪。

文化站的另一項任務是,大力發展圖書事業,村村建立圖書室。圖書來源,採取由縣圖書館下撥一部分,發動團員青年募捐一部分的方式解決。村圖書室配備回鄉青年當管理員。我們公社的圖書室工作成效顯著。山東省滕州市、德州地委宣傳部和文化局都曾參觀過。

在文化工作中,我非常熱愛文博工作,無論古遺址普查,還是徵集文物,我都非常積極。1980年我參與了王鳳樓鎮王漢村東漢漢墓的挖掘,在全公社先後徵集古錢幣等文物數百件,其中有宋元時期的龍泉大碗,清代紫檀木獅、唐三彩瓷枕、漢代陶壎、玉碗、北海幣等,均上交到縣文化部門。現龍泉大碗、漢代陶壎、宋代脈枕,均在市博物館陳列。

1982年,我在小吳村搞文化點,曾舉辦張士府公社文物展覽,組織全鄉團員、青年、學校學生參觀。我連年被評為先進文化工作者、文博圖先進單位、優秀共產黨員。

文化站工作期間,我多次參加文化站長學習班。呂劇《招夫》、《借驢》、《路邊花》、民間傳說《劉備水務脫險》、《鐵柺李偷鍋》、詩歌《樹上的鐵鐘睡著了》、《挑燈夜戰搞深翻》等,就是在學習班上創作的,還發表在《平原文藝》上。創作的小小說《肉餅》,發表在德州地區藝術館主辦的刊物《苗圃》上,寫了《趙王河流域古錢幣小考》等十餘篇文章,發表在德州長河晨刊上。1985年春,我還寫了《要重視烈士墓碑的管護》,發表在《農民日報》上。我還報考了北京人文函授大學群文管理系,並按時畢了業。

1981年我任文化站長期間,水務街趕會,平原京劇團演出了《沙家浜》《李慧娘》《漢宮驚魂》等戲。演出中突然在村東傳來失火的呼救聲,我趕緊跑到出事地點。原來第五生產隊的牲口棚失了火,把居住在牲口棚一側的五保戶邢大娘困在屋裡。烈火熊熊,濃煙滾滾,我披上一床被子,上面澆上涼水衝了進去。我在濃煙中搜尋邢大娘。約幾分鐘時間在牆角處找到。我把邢大娘背在身上,跳窗救了出來。剛出來房上的檁條就燒落下來。回憶這件往事,處於危險之中的我,當時確實沒有半點的私心雜念,只是想著救人要緊。

文化工作十年,也是我風華正茂的十年。1985年我經過考試轉為國家幹部,回想起來,文化藝術改變了自己的一生,如果沒有文藝愛好,去不了公社文化站,也不會成為國家幹部。

基層工作的苦樂年華

1985年6月,我由臨時工性質的文化站長轉為國家幹部。

1987年5月,我由文化站調黨委機關,任鄉黨委秘書,正式接任辦公室工作。我任黨委秘書期間,寫材料是一項主要工作,什麼工作總結、領導人大會講話、工作報告、縣三四級幹部大會發言、半年年終總結等。凡是黨委政府領導用的材料,幾乎沒有不寫的。七屆鄉黨委的上百份文字材料都出自我手。

寫材料是非常苦的差事,接受任務後整天整夜地寫。冬天天冷,那時既沒有暖氣,也沒有爐子,常把稿子帶回家把褥子蓋在腿上徹夜筆耕。我從1974年開始兼職寫材料,二十餘年從未間斷,擔任鄉鎮領導職務後,材料仍由我自已寫,從不讓秘書寫。

1989年12月,黨委換屆我進了班子,被選為黨委委員,分管組織工作,包邱安石片。

包片工作,主要是農業生產,集資提留,計劃生育,抗洪救災。每到三夏三秋都成立指揮部,在地裡搭起指揮棚,指導農業生產。

1991年雨季,姜莊北大窪出現大澇,積水半米多,我步行涉水查看災情,下午兩點才趕回鄉政府吃飯。1993年,我調李大鼻片包片,印象最深的是公路植樹和發展疏菜大棚。李大鼻公路剛修不久又要植樹,我時常晚飯後上路,為群眾護樹。

冬天連降大雪,小呂村剛發展起黃瓜大棚,我和壽光技術員張樂書步行進村進行技術指導。我的舉動感動了村民,春節前他們送黃瓜對我表示感謝。

1994年春季治河,我任施工營營長,帶領2300名民工上河,六個連大幹一個月,完成任務,那是最後一次民工上河。

從1989年到1994年,我四次任營長帶工,參加了沉沙池、馬鹼豎河、趙王河、舊武河王莊閘施工,三次獲一等獎。

1997年12月份換屆,我出任鄉黨委副書記,1999年我又當選鄉人大主席團主席。2000年6月鄉鎮合併,合併後,我當選王鳳樓鎮人大主席團主席。除人大工作外,重點負責王鳳樓鎮的信訪工作,由於工作突出,鄉黨委號召向我學習,縣裡評我為“平原人民好公僕”。

我從辦公室到鄉鎮黨委政府的領導崗位,一直從事專、兼職信訪工作。一開始沒有信訪接待站,辦公室人員成了理所當然的接訪員。村民反映問題首先到辦公室,鄉內大量的民事問題,矛盾糾紛,我都能接觸。我經常深入基層,調處矛盾糾紛,化干戈為玉帛。1989年張士府鄉被地委行署授予“三無信訪單位”,我被授予“地區信訪先進工作者”。

我經常坐班信訪站,既當領導,又具體接待,特別是任鄉人大主席以後,我幾乎天天做接訪工作,親自處理重大信訪案件數百件之多。

2001年我調任縣信訪局副局長,開始了長達7年的專職信訪工作。

在縣信訪局,我被授予優秀接訪員,優秀共產黨員,多次在省城濟南和北京值班,做越級上訪人員的化解矛盾勸訪工作。2002年12月,我在北京全國人大常委會駐地值班,多次到天安門廣場、中紀委、中辦國辦接待站勸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上訪者口服心服。

2005年6月,按照幹部任用規定我內退,由於工作需要,後又被返聘到信訪局,工作到2007年底離開單位,2011年6月正式退休。

(作者退休單位:平原縣信訪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