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的水就在污水当中,离开了五阴身心绝对找不到真实的心性

上净下界法师 净土教观学苑

寅二、约义别释 分二:卯一、通示浊义;卯二、别解浊名

约着义理来各别解释。这当中分两段:一,通示浊义;二,别解浊名。

卯一、通示浊义

先拢总地解释这个污浊之义。前面讲的五叠浑浊,我们身心世界有五重的浑浊相状,先解释什么叫作污浊。看经文。

“云何为浊?”那什么叫做污浊呢?佛陀说,阿难!比方说有一盆清澈的水,这个水的本质是清洁而没有污垢的(这个“本然”是本来就清洁的)。蕅益大师解释说,这个清洁的水比喻的是佛陀的法性的五阴身心。“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就在这个清洁的水的旁边有一个大地,这个大地上有很多的泥土灰尘细沙之类。这个是比喻九法界的虚妄的五阴身心。尘土灰沙这一类的东西,本质是障碍的。也就是说,清水跟沙土这两种本质是不互相随顺的,因为一个是无障碍的,一个是障碍的。一个是清净的水,一个是有障碍的沙土。先讲出这两种差别。

这以下就看看这两个之间的相互作用。

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有一个人把地上的泥土跟灰尘拿起来,投到清净的水中,这个时候泥土跟水就混为一体了。它产生什么样作用呢?尘土失去了它的障碍的体性,因为尘土跟水在一起,它也可以多少能够流动;清澈的水也失去了它清澈的本质,因为它的容貌开始变成昏暗,变成迟钝。这个就是污浊的含义。而我们身心世界五重的污浊,亦复如是。

其实这一点在整个修行当中是很重要的。当我们在了解我们身心的污浊的时候,从佛陀这一段经文来看,所谓的污浊是后来才有的,我们本来是一个干净的水。这个很重要。什么叫污浊呢?就是说,我们本来是一个干净的水,后来丢了泥土下去,两个搅拌了,水跟泥土混合以后变成污浊。本来是一盆干净的水,后来丢泥土下去。蕅益大师解释说,其实这个意思就是,清净的水也就在污水当中。我们的五阴身心的确很污浊,但是,离开了五阴身心,你绝对找不到那种真实的心性,因为五阴身心现在跟你的清净本性两个混在一起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清净的水当中有泥土,泥土屑当中也有污泥。这句话什么意思啊?我们起了一个贪欲的烦恼,或者瞋恚的烦恼,这个烦恼当中其实有清净的本性在里面,但清净的本性也有烦恼在里面。

所以,其实佛陀在讲一个观念。什么观念呢?从本经的角度,它不强调断烦恼,断烦恼就完了。你看小乘讲断烦恼,大乘佛法非常反对讲断烦恼。你看小乘佛法,动不动就把第六意识给灭掉。你第六意识会起烦恼,就是你会打妄想,我就从现在开始什么都不想!其实不是这样子。因为你那个污浊的水里面有清净的水,所以这个很容易错损菩提。

大乘佛法是讲转烦恼。诸位要知道,这个“转”跟“断”是不一样的。烦恼起来你要转它,转念念佛或者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把烦恼的势力转到去拜佛,转到对诸佛菩萨的皈依,对众生的悲愿,这个是个“转”字。这个地方,大家要掌握这个思想。所以为什么我们这个地方讲“不迷不取不动”的第一个——不迷?先回光返照,然后再转,把这个烦恼的势力转到三宝的势力去。

佛陀解释这个污浊的意思。蕅益大师说,这一段经文的重点在于:清净的水全部都在污水之中。你把污浊的水灭掉了,清净的水也没有了。

我们现在身心世界啊!你看佛陀前面在讲理想化的佛性的时候,说我们这一念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但讲到现实面、讲到人性的时候,佛陀说我们这念心是真妄和合。真中有妄,妄中有真。那我们要怎么去“转”?这以下的方法很重要了,怎么去转烦恼成菩提。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讲到一念的回光返照,就路还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