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這麼多文物,都沒人閱讀,是沒人喜歡了解文物嗎?

春秋早期的青銅器基本上沿襲西周晚期的文飾。如重環紋、鱗紋等,都是西周晚期新出現的紋飾,不過從本器耳部紋飾來看,重環紋已開始變形,失去了中間的內環,只剩下外環。勾連雷紋曾一度在商末和周初盛行,春秋時則流行嵌有松石、金、銀等物的勾連雷紋。本器所飾勾連雷紋未見鑲嵌,尚處於過渡階段。

說了這麼多文物,都沒人閱讀,是沒人喜歡瞭解文物嗎?


今日小弟與各位讀者朋友們聊的是先秦時期的蒸食用具:甗(yǎn)

甗可分為兩個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稱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於蒸汽通過;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間可燒火加熱。商代甗多為圓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狀腹,腹下設錐足或柱形足,器體厚重。商早期花紋簡單,晚期多用獸面紋裝飾。西周除沿襲商代形式外,還出現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開,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時還出現了長方形甗。

而西周的甗則甑部與鬲部的高度相差不大,附耳較多。西周中期開始出現方甗。春秋以後,甗的甑部多為大口斜腹的式樣,即甑的底徑要大大地小於口徑。器身變薄,袋足消失,許多器物不再用花紋裝飾。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甗鬲合體的,春秋早期以後則多為甑鬲式。商代的甗一般甑部較深,比例上略大於鬲部,多為立耳。

說了這麼多文物,都沒人閱讀,是沒人喜歡瞭解文物嗎?

1976年殷墟婦好墓出土的三聯甗,卻是一個長方形鬲部上置3個甗,這僅是極個別的特例。三聯甗是婦好生前蒸飯或祭祀時使用的器物,不僅鑄造精良,造型更是非常獨特。

說了這麼多文物,都沒人閱讀,是沒人喜歡瞭解文物嗎?

婦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甲骨文中有關她的記載,說她曾領兵出征,英勇善戰,為武丁的征伐立下過汗馬功勞。婦好墓三聯甗體積巨大,氣魄恢宏,是前所未見的殷商巨型青銅器,迄今為止,將三個甗聯合在一起的青銅巨器,僅存一件,為稀世珍品,不可多得。

喜歡本文的朋友點擊關注哦,謝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