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偷」走我的心?

像嬰兒那樣安住

接下來我們從安住修的角度,直接觀心。

全知麥彭仁波切講:“外觀百法,不如內觀自心。”其實做很多研究、寫很多論文,都不如向內觀察自心所帶來的認識多。印度著名的大成就者薩繞哈巴曾說:“舍離思與所思,住無思如幼嬰。”無有所思,也無有思者,如同剛出生的嬰兒一樣,自心觀心,這樣就會對心有所認識。

我們現在就可以觀察自己的心,看它正處於內收的狀態——昏沉,還是處於外散的狀態——產生種種分別念?不論是什麼狀態,只要觀察心的自性,心當下就會自解脫。

全知麥彭仁波切約在7歲時造了《定解寶燈論》,裡面講到:“爾時如視前虛空,自心正在動念時,亦為空性之定解。”當我們仰望虛空時,虛空就是空的,同樣的道理,心在產生種種分別唸的同時,就是空性,其本性從未被遮障過。比如,當我們產生嗔心時,嗔心的自性如同虛空一樣,從來沒有被遮障。

正如《定解寶燈論》中所說,當我們反觀自心時會發現,其實既沒有要遣除的煩惱,也沒有要成就的智慧,用正確的見解去觀察本體,可以現前不可言說的真正智慧。又如《現觀莊嚴論》中雲:“此中無所遣,亦無少可立,於正性正觀,正見而解脫。”心中所產生的種種分別念,其實既沒有可破,也沒有可立,自心觀察自心,就能認識實相本面。此外,《寶性論》等其他經論中也有類似的教言。

是誰“偷”走我的心?

認識心的本性,對我們有什麼價值呢?龍樹菩薩的一個公案可以說明這一點。

龍樹菩薩是一位比丘,每天需要乞食,於是,有位王妃便供養了尊者一隻嵌滿珠寶的金缽。雖然比丘不能持金銀,但尊者對財富沒有耽著,所以平時就用這個缽去乞食。

一個小偷看到了這個缽,心生貪念,跟在尊者身後,伺機盜取。尊者享用完缽中的食物之後,就直接把缽佈施給了小偷。小偷不敢相信尊者把這麼珍貴的寶物白白給他,尊者卻說:“這個缽不算什麼,我有更珍貴的寶物。”

聽到這裡,小偷又起了貪心,便向尊者索要這個更珍貴的寶物。於是,龍樹菩薩便為他傳了認識心性的竅訣,並要求他在每次行竊時,都要先用這個竅訣觀心。

過了一段時間,小偷回到龍樹菩薩面前,告訴尊者:“我每次行竊前一觀心,立刻便沒有了偷東西的意樂,所以我到現在什麼都沒偷到,該怎麼辦呢?”尊者告訴他:“那你就放棄這個竅訣吧。”小偷卻說:“雖然偷不到東西,但這個竅訣令我的心裡生起了前所未有的安樂,我是不會放棄它的!”

後來,這位小偷成了龍樹菩薩一位出色的弟子。從這個公案所引申的道理來看,觀心、認識心的本性對我們有非常大的利益。

心,心無,心是明

我們不能把心的本性僅理解為空,它其實還有光明的部分。佛陀在第三轉法輪中講“自性光明”——雖然心之自性不成立,但所見所聞都如是存在,能真實地感覺到。顯宗經典《般若經》中雲:“心無有心,心之自性為光明。”《三摩地王經》中雲:“猶如夜晚之水月,澄清無垢湖中現,然水月空無實質,一切諸法如是知。”水月無有自性,卻又無欺而顯現,同樣的道理,心也是一樣,顯現的當下是空,空的當下又是顯現,這叫做“現空雙運”,也是一切萬法的實相。

這樣的道理,只有依靠上師的竅訣才能了知。印度、中國等地都曾出現過許多證悟萬法實相的人,他們被稱作證悟者、成就者,其中不僅有出家人,也有在家人,是真正遠離了一切痛苦的補特伽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