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前黃孕育「三良吏」


泉港前黃孕育“三良吏”

“三孔井”年代久遠,寓意“三元及第”。

泉港前黃孕育“三良吏”

黃文惠一族以詩禮傳家著稱。黃文惠病逝後,上司追認他為“西蜀循良”,這是對其官宦生涯的無聲喝彩。

泉港前黃孕育“三良吏”

黃文惠畫像

泉港前黃孕育“三良吏”

黃雲蒸畫像(黃國風 供圖)

泉港前黃孕育“三良吏”

黃瑤觀畫像(黃國風 供圖)

泉港前黃孕育“三良吏”

文峰宮古為文峰社學所在地,宮內現有大量彩繪畫,栩栩如生。

古時,官吏若能入選志書中的“良吏傳”,那是對其品行、作風和政績近乎極致的肯定了。當然,歷朝歷代“良吏”的門檻都很高,大致必須符合廉潔公正、勤政為民、品德高尚等條件的官員,才有資格入選。泉港區前黃鎮的前黃村,在明清時期,一下子出了黃文惠、黃雲蒸、黃瑤觀三位“良吏”,成了有口皆碑的“良吏村”。 □本報記者 吳拏雲 文/圖(除署名外)

千年等來三良吏

在泉港區前黃鎮前黃村的黃氏祠堂牌樓口前(即前黃古街中段),有一口開鑿於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的“三孔井”,又稱“黃理井”,井水水質清冽甘甜,大旱不涸。該井深12.5米,井蓋直徑1.8米,井口呈圓狀,上面有三個圓形井孔呈“品”字狀分佈,每孔直徑約為0.35米。

據泉港區政府文化顧問團成員黃惠龍介紹,古時這口井是整個前黃村居民生活的重要水源,每個井孔只能容納一隻小桶放入,因成年累月取水,該井井沿被提水木桶上綁著的繩子磨出了深淺不一的溝痕。這些斑駁的痕跡,恰是前黃村悠久歷史的見證。

據說,該“三孔井”是前黃黃氏開基祖黃理徙居此地後,仿效祖籍地莆田涵江黃巷黃岡祠前的水井而建置的,寓意“三元及第”。有意思的是,在前黃村近千年的發展歷史當中,雖沒等來“三元及第”之人,卻先後出了3位古之良吏,他們同樣名垂青史。

雅緻故居舊時光

古人云:“德者,才之帥也;才者,德之資也。”道德、品行在古代是衡量各級官員優劣的最重要尺度,才能甚至還居其後。如果一個朝代良吏多,能親民,上下和順,政治就會清明許多,難怪唐朝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要發出“良吏不易得,古人今可傳”的驚歎。

黃惠龍在查閱清道光本《福建通志》後發現,由明至清,能入選“良吏傳”(亦稱“循良傳”)的泉港人僅有5位,其中3人便來自前黃鎮前黃村,他們就是明代的黃文惠以及清代的黃雲蒸、黃瑤觀。在《惠安縣誌》(前黃古屬惠安)中,亦有同樣的記載。

在泉港區前黃鎮紀委書記林鋥錠和黃惠龍等人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位於前黃村西部的黃文惠故居。這是一座三進二天井七間張、氣勢軒昂的閩南式古建築。據介紹,該故居始建於明熹宗天啟六年(1626年),後因遭回祿之災,毀於一旦。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由黃瑞鰲(曾任安徽舒城知縣)按原貌重新修復;2007年、2015年再歷修繕。近觀此宅,大門做單塌壽處理,簡約明朗,門額處懸掛“黃文惠故居”匾額,應是近年新制的。進入大石埕,只見整座建築白石紅磚牆體,中為懸山式屋頂,所有燕尾式屋脊,翹指蒼穹。整體而言,有著閩南傳統民居對稱、嚴整的建築性格。踱步而入,發現中廳及迴廊廳等處如今已闢為前黃村歷史文化展示點,牆堵上懸掛著歷代以來眾多前黃名人的畫像及其簡介,令人觀之興嘆。中廳橫樑上懸掛著紅底鎏金的“西蜀循良”匾額,分外耀眼。故居後落中設公媽龕“孝思堂”,內祀黃氏歷代祖先靈位。龕左懸有黃文惠巨幅畫像,右側則懸掛其夫人楊氏的畫像,畫功不俗,人物栩栩如生。“孝思堂”兩側的扇板上寫道:“一門三出仕,六世四登科”。足見此為書香門第,簪纓濟濟。

黃雲蒸故居位於前黃村西南處,坐東北朝西南,由圍牆東廂房、圍牆、前埕、二進三間張古大厝組成,整座建築淡雅大方。圍牆偏西大門的東側有棵濃廕庇日的梧桐樹,更點綴著故居的古老滄桑。據介紹,該故居始建於明崇禎二年(1629年),歷代曾多次修葺。前埕的東側是東廂房,東廂房牆壁與南面圍牆、圍牆偏西大門、西面圍牆等連接成為一個整體高大的庭院,圍牆均用方條石砌成,呈現質樸之美。大門頂端是輝綠岩製成的石匾額,鐫刻“黃雲蒸故居”五個大字。廳前橫樑懸有“進士”“明經”“舉人”等匾額,廳前柱聯曰:“文獻啟螺陽清世羽儀吾祖甲科首冠,政績留陝右源遠宗功諸孫德澤長綿”,緩緩地敘述著黃雲蒸的事蹟。

黃瑤觀故居位於前黃村西園自然村東,坐東向西,這是一座古樸典雅、崇宏別緻的建築。據說是黃瑤觀的父親黃其宗於清康熙七年(1668年)始建的。2011年由其後裔捐資重修。故居系硬山式屋頂,三進二天井五間張格局。大門頂端鐫刻“黃瑤觀故居”橫匾,兩側楹聯書刻:“東觀讀新書群推天下無雙士,西園傳舊德應育閩南第一人”。走入大門,左、右牆壁上分別嵌鑲兩方水磨光亮的輝綠岩碑刻——“黃瑤觀傳略”與重修該故居碑記。穿過天井,登上中廳,但見廳前橫樑上懸掛著紅底鎏金的“循吏之風”匾額,除此之外還有“進士”“會魁”“舉人”“貢生”等匾額,踏入此地,猶如登陸一處文化精神家園。

三座名人故居都以其幽雅別緻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不時有遊人到此參觀,追憶良吏的感人事蹟。

西蜀循良留傳奇

1985年重印的《惠安縣誌·卷24·循良》中對於“循良(即良吏)”有一番頗值回味的評述:“是故政不以操切為功,必以子諒為本。無赫匕之名,有悶悶之俗,人益思之。傳曰賢其賢,親其親,樂其樂,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嗚呼,其詒澤遠矣。人物誌中傳循良。”“赫匕之名”是指聲名顯赫;“悶悶之俗”語自《老子》的“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是不做聲、無計較心的意思。良吏或許沒有名宦的聲望,也沒有驚世駭俗的卓績,但他們更接地氣,有時候對於地方的和諧穩定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黃文惠,原名廷錫,字仲晉,號朋五,明代惠北六都鰲塘鋪前黃鄉(今泉港區前黃鎮前黃村)人。道光本《福建通志》中“明·人物·良吏傳”載稱:“(文惠)知合州,州土沃民富。文惠廉介自勵,俸入外,不苟取一錢。州人徐某,為御史其子,應試求首拔,不許。御史聞而益重之。”合州即今重慶合川區。這段描述雖只寥寥數語,卻已把黃文惠廉潔奉公、不媚權貴、剛正不阿的良吏形象,摹畫得有血有肉。文惠在合州任知州時,除領取自己的官俸外,從不隨意拿當地百姓的一分一釐。對御史的兒子應試時要求“開後門”的無理要求,也敢當面懟回,守住了紀律底線。這樣的良吏,老百姓怎麼會不擁護呢?

南明時期曾任兵部右侍郎的王忠孝,在他為黃文惠所撰的墓誌銘中還記載了一樁奇事:合州有一對權勢熏天的官宦父子,平時作惡鄉里,鄉人對之厭惡至極。有一天深夜,兒子從朋友處飲酒後返家,被仇人跟蹤並殺死在半路。殺人者逃亡並藏了起來。這位當爹的蠻不講理,找不到“背鍋”的就以謀殺罪控告兒子的朋友,欲使其被判極刑來給兒子陪葬。黃文惠經過周密的調查,認定這位朋友是被冤枉的,予以當堂釋放。然而由於真正的殺人者沒有逮捕歸案,黃文惠遭彈劾而被革職。消息傳開後,有一天,兇手在街市上高聲喊道:“殺人者是我,豈能連累賢德的知州!”主動露面,自首伏罪。由此,黃文惠被朝廷恢復原職。《福建通志》等志書也記載了這件奇聞。此事足以證明黃文惠在民眾心目中的分量,其賢德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黃文惠的墓誌銘還稱:“(文惠)將內升,以疾卒於官。櫬回之日,士民弔奠哭送,相望於道。上憲贈匾曰:‘西蜀循良’。”黃文惠病逝後,上司追認他為“西蜀循良”,這是對其官宦生涯的無聲喝彩。

爬剔疾苦興德政

黃雲蒸沒有像黃文惠那樣的傳奇故事,但是他在地方事務的處理上,似乎更勝一籌。黃雲蒸,字太矞,清世祖順治九年(1652年)壬辰科進士,任陝西省鳳翔府隴州(今陝西省寶雞市隴縣)知州。據《福建通志》載稱,該州崇山峻嶺,林木繁茂,盜賊活動猖獗。隴州城內被八旗滿族等顯貴人丁霸居,普通百姓不敢進入定居。鄰近的雲南省、貴州省很不安定,往來運輸物資常遭驛兵騷擾。百姓被盜賊和兵役折磨得苦不堪言。黃雲蒸一上任,就嚴厲搜捕盜賊,清除驛兵騷擾運輸的弊病,從而使百姓過上安穩的生活。除此之外,黃雲蒸還派人四處勸說流民前來開墾荒田,對於開荒者,既可免除徭役,又可減免賦稅。如此一來,百姓手中有了餘糧餘錢,更加樂意支援隴州建設了。於是,黃雲蒸組織官民修橋築城,隴州為之振興。黃雲蒸有感於舊州志早在火災中付之一炬,於是殫精竭力搜輯資料,重新編纂了一部《隴州志》(7卷)。在隴州任官十年,黃雲蒸治政的成績在關中各州縣排名第一,因而被朝廷提拔出任員外郎。可惜他還沒上任就病逝了。

黃瑤觀,字賓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科進士,任山東省青州府安邱縣(今山東省濰坊安丘市)知縣。據《福建通志》記載,黃瑤觀面對自然災害頻發時,毫無懼色,在賑災救民方面曾發揮過重要作用。黃瑤觀上任時,正逢安邱縣大旱,莊稼無收。在朝廷決定賑災的情況下,他開倉發粟救濟了大量饑民。為更妥善地發放救濟糧,他責成全縣衙役要親手將糧食送給災民,不得經他人之手轉交,以防營私舞弊。賑災點也是酌情分佈,方便災民領取糧食。第二年,山洪暴發,大水淹至官倉。黃瑤觀親自督工搶堵決口,加固河堤。第三年,安邱縣慘遭連天暴雨襲擊,農作物全被淹死。黃瑤觀勘察災情後,又稟奏朝廷獲准賑災。在賑濟災民的過程中,他有條不紊地安排登記造冊等工作。黃瑤觀辦案公平公正,常以法度教化百姓,從而減少地方犯罪率。對於衙門借調人員,黃瑤觀不時規勸他們秉公做事,並說:“我最痛恨那些憑著濫用武力、嚴酷壓榨來博取‘能吏’虛名的人了!”黃瑤觀在安邱縣任職三年就去世了。安邱縣官民對他感恩戴德。之前,惠安籍的陳猶龍也曾在此任知縣,亦有善舉德政,於是,民間便有歌謠贊稱:“前有陳(猶龍)公,後有黃(瑤觀)公。”可以說,黃瑤觀的宦績美名是他鞠躬盡瘁,拿命去換來的。

明末清初“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錢謙益稱:“爬剔疾苦,扶養小弱,可謂良吏矣!”回想黃文惠、黃雲蒸、黃瑤觀的所作所為,確實是做到了一位良吏所應有的貢獻。

社學書香彌久遠

漫步在前黃古村落之中,隨處可見一座座飽經風霜的旗杆夾座,它們古樸莊重,是古代前黃人詩禮傳家、文武兼備的象徵。黃惠龍告訴我們,自宋元豐七年(1084年)黃理開基以來,前黃黃氏已繁衍37代,代有英才。科舉方面,這裡先後出了文武進士7人,舉人5人,貢生8人,在古代較偏遠鄉村之地,能有如此成就,實屬不易。

在前黃村東部有一座文峰宮,今又稱“天后行宮”。該宮始建於明隆慶二年(1568年),上廳橫樑懸掛著明隆慶四年(1570年)惠安知縣葉春及親撰的“靈宣海國”匾額。主殿祀奉“天上聖母”(林默娘)、“順天聖母”(陳靖姑)、“開閩王”(王審知)神像,左右殿則分別奉祀著“文安尊王”(許遠)、“武安尊王”(張巡)塑像。值得一提的是,這座文峰宮古時還是文峰社學的所在地。

為什麼前黃村歷史上會出那麼多的賢人達士呢?黃惠龍稱:“這與古代前黃的文峰社學有極大關係。社學的創辦使書香浸潤了百戶千家,推動了這一區域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黃惠龍表示,“文峰”乃前黃黃氏的堂號,也是前黃的代稱。“社學”則是古代地方政權奉朝廷詔命在鄉間設立的“教童蒙始學”的學校,其性質為官倡民辦。凡擬聘的教師,一律要經縣提學官考選合格後才能錄用。據《惠安政書》記載:“縣北忠恕鄉德音裡六都的社學有:芹水、文峰、後彰、師古……”明萬曆元年(1573年)秋,文峰社學創辦於前黃村東部的文峰宮。當時教的是《百家姓》《千字文》,又兼經、史、歷、算等,同時教學朝廷頒發的“制御大誥”及“律令”等,凡當地15歲以下的“蒙童”皆可入學。

文峰社學自明萬曆元年開學,直至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才宣告解散,歷經328年。在這期間,前黃村湧現了大批文武人才,除了黃文惠、黃雲蒸、黃瑤觀外,諸如黃元亨、黃開先、黃瑞鰲、黃正元等,皆是濟世良才。

在前黃村如今依然保存著一條東西走向的清末民初古街,一家緊挨著一家的店鋪,彷彿在訴說著當年的繁華。條石板鋪就的街道,紅磚白石牆體的房屋,依稀可見舊時的風情民俗。村落中,還散落著不少明清時期文、武館的遺址遺蹟。正如黃雲蒸在《隴州志·序》中所稱的:“溯往可以知來,鏡古可以灼今”,前黃村的歷史遺痕,應該能給當下的人更多的啟迪與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