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长春|“新京”的官厅街——新民大街,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

难得到一次东北,游完哈尔滨,便顺便到长春玩两天,哈尔滨到长春的高铁很方便,全程只需要一小时多一点,票价109.5元。

到长春之前对这个城市了解甚少。只知道被称为“汽车城”,还有它曾经是傀儡政权伪满洲国的首都“新京”。来之前在网上查阅了一些关于伪满皇宫和旧八大部的介绍。这些官厅旧建筑同样勾起我的兴趣。

“新京”的官厅街——新民大街

长春新民大街,原名新京顺天大街,在《新京都市计划》中,这条大街定位于“官厅街”。“满洲国”诸多的最高行政机关均建在此条街上,自然形成为“满洲国”的政治中心街。其北起规划中新皇宫预留地前的兴仁大路(解放大路),南至安民广场(现新民广场),全长1.5公里。

正是因为长春的国都建设规划是在一个几乎空白的旷野上新建的,所以有机会统一官厅的样式。在此前后“满洲国”政府所建造的十几座官厅,尽管样式各异,但在建筑风格上,全部都是“兴亚式”的设计风格。这种在一个城市用同一种风格建造官厅的做法、长春是唯一一例,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状况。这些官厅建筑,跟同期在大同大街(现人民大街)的其它一些民间大型建筑相比,在建筑形式的表现上的确是下过很大功夫的。

漫步长春|“新京”的官厅街——新民大街,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

一到长春高铁站,便坐公交车直奔文化广场。这里是伪满规划的“御前广场”,新宫廷和八大部都在周边。

  1935年,按照《大新京都市计划》,拟在“行政中心街区”北端杏花村处,修建“帝宫”,也称“新宫廷”。其地域南北长1200米;东西宽450米,总占地54万平方米。

  建筑空间序列布局仿北京故宫模式:有天安门、广场(时名遥拜池)、午门、宫内府、太和殿、御书房、重华宫、御花园、翊坤门、神武门、宫墙、金水河(护城河)等。但其用地面积和建筑规模却仅为故宫的1/9与1/5,建筑也非木结构或砖木结构,而是使用当时属于新技术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1938年9月10日,举行营造开工式典,至1941年1月,只完成了宫墙、御花园的“万代池”和几座小土山(时名“万寿山”)的植树,以及“太和殿”的两层框架施工量。当时因日本军国主义者挑起太平洋战争,导致“财力枯竭”而停工。

漫步长春|“新京”的官厅街——新民大街,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

目前见到的地质宫是利用伪满新皇宫的地基建设起来的。建筑地下1层,地上4层,框架结构,占地总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规模比原规划的要小很多。

长春地质宫长春有史以来第一座采用高台基、大屋顶、古典彩饰手法设计的仿古建筑。地质宫成功地把中国古典建筑形式运用到新建筑中,建筑为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顶,两侧为双重檐歇山绿琉璃瓦顶,呈“一”字型排开,只是中部屋脊比两侧高出。檐口、斗拱、梁枋都喷油彩,门廊由6根直径1米以上的圆形朱红明柱撑起,威严壮观,柱间挂5盏大型宫灯,华贵高雅。1954年建成之后,这里作为长春地质学院教学楼使用,并由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字命名“地质宫”。

漫步长春|“新京”的官厅街——新民大街,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

地质宫旁边的油页岩综合楼想必不是同年代的产物,虽然有些绿色的大盖帽,却不同于地质宫的宏伟设计,也不似伪满八大部那兴亚式的建筑,倒像是平房后加的屋顶。

漫步长春|“新京”的官厅街——新民大街,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

漫步长春|“新京”的官厅街——新民大街,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

地质宫前面的长春文化广场,原叫宫廷广场、顺天广场,是1996年改造后改名的。图中左边建筑便是伪满国务院,右边是伪满军事部。

漫步长春|“新京”的官厅街——新民大街,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

文化广场的一侧,有饲养鸽子的区域,成群的鸽子在这边飞翔和休憩。

漫步长春|“新京”的官厅街——新民大街,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

穿过文化广场来到新民大街。这里集中了伪满洲国的八大统治机构,俗称旧八大部。即治安部(军事部)、司法部、经济部、交通部、兴农部、文教部、外交部、民生部。后来我才知道有部分已经被拆除,原址新建了其它建筑,难怪找来找去,找不齐。

漫步长春|“新京”的官厅街——新民大街,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

“大屋顶,两排树,圆广场,小别墅。”说的是长春的建筑特征。徜徉在新民大街附近,最能体会到这句民谚概括之精妙。而伪满八大部各部建筑各具特色,其间各有院落,皆掩映在绿涛之中,错落有致的高大楼房,典雅幽静的庭院,集中西方建筑风格为一体,这里的街心带状花园与和谐的建筑,把长带形风景区妆扮得格外俊美。

伪满八大部所有的外墙都采用了当年最先进的陶瓷贴面技术,而这种技术在世界范围普及开来,至少已经是半个世纪以后的事情了。而大厅内的地面、楼梯及楼梯围面都是淡黄底色的水磨石,墙围多是配套颜色的大理石 。工艺讲究,质量上乘,70多年以后,除了极个别的硬伤外,无论是外墙的瓷砖还是室内的地面、墙体,基本保持原色并光滑如

漫步长春|“新京”的官厅街——新民大街,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

位于新民大街北端东南角的伪满国务院是伪满八大部中最宏伟的建筑。可惜正在翻修,保安说要修两年多,难见庐山真面目,真的可惜了。

漫步长春|“新京”的官厅街——新民大街,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

历史建筑能否保留,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它的“通用性”,通用性差的如纪念碑,往往只有被拆除的命运,通用性强的则可改作其他用途。长春的很多伪满建筑被改作医院或学校等公共设施。而这座伪满国务院现为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教学楼

漫步长春|“新京”的官厅街——新民大街,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

伪满军事部旧址位于今新民大街与解放大路交会处西南角,1938年竣工。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半,屋顶为两坡顶,用褐色琉璃瓦铺盖,军事部前身为军政部、治安部。1943年改为军亭部。于1970年增加一层,屋顶转90度。现为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漫步长春|“新京”的官厅街——新民大街,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

伪满军事部的屋顶颇有几分日式建筑的感觉。原本不是这个方向的,改建的时候被旋转了90度。对比以前的老照片,感觉还是原本的设计要好看些。

漫步长春|“新京”的官厅街——新民大街,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

伪满洲国司法部旧址位于今新民大街828号,现为吉林大学医科大学校部。该楼建于1935年。整个建筑物呈十字形,钢筋混凝土结构。正门朝西,主体三层,地下一层,正中建有塔楼,塔楼为三层。塔楼底层为拱型窗,二、三层为条窗。主楼中上部配以歇山、马尾、重檐。门厅宽大敞亮,门厅前部,每侧由三根圆柱呈L字型排列,顶部用宝蓝色琉璃瓦装饰。主楼第一层为拱型窗。整个建筑用赭石色瓷砖贴面。中部部分高出主体三分之一,用洁白瓷砖贴面。塔顶,屋顶及檐部均以宝蓝色玻璃瓦装饰。、本来,这栋楼是相贺兼介设计的国务院方案,所以,在复杂的塔楼设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后来,在关于国务院设计方案的确定过程中未被采用。但当时讨论的时候,此方案设计的确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设计,“审议委员会”决定虽然不作为国务院,但此设计一定要用,于是,这栋楼就变成了政府的第六厅舍—司法部。从国务院和这栋楼的设计开始,官厅建筑的式样的“兴亚式”被彻底明确,从而作为一种模式,全盘应用于新京,乃至于整个满洲的官厅主样式。可惜现在也是在翻修中,看不清细节,希望翻修后能还原原本的真面目。

漫步长春|“新京”的官厅街——新民大街,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

伪满洲国交通部旧址,位于新民大街1163号,该楼始建于1935年,1938年落成。伪满营缮需品局设计,长谷川组负责施工,大楼主体四层,两翼三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5297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呈“凵”形,典型的“兴亚式”风格。整个建筑用浅褐色寸条瓷砖贴面,用深红色琉璃瓦敷顶,在坡屋顶边缘雕有花纹,四条突出墙面的装饰柱,女儿墙的檐部设有小的垛口,并有石材的压顶。

漫步长春|“新京”的官厅街——新民大街,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

伪满洲国经济部,1939年竣工,现为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二部。当时被称作“东洋趣味的近代式”的建筑,是当时顺天大街两侧形式和外部装饰都最简单的建筑。伪满洲国经济部前身是伪满建初期的财政部,设在北大街原东三省官银号旧址。1937年,伪满政府进行机构改革,撤销财政部,成立经济部。其主要职责为掌管税务、专卖、货币、金融及国有资产

漫步长春|“新京”的官厅街——新民大街,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

伪满综合法衙拥有优美的弧形曲线和拱形窗,这座建筑曾是伪满洲国的最高司法机构——“综合法衙”。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类似西方古堡风格的优美弧线和拱形窗户,这正是它最突出的建筑特征。这里现在是解放军第四六一医院。

漫步长春|“新京”的官厅街——新民大街,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

伪满兴农部旧址位于今长春市自由大路506号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所在地。原建筑物为二层楼,正门朝北,绿琉璃瓦盖,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9871平方米。1998年后,实业部(附中)的老楼被拆除重建。现在,这里成立东北师大附属学校,建筑变高了、装修现代了,除了在新楼的二层上有个象征性的屋檐造型外,已经没了任何往日的痕迹。同一条街上的文教部也是同样命运,在2002年被拆除,所以就没有特地跑过去拍照了。

漫步长春|“新京”的官厅街——新民大街,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

倒是新民大街一些后建的建筑也是依照兴亚式来建造,例如这座吉林省文物物的建筑和下面吉林老干部活动中心。足见兴亚式建筑对于长春是影响深远的。

漫步长春|“新京”的官厅街——新民大街,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

漫步长春|“新京”的官厅街——新民大街,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

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大臣张景惠官邸(西宅),位于今长春市朝阳区西民主大街429号。就在御花园西南面的八一招待所里面,并不难找。1937年建成,地上二层,地下一层,占地面积为1791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42平方米,总经费为14.7万元,工程由营缮需品局设计,由户田组施工。主楼一层有会议厅、前厅、接待室、餐饮等服务用房,二层是张景惠的办公及家属生活区。院内东花园由树木、花坛、凉亭、水池、草坪组成,东南角有岗楼,西南角还有两幢平方,分别为中、日“秘书官”的寓所。

漫步长春|“新京”的官厅街——新民大街,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

门卫大爷看到我在拍照,和我聊天,说长春有好多这种老房子,都特别漂亮。还问我在哪读书,怎么现在不用上学?看来我的样子还是很像学生。哈哈!

关于“兴亚式”建筑

这里顺带说一下这些官厅建筑的式样。当时这些建筑式样名为“兴亚式”(也称“帝冠式”),是一种以西方建筑框架为主体,揉入东方顶部造型的建筑式样尝试。东方人被西方列强欺侮了许多年(日本也一样),在东方人的心目中,一方面被西方建筑的合理性和艺术性震撼,另一方面更想张扬自己的文化艺术美。当时在新京设计这些官厅建筑时,同样存在这种纠结。此前长春的建筑基本都是欧美风格的翻版,“新国家”成立了,尤其是日本人已经有了叫板欧美的想法,所以“要有自己的风格”成为当政者和设计者自发的“责任感”。

这种想法的体现,就是在长春留下了一批“兴亚式”的建筑,这是在别的城市几乎见不到的景致。当时在日本,帝冠式已经开始被高度关注(几年的设计大奖都是此类建筑),中国的南方也在有人尝试。但长春的兴亚式与日本的帝冠式还是有很多差别的,它更多地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元素,让中国人看起来更“中国化”。建筑一定会体现出时代的政治特点,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抛开政治元素,仅从建筑学的角度看,这种试图融合东西两种文化的尝试,体现了当初设计师的追求,甚至包括了政治上摆脱欧美列强“独立发展”追求。关于此类建筑形式的说法,各方站在不同角度,其结论差别很大。个人不甚赞同将此类建筑形式简单地斥之为“军国主义”、“奴化需要”、“耻辱建筑”等等。如果是这样,根本解释不了同时代中国人诸多的类似尝试,也解释不了解放后的北京十大建筑和长春解放后的诸多建筑形态。学习别人尤其是敌人的优点,并没有什么丢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