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來家國——改革開放陝西印記(上)

四十年來家國——改革開放陝西印記(上)

縮影折射變化,時代蘊藏力量。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四十載流金歲月,四十載風雨兼程,四十載滄桑鉅變,四十載奮勇前行。循著文字脈絡撫今追昔,我們從中感受到改革開放的巨大魅力,也切身體會到改革開放帶來的諸多紅利。千道風景、萬般精彩,我們特地選取改革開放40年來,陝西發展每一年中最具有時代印記的事件放在時間座標和空間隧道里,以期還原那個年代的激情歲月和點滴歷程。

時序更替,夢想前行。40年芳華,猶如沉香,賦予未來諸多沉澱。回看彼時,它留給人們的輝煌回憶、經典重溫,久久迴盪;展望未來,它帶給人們的深刻啟迪、精神傳承,厚積薄發。

家國40年,回眸處——有記憶、有感動、有珍惜,她記載著一個民族砥礪的征程和情懷,也是激盪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一首婉轉清遠的歌……


1978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舉行

四十年來家國——改革開放陝西印記(上)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揭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序幕,使我國進入了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主要任務的歷史新時期。


1979年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館

四十年來家國——改革開放陝西印記(上)

秦始皇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正式開館。兵馬俑博物館開館後在全球形成了一股經久不衰的兵馬俑熱潮。


1980年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啟動

四十年來家國——改革開放陝西印記(上)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在我國農村推行的一項重要改革,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行改革開放,而改革最早始於農村。農村改革的標誌為“包產到戶(分田到戶)”,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1年

黃河水抽上了旱腰帶

四十年來家國——改革開放陝西印記(上)

1981年5月,關中東部抽黃灌溉工程工地傳來喜訊:高揚程大流量的東雷二級站機組試運行成功,黃河水抽上了旱腰帶。東雷二級站安裝的兩臺機組,通過管道把黃河水抽上黃土高原,幾千年的願望變成現實,對於整個關中東部抽黃工程的建成有著典型示範意義。


1982年

“張華現象”引起價值觀討論

四十年來家國——改革開放陝西印記(上)

1982年7月11日,西安一老農在康復路附近的公廁疏通糞便時,不慎跌入糞池。第四軍醫大學1979級學員張華跳入3米深的糞池救人,卻因沼氣中毒犧牲,年僅24歲。他的犧牲感動國人,同時還引起了一場關於“人生價值如何衡量”的熱烈討論。之後張華被追認為革命烈士並高票當選感動中國人物。(圖為張華生前照片)


1983年

安康城區洪水

四十年來家國——改革開放陝西印記(上)

1983年7月31日,安康城區洪水肆虐, 7萬多人失去家園,2萬多人被洪水圍困。


1984年

“運八”飛機試飛成功

四十年來家國——改革開放陝西印記(上)

“運八”運輸機是中國航空工業陝西飛機制造公司研製的四發渦輪螺槳中程運輸機,可用於空投、空降、運輸、救生及海上作業等多種用途。該機在我國國防和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5年

新建西安火車站主樓工程竣工

四十年來家國——改革開放陝西印記(上)

1985年12月15日,新建西安火車站主樓工程竣工。西安火車站最早建於1937年,解放後雖歷經擴建,但仍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新建成的西安火車站,整體佈局與古城西安總體規劃和環城公園的建設相協調,成為當時西安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


1986年

西北第一個百萬火電廠秦嶺發電廠建成

四十年來家國——改革開放陝西印記(上)

經濟振興,電力先行。在改革開放方針政策的指引下,陝西省經濟迅速發展,用電量與日俱增。1986年11月9日,秦嶺發電廠六號機組投產,西北第一個百萬千瓦火電廠建成,為陝西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電能支撐。秦嶺電廠造價低、速度快、質量好,為日後的電力建設提供了借鑑。


1987年

法門寺地宮發現釋迦牟尼佛指舍利

四十年來家國——改革開放陝西印記(上)

年5月,考古人員在扶風縣法門寺真身寶塔地宮中發現了自唐代迷失千年的釋迦牟尼舍利以及大批唐代珍貴文物。這次考古發現的佛指舍利是當今世界獨一無二、佛教界至高無上的聖物。法門寺隨著佛指舍利的出土成為佛教勝地。


1988年

《紅高粱》榮獲“金熊獎”

四十年來家國——改革開放陝西印記(上)

1988年2月23日,由西安電影製片廠攝製的彩色故事片《紅高粱》榮獲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金熊獎”,該影片成為中國第一部在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中獲得最高獎的作品。短短數年內,西影廠井噴般拍出了一大批藝術、商業均十分成功的作品,成為電影界的傳奇。


1989年

陝西涇陽永樂鎮被確定為我國大地原點

四十年來家國——改革開放陝西印記(上)

“北緯34°32′27.00,東經108°55′25.00”——它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1989年11月,大地原點在陝西省涇陽縣永樂鎮建成。自此,我國擁有了一個完整的大地座標體系。


1990年

陝西第一條高速公路西臨高速通車

四十年來家國——改革開放陝西印記(上)

1990年12月27日,起於西安官廳、止於臨潼苗家的西臨高速公路正式通車,這不僅是陝西省的第一條高速公路,也是我國西部第一條高速公路。它的建成對促進全省經濟、文化、旅遊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991年

路遙《平凡的世界》獲茅盾文學獎

四十年來家國——改革開放陝西印記(上)

1991年,陝西作家路遙的百萬字長篇鉅著《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氣勢和史詩般的構架,全景式展現了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城鄉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化。在當年的茅盾文學獎評選中,《平凡的世界》位列榜首。

1991年

咸陽機場西安航空港正式建成

四十年來家國——改革開放陝西印記(上)

1991年12月10日,咸陽機場西安航空港正式建成,西北民航揭開新的一頁。如今,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將打造成為大型國際樞紐。


1992年

南巡掀起新一輪“春潮”

四十年來家國——改革開放陝西印記(上)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發表,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大大地向前推進了一步。(圖為當年西安街頭略顯羞澀的練攤者)


1993年

靖邊至西安天然氣輸氣管道工程立項

四十年來家國——改革開放陝西印記(上)

1993年9月,靖邊至西安天然氣輸氣管道工程被批准立項。這條全長488公里的天然氣輸氣管道,建成後對關中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能源結構調整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994年

首屆楊陵農博會開幕

四十年來家國——改革開放陝西印記(上)

1994年10月18日,首屆中國楊陵農科城技術成果博覽會開幕。此次農博會共有省內37個代表團和來自北京、山東等18個兄弟省市區的展團參加,吸引了國內外參會群眾和客商21萬人,參展項目1600餘項,簽訂成果交易合同1175項。本屆農博會的舉辦,為此後我省農業專業展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西安南二環通車

四十年來家國——改革開放陝西印記(上)

1994年12月10日,西安市南二環路正式竣工通車。它東起金花南路,西至灃惠路,全長11.24公里,是二環路四個組成部分中最長的一段。這條路不僅緩解了西安交通擁擠狀況,而且對改善市容市貌和投資環境起到了巨大作用。


1995年

黑河引水渠道全線正式通水

四十年來家國——改革開放陝西印記(上)

1995年8月31日,黑河引水渠道全線正式通水,日供水量穩定在16萬噸。黑河徑流進入西安,是黑河引水工程建設的一個階段性勝利,讓300萬西安市民擺脫了缺水困境。


1996年

中辦國辦覆函要求組織好清明公祭黃帝陵活動

四十年來家國——改革開放陝西印記(上)

1996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關於公祭黃帝陵有關問題的覆函》中要求中共陝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將清明公祭軒轅黃帝活動組織好,使公祭黃帝陵活動產生了更加積極的影響。


1997年

鄧小平同志逝世

四十年來家國——改革開放陝西印記(上)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鄧小平同志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圖為西安一商場內群眾觀看相關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