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中國樓市實際上已經「轉冷」?

全國性的房地產去庫存週期已經接近尾聲,後續樓市調控政策輪番加碼,樓市出現土地大規模流拍、一線城市重現1成分期首付、特價房等下行信號。

但是,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8月70城房價環比漲幅創兩年最高,僅廈門微跌,呈現普漲局面。業內專家分析稱,由於統計口徑等因素,統計數據或存在結構性“失真”,市場其實已經在“轉冷”。

01

一成分期首付重現一線城市

深圳和廣州樓市近期重現一成首付,以折扣之名行降價之實。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以深圳大鵬新區一個住宅樓盤為例,其目前在售93-124平方米3-4房的住宅,不僅價格較之前有所下調,還推出了分期首付的付款方式。一名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其樓盤的均價大約在3.7-3.9萬元/平方米,“最近降價了一些,最開始93平方米基本都在3.9-4.1萬元/平方米左右。”

備案價沒有變,但折扣會多一點。”上述銷售人員表示。

如果以毛坯總價計算,業主還可以選取分期首付的方式。具體的操作方式是,

業主首期只需付完一成首付,為33.8萬元,其餘兩成在一年內付清,付清後就可以完成網籤

深圳一些樓盤則推出了部分特價房源,“現在沒有降價,都是以特價房源的形式放出來。”龍崗中心城一名樓盤銷售指出。其所在的樓盤本月放出了20套左右的特價房源,“82平方米的特價單位總價在302-310萬元之間,最開始是330萬元左右。”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實地調查發現,廣州南沙、番禺等區域多盤推出特價單位,以折扣之名行降價之實,有樓盤降價幅度近20%。部分開發商為加速回籠資金,降低購房門檻,一成首付重出江湖

與此同時,調控下樓市亂象叢生,雙合同屢禁不止,部分樓盤為加快簽約進度,拒絕公積金貸款,商業貸款折扣力度高於公積金貸款,引導購房者選擇商業貸款,加快資金回籠。

02

土地流拍節奏加快,一二線城市“地冷價跌”現象明顯

銷售和資金壓力,使開發商在拿地上更加謹慎。東吳證券認為,近期,全國各地土地流拍事件頻現,流拍節奏加快,一二線城市“地冷價跌”現象明顯。

據東吳證券統計,截至2018年8月底,全國已發生土地流拍807宗,累計流拍建築面積達7954萬平方米,是去年同期數額的7.3倍

整體看來,2018年土地流拍現象較前兩年明顯增加,單月流拍建築面積均在500萬平方米以上,6月以來更是突破千萬,土地流拍節奏不斷加快

秋風起,中國樓市實際上已經“轉冷”?


值得關注的是,從各月流拍情況看,三四線城市整體呈穩步下跌態勢,而二線城市比例卻在下半年以來明顯抬升。8月,二線城市發生土地流拍建築面積達691萬平方米,佔全國總額的38.59%此數值較年初增長了兩倍有餘

從地域分佈看,河南省流拍數量居首位,2018年1-8月已超百塊,華東地區的山東、浙江、安徽也是土地流拍事件多發區,緊隨其後的是四川、貴州等省。總體上,經濟欠發達或偏遠地區市場熱度不夠,土地被流拍的概率更大

秋風起,中國樓市實際上已經“轉冷”?


土地流拍現象並非首次出現,2011-2012百城住宅用地曾出現流拍高峰,2014-2015又有一陣土地流拍潮湧起,2018年地產市場流拍再現,且流拍建築面積及流拍率不斷抬升,達到歷史高位。

秋風起,中國樓市實際上已經“轉冷”?


2011-2012年,伴隨著購房成本的提高以及市場限購、限貸等政策的相繼出臺,房產市場一度處於低迷狀態,百城供應土地價格處於相對低位,而土地供應量卻處於高峰位置,市場推地情緒高漲,土地流拍持續惡化。

2014-2015年,房產市場土地流拍率小幅攀升,流拍潮再次湧起。土地供給過剩,而樓市銷售低迷,導致市價下跌,成交量大幅萎縮,庫存增加,開發商拿地意願疲弱。

2018年,土地流拍歷史再現,加劇市場降溫。東吳證券認為,本輪流拍事件恰是房產市場逐漸趨於理性的重要體現,開發商減少盲目拿地,原因如下

一是,調控政策不斷加碼,土地出讓條件愈加嚴苛

2017年以來,地產調控繼續加碼,“供給側”改革積極推進,土地市場土拍政策頻出,限地價、限房價、競自持、競配建、搖號購房、共有產權等成為市場推地的重要附加條件

特別是在一二線城市,房價調控壓力較大,出讓土地條件愈加嚴苛,對於房產開發商的經營盈利產生較大壓力,加之土地配置費高企,開發商不得不謹慎拿地,才使得多處地塊無人問津。

二是,融資環境趨緊,資金壓力增大

一方面,供給端土拍政策不斷收緊,供給結構優化調整;需求端購房調控力度空前,居民槓桿上升,供需兩端齊發力使得依靠銷售回款的房企資金來源面臨上限

在融資環境不斷趨緊,資金走向受到嚴格控制的市場大環境下,房企融資明顯趨弱

另一方面,考察近年來房地產行業的資產負債率變化,上升趨勢明顯,2017年年底達78.18%,較2016年提升近2個百分點;同時,由於前兩年大規模發債,地產行業應付債券數額2016年以來持續暴增,償債壓力空前。資金多方承壓,開發商拿地積極性被嚴重打壓。

秋風起,中國樓市實際上已經“轉冷”?


03

房價或存在結構性“失真”,市場其實已經在“轉冷”

據路透社測算,今年8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指數,同比升7%,連漲35個月且漲幅為一年最高水平;從環比看,8月新建商品住宅價格指數上漲1.4%,連漲40個月,創下2016年9月以來最高水平。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8月,70個大中城市中,一、二、三線城市新房價格,環比漲幅整體較上月有所擴大,二、三線城市房價環比出現明顯上漲。

4個一線城市新房價格環比上漲0.3%,漲幅比7月擴大0.1個百分點;31個二線城市新房價格環比上漲1.3%,漲幅比7月擴大0.2個百分點;35個三線城市新房價格環比上漲2.0%,漲幅比7月擴大0.5個百分點。

從同比看,二線城市新房價格上漲8.6%,漲幅比去年同月擴大0.6個百分點;三線城市新房價格上漲8.3%,漲幅比去年同月回落1.0個百分點。

在二三線城市中,新房價格環比漲幅較大的有無錫,3.4%的漲幅為70城之首;徐州以3.3%的漲幅緊隨其後;濟南、唐山、秦皇島、襄陽和南充均漲超2.5%。

二手房市場中,8月,一線城市二手房價格同環比均現回落,二三線城市則繼續回溫,漲幅較上月有所擴大。

4個一線城市二手房環比持平,漲幅比上月收窄0.2%;31個二線城市二手房環比上漲1.3%,漲幅比上月擴大0.3個百分點;35個三線城市二手房環比上漲1.4%,漲幅比上月擴大0.3個百分點。

據21世紀經濟報道,針對8月份普漲的70城房價,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指出,統計數據存在結構性失真。

楊紅旭認為,部分熱點城市房價環比上漲的原因,是今年限價趨松,限價標準也有鬆動,部分高價盤得到放行,這只是結構性因素。而且,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二手房價上漲,與鏈家等市場機構數據形成一定反差

,楊紅旭認為,機構的二手房價格更接近最新市場真相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現在樓市的確有回落跡象,但只是個案。“現在地價正在迴歸。正常情況下地價跌了,房價也有下跌的可能性。”

最能感受樓市“涼意”的應屬廈門和海南。華爾街見聞此前提及,作為70城中唯一環比下跌的城市,縱覽一手房環比、二手房同環比三項指標,廈門都屬70個城市中最慘。8月,廈門二手房環比和同比齊齊下跌,環比跌幅0.3%,同比跌幅則接近5%。

三亞和海口兩城環比增速滑坡,三亞8月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指數環比0.1%,較前值3.7%大幅回落,海口8月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指數環比0.9%,遠不及前值2.3%。

據中國基金報援引數據顯示,在更能反映市場真實情況的二手房方面,多數一、二線城市的成交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調。

一線城市中出現明顯下跌的是廣州。樂有家市場研究中心數據顯示:8月廣州全市二手住宅過戶6603套,環比上漲2.5%;成交均價為24280 元/平方米,
環比下跌6.2%上海出現了量價雙跌。據上海中原研究院數據:上海8月二手住宅成交量12985套,環比下滑3.32%,成交均價38052元/平方米,環比下跌2.13%。就連二手房一直堅挺的深圳也出現價格下跌。據深圳規土委數據顯示:8月深圳二手住宅過戶7208套,環比上漲3.10%,成交均價55011元/平方米,環比下跌1.95%二手房成交量下降最多的則是北京。據貝殼研究院Real Data數據統計:8月北京二手房市場迎來更深度的回落,實時成交量環比減少20.9%;不過價格仍未明顯回調, 8月北京二手房成交均價為63227元/平方米,環比上漲0.8%。熱點二線城市中,大多數二手房成交價下跌。據貝殼研究院數據:廈門、青島、杭州、成都分別下跌8.2%、4.5%、0.93%、0.74%。也有少數熱點二線城市上漲,如南京微漲0.4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