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地菩薩的功德

淨界法師

我們看二地到十地。

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燄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各斷一品無明,證一分中道。

這個十地菩薩的功德,古德把它用十波羅蜜來配對。就是說,初歡喜地是佈施波羅蜜圓滿;離垢地是戒波羅蜜圓滿,就是說這個人乃至於在夢中都不犯戒了——離垢地,他的戒行清淨。發光地是忍波羅蜜圓滿,他的智慧可以使令他安忍不動。四燄慧地是精進波羅蜜圓滿,他能夠不斷地保持進步。第五難勝地,難勝地是禪定波羅蜜,禪定波羅蜜圓滿。六現前地,現前地是般若的智慧圓滿。七遠行地,這個是方便波羅蜜。前面的智慧波羅蜜偏重在空觀,這個方便波羅蜜——假觀,就是方便善巧。方便善巧有兩個:一個是迴向方便善巧,一個拔濟方便善巧,這個拔濟是直接地去救度眾生,迴向是透過間接的迴向。

第八不動地是願波羅蜜圓滿,這個八地在別教是有意義的。因為阿賴耶識的業力的轉變有兩個:不動地前才舍藏,金剛道後異熟空,我們上一節課有講到。就是你的業力什麼時候改變呢?第一個八地,第二個成佛。八地是怎麼改變?因為八地的菩薩,他的俱生我執被破壞了。

所有的業力要得果報,一定要有一個自我的概念,就是你沒有“我”,這個業怎麼能夠成形呢?所以八地菩薩他的整個有漏業力,第八識的因緣破壞了,他只有業,沒有力了,沒有力量了,它不能自己得果報了,因為他的分別我執、俱生我執都破壞了。

九、善慧地。善慧地是力波羅蜜,包括修習力跟思擇力。修習力指的是修行的行動,思擇力指的是慧解。也就是說,善慧地的菩薩,成就四無礙辯。

十、法雲地。法雲地是智波羅蜜圓滿,他的大法智雲,含眾德水,他能夠有兩種的功德:第一個,受用法樂智;第二個,成熟有情智。

以上各斷一品無明,各證一分中道的法身。

我們看最後——更破一品無明,入等覺位,亦名金剛心,亦名一生補處,亦名有上士。

那麼到了十地以後,最後再破一分的生相無明——無明有生、住、異、滅,這個生相是最初的一念妄動,最微細的、最堅固的那個無明,就入等覺位,等覺位亦名金剛心。為什麼等覺後心叫金剛心呢?因為那一念禪定跟智慧的心,不為一切煩惱所壞,而能夠壞一切法。他那個禪定生起中道——即空、即假、即中的智慧已經是非常堅固了。

這個時候叫一生補處,就尚差一生就補佛位了。又亦名有上士,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智者大師對菩薩道是用初地來分判。他認為地前菩薩道菩提心叫緣修,不管你是智慧也好,不管是菩提心也好,都是要假借因緣——外在的因緣,你必須要藉一種力量,你的心要藉一種力量,或者藉空觀,或者藉假觀,或者藉中觀,來讓你保持中道而成就菩提心,叫作緣修。

到了地上的菩薩,他的心不必靠空觀,也不必靠假觀,也不必靠中觀,他的心跟中道的法身直接接觸,叫作真修。那麼他在真修的過程當中,肯定要經過斷見思惑,要修空觀,前面的十住他修空觀,斷見思,那麼他斷見思跟一般的聲聞人斷見思有什麼不同呢?

古德講出一句話,來形容大乘菩薩是怎麼斷見思。他說:“能證慧解不取證,永伏性障如阿羅漢”。菩薩觀一切法空的時候,他的智慧有能力來取證於小乘的這種偏空涅槃,但是他不取證,他從阿羅漢的偏空涅槃門前走過,他借用小乘的空觀,來斷除如夢如幻的見思。他的慧解足夠取證,但是他不取證,他是永伏性障,他永伏——斷見思的煩惱,就跟阿羅漢一樣。所以說斷煩惱不一定要入偏空涅槃,小乘的聖人錯解了這個道理,他以為不入偏空涅槃,好像煩惱又會再出來活動。

菩薩也沒有證得阿羅漢,他照樣地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他還是沒有煩惱。所以它這個地方說,能證慧解而不取證,永伏性障如阿羅漢,就是說這個菩薩道一路走來,到初地之前,他也經過小乘的階位,但是他修而不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