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報」彭家瑞: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核心閱讀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兩者之間有著內在的緊密聯繫。立足這一邏輯前提,把社會治理擺到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謀劃,在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過程中探索社會治理的創新,必將更好地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治理中存在的矛盾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經濟層面作出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大決策部署,在社會層面提出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明確要求。深刻領會、準確把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大意義、科學內涵、內在聯繫和實踐要求,是順應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佈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本前提。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之間的內在邏輯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既是重大的理論命題,更是重大的實踐課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辯證統一的內在邏輯。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事關能否抓住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贏得國際競爭主動,事關能否順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對於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逐步實現社會治理結構的合理化、治理方式的科學化、治理過程的民主化,將有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

總體來看,兩者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客觀要求,都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都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都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現實需要。兩者緊密聯繫、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影響,本質上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關係。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社會治理奠定基礎,如果經濟不能持續健康發展,沒有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經濟風險容易向社會領域傳導,就會給社會治理增加新難度、帶來新挑戰。共建共治共享是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積極適應,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保障,社會治理如果跟不上經濟發展步伐,各種矛盾得不到有效解決,經濟發展也難以為繼。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係,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本質要求。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使我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面臨一系列新問題新挑戰。

經濟社會變革帶來的挑戰。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歷程表明,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時期,往往也是經濟容易失調、社會容易失序、人民心理容易失衡、社會矛盾急劇增多的時期。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經濟社會都發生了深刻變革,發展中存在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比較突出,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不斷拉大,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和改革發展中的問題交織在一起,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提出了新挑戰。

社會結構變動帶來的挑戰。隨著各項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國的社會變革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整個社會的開放性、流動性大大增強,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等快速發展,職業選擇和勞動就業市場化促使社會流動加快,單身家庭、單親家庭、空巢家庭等小型家庭不斷增多,城鄉結構、就業結構、人口結構、居住結構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使一些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問題相互交織,一些問題的關聯性、敏感性、對抗性明顯增強,對社會治理提出了新要求。

思想觀念變化帶來的挑戰。當前,面對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未知風險多等特點,人們的心理孤獨、抑鬱、壓力、焦慮需要疏導和釋放渠道,也更希望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時,隨著社會進步和教育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人們在思想文化活動上有了許多新要求新期待,公平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法治意識、監督意識不斷增強。如何更有針對性地加強對群眾的思想教育、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是需要我們解決的重大課題。

網絡社會興起帶來的挑戰。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在給人們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新的社會治理問題和挑戰。特別是以手機為基本平臺的網絡社會,使人們的生活步入適時、交互、快捷、高頻的時代,隱蔽性的信息源,交互快速的傳播方式,自主開放的自媒體話語權,等等,使網絡社會和現實社會高度互動,對社會治理提出了新挑戰。

工作不足帶來的挑戰。一些地方基層基礎工作比較薄弱,一些領導幹部的思想觀念、思維模式還沒有完全從傳統的社會管理中擺脫出來,有的不願做、不會做群眾工作和維穩工作,有的工作方法簡單、作風粗暴,甚至與民爭利、侵犯群眾利益。

我國社會治理所面臨的這些挑戰和問題,需要我們加強實踐探索和工作落實,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把握規律、開拓創新,不斷提高社會治理水平。

多措並舉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體現的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既然需要“系統”“綜合”,那麼經濟手段自然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做到專項治理與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有機融合。

以發展實體經濟夯基壘臺,構築社會治理的堅實支撐。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實體經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是社會治理的重要支撐和保障。圍繞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發展實體經濟當前最重要的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集聚、政策措施向實體經濟傾斜、工作力量向實體經濟加強,堅持一產上水平、二產抓重點、三產大發展,將發展成果落實到改善民生上、落實到惠及當地上、落實到增進團結上。

以創新驅動發展引領未來,提升社會治理的智能水平。創新是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社會治理的智能化水平的提高,需要依靠創新驅動發展,這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重點加強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牢固樹立大數據思維、互聯網思維,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積極開展軍民融合創新實踐,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以城鄉區域協調促進平衡,補齊社會治理的區域短板。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和內在要求,也是社會治理的題中應有之義。推動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加快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既是當務之急、更是戰略之舉。必須貫徹落實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補齊農村發展的各項短板,真正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

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厚積優勢,提高社會治理的綜合效率。堅持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讓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讓發展更有質量,讓治理更有水平,讓人民更有獲得感。堅持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依法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營造全社會重視和支持產權保護的良好環境,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緊緊抓住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機遇,通過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來創造動力、激發活力,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

以保障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打好社會治理的群眾基礎。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不論是創新社會治理,還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歸根到底,都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讓人民群眾共同享有治理和發展成果。做好民生工作,要堅持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以重大扶貧工程為抓手,集中資源力量進行攻堅。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促進人民群眾實現多渠道就業增收。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堅持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

作者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副主席,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副書記、司令員

文章來源:《學習時報》2018年8月15日第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