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中西醫的長短之處

南懷瑾老師:中西醫的長短之處

近世科學促進了機械工業的發達,為人類帶來了高度的物質文明,可是維護人類生存安全,與生活幸福的技能與學術,卻未能隨科學的進步而並駕齊驅。如救世救人的醫學發展,遠不如科學武器殘害人類的快速與急烈。

尤其在中國,自本世紀開始,受歐風美雨的襲擊,本來造福東方人類社會達三千年之久的中國醫學,因國人由心理的自卑而失去其自信,對它產生了懷疑,因此使其內蘊的精華,為西方醫學所掩奪,至於一蹶不振。

其實東西方醫學,各有長短,只是中國醫學缺乏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的整理,抱殘守缺,師心自用,以致形成家傳祖秘的絕學,而無法宏揚為公開而普遍的濟世學術,未能促使隨時革新的醫學。

在今天,無論哪一種學術知識,都須破除門戶之見,而互集眾長,才能對人類的幸福有嶄新的貢獻。就拿中西醫學來說,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也各互有短長,

南懷瑾老師:中西醫的長短之處

如:

(一)中醫的理論基礎,以中國哲學為出發點,強調精神勝過物質,偏於唯心的路線。

西醫的理論基礎,以科學實驗為出發點,認為物質勝過精神,偏於唯物的路線。

(二)中醫注重養生,如飲食的攝生,寒、溫、暑、溼的保養。

西醫注重衛生,如注重環境的衛生,預防傳染病的流行。

(三)中醫自二千年前,即有生理的解剖,但以活的人物為對象,只是沒有如現代具備科學觀念與科學工具的輔助,因此不能精益求精。

西醫雖然重視生理的解剖,但以死的人體或一般生物為對象,而人非一般生物,生機更非死理可比,藉此類推證明,確有不少弊漏。所以西醫解剖的結論,還須再求進步,有重新研究,精益求精的必要。

(四)中醫特重氣脈與氣機的原理,以生命的活動功能為重心,一切藥物治療,和養生的觀念,都由此而發。例如一砭、二針、三灸、四湯藥的步驟,即由此而來,這種特色,西醫尚有缺欠之處。

西醫特重軀體腑臟的組織與保護,所以對血液營養的調整,維他命與荷爾蒙的補充,則有獨到的貢獻。

(五)中藥以取於天然為主,所用藥物治療,直接營養,便以服食生物為主。間接營養,是以攝受椊物為主。雖然自有充分的理由,但終嫌過於原始,不合於現代的科學方法。

西藥以流注人體以後,與生理的組織調配為主,因此無論直接和間接的治療,多半注重礦物及生物的化學性藥物,但終嫌視人如物,且有許多副作用,反而有礙人體生命的真元。

由以上各點大致看來,中西醫學,彼此各有長短,不可偏於本位之見。

《中國文化泛言》

南懷瑾老師:中西醫的長短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