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溫度:我和「學」字來歷的故事

漢字的溫度:我和“學”字來歷的故事

小的時候由於缺少有趣的課外書,閒的時候有時候喜歡看《新華字典》,碰到看不懂的字就問老師。老師說漢字是象形字,每個漢字都不是憑空造的,都有一段故事,所以我經常刨根問底某個字的來歷。現在想想當時老師說的確實很對,每個字都有它的來歷故事,只是年代久遠,這些故事都失傳了。

老師講“日”“月”“水”“山”這些漢字的結構來歷的時候,很容易理解,但是對於複雜點的字就不好理解了。至少必須對漢字的演化歷史有所瞭解才可以聽得懂它們的來歷。

漢字的溫度:我和“學”字來歷的故事

對於學生來說接觸最多的漢字就是“學”字,今天我就講講我跟“學”字的故事。有一些漢字在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文、隸書的演化過程裡發生了很大變化,“學”字也是這樣,因此我今天講的“學”字是繁體“學”。

“學”,這個字的創造,跟《易經》關係很大。“學”下面是“子”,代表人,上面的兩邊看著很像兩個手,是兩隻手拿一本書,這本書就是《易經》。為什麼說這本書就是《易經》呢?因為上面中間的“爻”是《易經》的重要構成部分,所以有時候漢字的結構裡就用“爻”代表《易經》。因此,只要某個漢字的結構裡有“爻”,很有可能這個漢字的意思跟《易經》、“學”有關。例如“教”字。

漢字的溫度:我和“學”字來歷的故事

為什麼“學”字跟《易經》有關呢?西周時期學習《易經》風靡一時。那時候,《易經》獨領風騷,開口不談易,都羞於說自己是大周的子民,尤其是上流社會的人以談易為風雅之事。因此祖先造“學”字的時候就跟《易經》聯繫起來了。或者說那時候人們認為只有學《易》的過程才是“學”。當然後來一切learn的過程都叫“學”了。

漢字的溫度:我和“學”字來歷的故事

有段時間“學”字的右邊還有個“文”字旁,但從金文,石鼓文,到小篆,再到繁體楷書,“學”字的主體沒有變化,只是“文”旁沒有了。

漢字的溫度:我和“學”字來歷的故事

我說“學”字在西周早期造出來只是推測,“學”字的創造也可能在商朝時期,因為商場時期可能已經出現了造“學”字的素材了。商朝那時候已經有《連山易》和《歸藏易》了,“爻”的符號,可能在這兩本書裡也已經出現了。因此甲骨文裡可能已經有“學”字了。

順便說下《易經》的故事:到了春秋時期,可能已經有“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不學易無以知”的說法了。孔子到了晚年飽經世事滄桑後,才恍然大悟,才進了《易》的大門,只可惜風燭殘年,感慨自己如果能多活幾年就好了,就可以把《易》完全看懂了,就可以少犯錯了。

漢字的溫度:我和“學”字來歷的故事

由於“易”流行的原因,“學”字也跟著流行起來了。“學”字和《易經》的關係穩如磐石,再也沒有改變。上面就是我發現的“學”字的歷來故事,也算是我的原創,許慎寫的《說文解字》裡也沒有。這也算是我體會到的漢字的溫度的經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