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相聲有新人》導演施嘉寧:傳統文化也可以很有現代感

作者 / 朱婷

繼說唱、街舞之後,又一垂直類文化從線下走到線上:相聲。

有意思的是,隨著《相聲有新人》的開播,關於節目賽制、作品、選手、對相聲的理解、郭德綱、等話題不斷、爭議也不斷。

那麼“相聲”出圈了嗎?

“我覺得出了。”電話的另一頭,東方衛視中心獨立製作人、同時也是《相聲有新人》的總導演施嘉寧很篤定地說到。


專訪《相聲有新人》導演施嘉寧:傳統文化也可以很有現代感


同時,他直言很清楚收視的天花板幾何,言外之意,節目從一開始就註定不會大熱,成為爆款。不僅如此,相聲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典型,講師派、重基本功,規矩多;

但與之對應的是,相聲越來越不好笑了,整個文化生態現狀尷尬,作為一檔綜藝節目,如何自破自立成為難點。接踵而至的導師難請、招商不順、資金有限、自創賽制引發爭議…形勢根本不容樂觀。

“既然如此,為何還要做?”

面對網娛觀察(ID:wldygc2016)的困惑,施嘉寧接連用了三個反問句。

“不能因為這個行業現在不繁榮,就不做呀?”

“難道所有人都要去做嘻哈、街舞嗎?”

“你有看到其他國家有做相聲節目的嗎?”

“沒有吧”,他說到。他很喜歡一個網友對這檔節目的評價:《相聲有新人》才是真正的中國有說唱。“我想做一個範例,讓所有人知道傳統文化也可以是很有現代感的。”

傳統與現代,垂直與混搭

節目從立項到開播,花了小半年時間,算是很快了。這得益於施嘉寧先前幾檔喜劇綜藝的經驗,包括《歡樂喜劇人》、《笑傲江湖》等。他不否認,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應該暫時還沒有比我們更適合做喜劇節目的團隊了吧”。


專訪《相聲有新人》導演施嘉寧:傳統文化也可以很有現代感


他口中的優勢指的是:對這個行業的瞭解度、號召力以及既懂喜劇又要對傳統文化有敬畏之心、還有會運用現代電視節目的表達手法。

施嘉寧也因此被貼上“喜劇導演”的標籤。和大部分演員擔心被定型一樣,他內心是抗拒的,但他清楚解釋沒用。只淡淡地說一句:其實我很多元的。

談起節目,在他看來,《相聲有新人》最大的難點是,如何將傳統文化做得有現代感?同時,讓更多年輕人產生興趣來關注、瞭解。

這也是激發施嘉寧做這檔節目的一個原因。相聲作為喜劇的一個門類,很垂直,和當下正流行的劇情式真人秀做一個傳統與現代的混搭,效果會如何?

“一切都在預料之中,包括現在的熱度、反饋。”施嘉寧說,很多因素導致這檔節目不可能大熱。


專訪《相聲有新人》導演施嘉寧:傳統文化也可以很有現代感


首先,相聲不是一個特別繁榮的門類,相聲演員的生存狀態很不好,市場上活躍的也僅有以郭德綱為首的德雲社;再者,因為行業問題、人才缺失、題材創作的侷限性等,導致了相聲作品要達到一個所有人喜歡的高度,難上加難。

做這檔節目,施嘉寧看重的是節目是否能超越觀眾的期待。他給《相聲有新人》的定義並非喜劇節目,而是一檔文化類節目。有意思的是,他要做的是一檔有現代感的傳統文化類節目。“我希望做出一個範例。”

他覺得越是這種時候,就越需要主流媒體提供平臺,讓有能力的人被更多人看到“這是節目的使命”。

喜劇感、相聲的本體和規律、現代電視節目理念的融入,難點在於如何平衡好這三者之間的關係。

為此,施嘉寧和他的團隊,研發了一套符合相聲競技的賽制。以往相聲園子、劇場等15分鐘以上的表演,縮短至海選時4分鐘的展現;1對1battle,提升作品的創造能力;後半段團戰,多元化的相聲表演,從劇本創作階段會介入,強制性規定:主題創作,比如現實主義題材等。

外行看似常態的賽制,卻也讓施嘉寧和選手之間多了幾番博弈。有選手認為,縮短時長髮揮不出自己的水平;有選手被淘汰後,潑髒水怪賽制。

但他信奉發展倒逼改革。試圖用這個賽制讓相聲更符合電視受眾的習慣,讓選手知道劇場相聲和電視相聲不一樣。

“為什麼近幾年大家覺得相聲不好笑了?”“因為包袱太有年代感”,施嘉寧自問自答,所以需要培養現代感。在他看來,嘻哈、街舞、電音這類垂直文化,更多是線下比賽轉移到線上,最終使得地下文化變得相對主流。“但是相聲是沒有的”。他認為像相聲這類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值得品的東西。

被問及,《相聲有新人》的賽制和舞臺,與街舞、嘻哈類綜藝有些相像。他沒有直接否認。解釋說,這和一開始希望節目迴歸相聲文化起源的理念有關。


專訪《相聲有新人》導演施嘉寧:傳統文化也可以很有現代感


相聲的起源是街頭文化,後面才開始進入茶館、劇院、園子。巧的是,街舞起源於黑人街頭文化。他用了“國潮逆襲”形容《相聲有新人》賽制和舞臺的設計,又堅稱,二者本質上風格不一樣。同時,否認了有臺綜和網綜的區別,當然,他也承認網綜有些地方執行起來會更自由。

我要找的是說相聲的“現代人”

“現代感”成為採訪的高頻詞,《相聲有新人》要找的是熱愛說相聲的現代人。

施嘉寧首先強調了節目組選人的標準:除了個性+業務能力+顏值三個常規標準,他必須是一個現代人。“一定要有現代感,老氣橫秋不要。”他告訴網娛觀察,在相聲界,你會發現,明明是個90後,但卻早已一副老先生範兒。

這一觀念,滲透在《相聲有新人》的方方面面。和其他選秀類節目不一樣,《相聲有新人》大概是史上導師(召喚師)最少的綜藝了。“很難呀”施嘉寧毫不避諱,一方面,資源和經費有限,另一方面,符合要求的人選屈指可數。


專訪《相聲有新人》導演施嘉寧:傳統文化也可以很有現代感


誠然,做相聲節目絕對繞不過郭德綱。但與此同時,郭德綱的加入又引發了一系列爭議。比如“通關標準”,一些人甚至質疑“這是一檔德雲社”的節目。對此,施嘉寧回應這絕對是一種狹隘的揣測。“今天的郭德綱早已經不需要德雲社來證明,他已經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了。”

不同背景的人對相聲的理解不一樣。相聲有自己的行規、恩怨、師德,因此當郭德綱作為召喚師,別人的徒弟來參賽,肯定就會出現不同的聲音。但你必須承認,目前相聲行業僅存的繁榮,郭德綱功不可沒。

其實,據施嘉寧介紹,一開始邀請召喚師的過程和招商一樣並不順利。節目很新,市場對你沒有信心,這一類節目也沒有模式可參考。但最終打動所有人的點在於大家是真正熱愛相聲,希望這個行業好的人。

出於跨界的考慮,張國立被邀請為另一位召喚師,這也讓大部分人又驚又喜。施嘉寧解釋到,張國立職業道路的起點是相聲,和相聲的淵源很深,相聲對他影響很大。在節目中,他是一個既有相聲功底又有多元身份的人。


專訪《相聲有新人》導演施嘉寧:傳統文化也可以很有現代感


選了人之後,如何做“人”又是施嘉寧和他團隊需要重點思考的?

具象化來看,《相聲有新人》每期都有主題,每期都有重要突出的人。比如,第一期:敢想敢發聲。如果你熱愛這門藝術,就需要大膽地表達和展示出來;第二期:相聲不易。讓不瞭解相聲的人,知道相聲生態的困境和不容易;第三期:多元化的相聲…等等,然後根據主題進行合理的編排,挑選最具備作重點突出的選手。

至於,這群相聲新人後面的發展,施嘉寧表示,《相聲有新人》的使命在於搭建一個平臺,供他們展現自己的實力,讓大家認識、認可他們。某種程度上來說,一個機遇和平臺,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行業,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據《相聲有新人》導演苑苑透露,自從參加了節目後,像李振威等選手,人氣和票價都有了實質性的改善。

相聲出圈幾何?

作為東方衛視中心獨立製作人,縱橫綜藝市場近十年的OG,施嘉寧覺得自己屬於頗具代表性的一代電視人。他覺得當下的綜藝市場,最根本的問題在於:門檻太低。

他不崇尚一檔節目的模式,更看重其是否真的具備中國元素。當被問及“你覺得相聲可以出圈嗎?”出乎意料,施嘉寧的答案是:“可以。”

一邊是節目難點、相聲生態的不繁榮,另一邊又是如此篤定可以出圈。看似自相矛盾,但施嘉寧有自己的一套觀點。


專訪《相聲有新人》導演施嘉寧:傳統文化也可以很有現代感


他不覺得喜歡相聲的人會比灌籃、街舞的人少。他覺得更核心的問題還是在於,這個行業現在不繁榮了,而不繁榮的原因在於,無法吸引到90後以及之後的人群。

他說了一個很實際的事件。著名評書演員、作家單田芳老人過世,80後都在懷念,“但是我認識的90後似乎都不太認識老人,無感”。與之對應的是,這個群體,喜歡聽脫口秀。在他看來,相聲和脫口秀最大的區別在於脫口秀演員喜歡把身邊的人和事說,但同時80%以上脫口秀演員是沒有基本功的。

恰恰相反,相聲演員最大的問題,就是喜歡說傳統的事,缺乏現代意識。這和他們常年受基本功訓練,與時代有所脫節,有很大的關聯。

所以,取長補短,《相聲有新人》的態度是:繼承傳統,活在當下。

再者,郭德綱售票售罄,就說明市場有需求。施嘉寧認為,這得益於中國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是有基因的。他們需要做的是證明中國有什麼,這就是所謂的文化自信。

他內心很堅定,他就是想做出一個範例,讓大家知道,傳統文化也可以很有現代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