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圈內,蘇聯廢墟白夜行

北極圈內,蘇聯廢墟白夜行

北極圈內,蘇聯廢墟白夜行

文 | 張海律

大西洋暖流公路

抵達摩爾曼斯克火車站的5分鐘內,我身上的衣服,已經從外套褪到長袖再到單件T恤。這是北極圈內的盛夏七月,北大西洋暖流立即讓我領教了它的威力。距66°33′的北極圈還差一個緯度時,我置身白海上的“古拉格之母”索洛維茨基群島,裹著厚衣,體驗“忽然天亮忽然天黑諸如此類”的所謂日落(日出);等跨過北極圈2個多緯度後,我卻在攝氏25°的晴朗不凍港,接受著“日不落”的炙烤。

幸好,世界盃期間的觀賽行程,讓我適應了俄羅斯歐洲部分城市盛夏裡漫長的日頭,即便到了極晝的北極圈,也不至於會枕著日頭難以入眠。

與其他非賽事城市一樣,摩爾曼斯克眾多的博物館也僅有俄語註釋,這讓不通言語的我,在參觀完退役的列寧號核動力破冰船後,放棄了求知慾,和全城抓緊時間享受日光的居民一道,在列寧格勒大街兩側的花園裡喝水發呆,看小毛熊們追逐打鬧。

2萬5美元起步、耗時兩週抵達北極點的新型破冰船,是這座不凍港夏日裡為愛冒險的有錢人開放的常規項目。即便不看多場世界盃也掏不出這個數的我,自然只能另外尋覓周邊項目。我摸到市中心商廈裡一家叫做“北極之地”的旅行社,英語流利的老闆說,“我們是組織當地人去意大利,以及冬天組織外國人來繁育基地看哈士奇的,不過可以幫你打個電話,問問周邊一日遊”。

簡明扼要的兩通電話後,第二天早上10點,一輛長城SUV停到了我租住的公寓樓下。26歲的嚮導兼司機Pasha是土生土長的摩爾曼斯克人,“尼古拉二世為一戰開港建城那陣就來了”,同居女友也一樣是本地居民,這輛二手長城就是從女友老爸那低價買來的,老丈人自己則換了一輛力帆,“中國車性價比不錯”。

精通英語和挪威語的Pasha,是一名自由職業者,嚮導工作之外,非旅遊季節,就去應聘一些工程類的翻譯臨時工,“上個月剛從伏爾加格勒回來,在那兒的一家鋁業公司幹了兩個月,比我們這兒熱多了。一年前還有個去你們連雲港的工作機會,可惜在從彼得堡回摩爾曼斯克火車上,沒有手機信號,錯過了面試電話”。

蘇聯解體後,摩爾曼斯克面臨著人口大量流失的問題。2010年人口統計為307257,較之1989年的468039少了近35%。之前高出莫斯科和彼得堡的薪資和多達52天北極圈假期(俄羅斯其他部分平均28天),對不願做一份穩定工作的年輕人再沒吸引力。Pasha和女友也不是沒想過搬走,只是漫長冬天的極夜追光旅遊和剛剛興起極晝旅遊,讓這個年輕人實在清閒不下來,生意也不賴,“或許明後年去挪威北部教漁民英語吧。”

長城SUV往東奔馳在筆直寬敞的柏油路面上,兩側是晃眼的大小清澈湖泊和沿岸密集排布的白樺林,高緯度的景緻總是清麗而冷豔的,“這只是前80公里,後40公里就將讓你回到坑坑窪窪的蘇聯,而不遠處的挪威那邊,全是平整和寬闊的路面。”

不管任何國度,自嘲與自尊,總是絕大多數知識分子所具有的雙重品格。黑完俄羅斯的公路,也聽完我對賽事城市建設差距之大的看法後,Pasha開始分析對俄的那些陰謀論:“每次政府一有重大危機或要對外採取非常舉措時,我們就總碰上大型賽事。2008年你們奧運開幕當天,開始入侵南奧塞梯;2014年索契冬奧會剛落幕,克里米亞公投獨立了,烏克蘭東南部的頓巴斯戰爭也開始了;這次世界盃開幕當天,我們不是5:0狂掃沙特嗎?大家忙著狂歡慶祝時,國家杜馬悄無聲息地提交了兩個法案,上調增值稅稅率,提高退休年齡。”

不過,一旦涉及到全球體育界一致指責的系統性服用禁藥問題時,Pasha就像衛國戰爭戰士般捍衛祖國了,“我在索契冬奧會時擔任志願者,那是我人生中最開心最興奮的一個月,禁藥問題不是沒有,可非要像西方媒體和國際奧委會所譴責那樣,說俄國從上到下操縱集體舞弊,我絕對不信!幸好,前天四分之一決賽,我們點球輸給了克羅地亞,要不你等著,國際足聯又該找岔子,讓我們的球員去化驗了。”

我們在泥濘坑窪的彈石路開始前,停車休息,另一項高緯度的特產——蚊蟲——迅即將落車人團團包圍。不過相較加拿大和阿拉斯加那些一個盛夏能喝光一頭麋鹿鮮血的蚊蟲,摩爾曼斯克州的同類要笨拙和溫柔得多,只是不停煩擾你卻不至在身上留下瘙癢的疤痕,躲進汽車後,就是一番對闖入敵軍的大屠殺,不到五分鐘,我相信自己打死的蚊子,已經超過本屆世界盃的進球總數。

白樺林帶結束,苔原帶開始,一個古怪的傢伙矗立在路邊,他腳踩滑雪板,頭戴墨鏡,肩扛熊貓,懷揣破收音機,一隻手還拎著警棍,褲包裡塞著銷售員的一疊名片和一箇中國姑娘的寸照,背後是一輛肇事的破爛警車,駕駛座上坐著一個充氣娃娃。“這是一位挪威藝術家沿途的裝置作品,路過的人再繼續貢獻著不同物件”,Pasha認識這位藝術家。

40公里爛路的盡頭,是簇擁著彩色屋子村莊的巴倫支海,我們的目的地捷裡別爾卡(Teriberka)到了。

北極圈內,蘇聯廢墟白夜行

摩爾曼斯克,到頭了的火車站

北極圈內,蘇聯廢墟白夜行

列寧號核動力破冰船,失去功能的空間和休息室

北極圈內,蘇聯廢墟白夜行

沿途被藝術家改造、路人加工的裝置

北極圈內,蘇聯廢墟白夜行

沿途被藝術家改造、路人加工的裝置

捷裡別爾卡,被遺棄的二手時間

不足1000居民的小鎮捷裡別爾卡,是安德烈·薩金塞夫2014年作品《利維坦》從頭到尾的故事外景地。這位俄國當代電影大師,選擇這個天高普京大帝遠的地方,以諸多對比強烈的場景意象和步步跌入深淵的懸疑劇架構,塑造了一個以卵擊石的個體悲劇。孤傲而脆弱的漂亮小屋與波濤洶湧的冷酷巴倫支海,舉目無措的家庭成員與擱淺岸邊變成巨大骨架的鯨魚……作為一對對高度象徵性喻體,共同顯影出托馬斯·霍布斯政治哲學著作《利維坦》在俄羅斯當代的漂亮鏡像。當年在戛納電影節首映後的新聞發佈會上,我曾激動站起來表示:“不管評獎結果如何,這已經是我自己的金棕櫚了。”後來,戛納只給了它一個最佳編劇,來年的金球獎卻授予其最佳外語片。俄國人對此片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它真實有力,有人覺得導演在討好西方。

劇組找上這座幾近被荒棄的孤僻小鎮前一個世紀,捷裡別爾卡曾因挪威漁民建造的鱘魚和鯊魚捕撈加工廠,而出現產業經濟雛形。蘇維埃掌權後的集體農業,為鎮子添加了奶牛廠和馴鹿繁育基地。二戰後,更多的漁業、修船業、養貂業讓小鎮徹底繁榮起來,碼頭工人俱樂部、體育館、少先隊員活動中心,一切社會主義標配都來了。可隨著1960年代漁船噸位的劇增和公海捕魚的發展,海岸漁業從此變得蕭條,早在蘇聯解體前,那些曾讓小鎮短暫喧囂過的漁業加工廠、馴鹿基地、貂皮處理車間、奶牛廠接連倒閉。

廢棄的廠房要麼依然閒置成鐵皮怪物,要麼被度假地產開發商粉刷裝修一新,成為漫長白沙上的一棟棟夏季小屋。最粉嫩的那一大座屋舍是餐廳,播著北歐電子小清新,英文菜單上賣著600盧布100克的帝王蟹,要了一份上來,不過是幾片被檸檬糟過的螃蟹肉。餐廳外的海灘上,男人支著炭火架子烤大肉,孩子蕩著簡陋的鞦韆,女人坐在一根長木條上發呆,三兩個裸著上身的傢伙走向海水,和海鳥一樣,伸腳小心翼翼地試探水溫。他們都是地球最北的休閒者。手機氣象顯示,這兒依然高達25°,可海水並不隨之升溫,從不怕冷的我光腳走了幾米就退縮回來,滿無所謂地說道,“其實還好,不冷”。Pasha說:“這確實不冷,到了冬天,我們摩爾曼斯克有冰泳協會和相應賽事,我都會參加,撲騰個50米就衝進岸上桑拿房,連續兩屆,最後的贏家總是德國人,和足球一樣。哦,這次可不一樣。”

午餐後,經過一片彩色的墓園,Pasha將我領到一座搖搖欲墜的三層樓校舍,“進去逛逛,小心腳下釘子和玻璃碎片,能翻到太多我沒經歷過的蘇聯時代教科書”。

進門右拐,第一件教室的地板上,就堆滿陳年的教科書和學生課本。有的部分已經厚達一個滿載的書包。我蹲下來,隨意翻檢幾本,稍稍撣去一點灰塵,有插圖那些簡直就是也曾走到過我書包裡的小學語文故事,不是關於列寧小時候就是關於大義滅親的小英雄。除去地理類和美術類,絕大多數書本都是文字遠多於圖片,反正讀不懂西裡爾字母,我也就不貪心地只撿走一本帶五線譜和唱詞的歌本,封面是敬禮的少先隊員,估摸裡面就都是屬於少年先鋒隊的那些歌謠。

剛從手機雲閱讀裡翻到的白俄諾獎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採訪回憶錄《二手時間》裡,有一位年近六旬的女醫生回憶童年,“第二天是我加入少先隊的日子。早上舊奏起國歌,我跳起來站在床上,直到國歌結束。少先隊員宣誓:‘我……加入隊伍……面對自己的同志……鄭重承諾:熱愛祖國……’家裡就像過節一樣,飄著蛋糕的香味,大家向我祝賀。我的紅領巾從來不離身,每天早上一定洗好燙平,不能有一點兒褶皺。甚至上了大學後,我的圍巾也像紅領巾那樣扎。”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段被美化了的記憶,好奇曾坐在這間課堂的孩子們,究竟是像後來的女醫生那樣紅領巾燙平不離身,還是會像我們那樣,下課後追逐並用紅領巾抽打著同學。總之有一天,教材不用了,校舍廢棄了,紅領巾解下了,曾經值得尊重並奮鬥的一切,成為了“二手時間”。

Pasha給我翻譯著牆上原有的標語或後來的塗鴉。這間滿地課本的教室裡寫著,“數學是科學之母”。二樓的走廊上,顯然是後來的塗鴉,“俄羅斯是一塊奇蹟之地,你在這兒出生,也在這兒消失”,這層最大那間教室地板上亂丟著各種比例尺的地圖,牆上塗著,“俄羅斯是個寬宏的國度,僅對富人而言”。我來到一間繪著和平鴿的課堂,撿走兩張海報,一張是蘇聯某一套廣播體操的分解動作,另一張算應景世界盃,關於校運會足球賽,這兒的牆上是原來字樣,“知識就是力量”。三樓格局差不多,只是有一間帶打字機可能是校長辦公室的房間裡被塗上,“生活在這裡,很冷,很美好。”還有作為體育館的地下室,練體操和芭蕾的鏡子早被拆走,或抬腿或倒掉著連拉伸的木架子還在,支撐籃球場的好幾根長木條還在,地板卻沒了,一個乾癟的球留在角落裡,等待著入冬大雪中來玩它的北極熊。

這座校舍確實剛巧在蘇聯解體的1991年被廢棄,新建的學校規模小了很多。“去年有家企業買下這棟爛樓和周圍地皮,也不知道要用來幹嘛”,Pasha說道。小鎮剩下的居民把原先的住宅和廠房全數讓給了後來的度假者,自己則搬到兩公里外、海灣另一角的新村,中間地帶擱淺著五艘廢棄的漁船,被時間雕刻得鏽跡斑斑,成為遊人又一個到此一遊照的好地方。再往北,沿著重新出現的土路開上半個多小時,則是一副宛如蘇格蘭高地或愛爾蘭湖區的壯麗冷眼景象,清冽湖泊盛不住的水,沿著苔蘚,澆灌著野花,直至山崖盡頭,成為撲向巴倫支海的一小條瀑布。湖水那邊,有幾個來玩耍的女孩除去上衣,猶豫著要不要跳進去遊兩下,她們的哈士奇傻乎乎地追咬著蚊蟲。在日不落的白夜,這番光景讓她們猶如《這裡黎明靜悄悄》裡那些林間沐浴的紅軍女兵。

北極圈內,蘇聯廢墟白夜行

捷裡別爾卡,廢棄的屋舍

北極圈內,蘇聯廢墟白夜行

廢棄學校的正門

北極圈內,蘇聯廢墟白夜行

學校的地下體育館

北極圈內,蘇聯廢墟白夜行

教室地上滿布的教科書

北極圈內,蘇聯廢墟白夜行

學校,廢棄的教室

北極圈內,蘇聯廢墟白夜行

學校,知識就是力量

北極圈內,蘇聯廢墟白夜行

學校,生活在這裡,很冷,很美好

北極圈內,蘇聯廢墟白夜行

學校,俄羅斯是個寬宏的國度,僅對富人而言

苔原凍土帶上的“廢球”

不眠的白夜盛夏裡,Pasha是個工作狂,他幾乎忘了自己晚上10點還要帶一組外國客人,就催促我快上路回程。

可剛到理應書寫“捷裡別爾卡歡迎您再來”的路口,Pasha被岔路上一輛卡車一座因紐特式大帳篷吸引了,轉過去停下車打探。這下話題和時間又收不住了。在帳篷裡忍受著蚊蟲專注敲打鍵盤的胖子走了過來,他叫Svein,來自邊界那邊挪威極北小鎮瓦爾德,正在根據家鄉已有的經驗,到捷裡別爾卡主持一個本土文化存續和發展的項目,畢竟挪威雖然發達,但情況和摩爾曼斯克州差不多,再高的薪水和再長的假期,都難以留住年輕人,人口開始大量流失。在捷裡別爾卡的項目已經是第二年,和世界上其他很多空地上的文化項目類似,開始時也不過成了個藝術家的遊樂場,找廢墟和農舍塗鴉幾個卡通或中文,當地人的參與度非常有限。而Pasha早前就注意過的這輛卡車,則從今年起被改成了一座移動圖書館。Svein帶我們上了車,一面是迎著陽光的玻璃窗,另一面是從當地不同屋舍取下來的木板,每一根都標識著二維碼,掃碼可瞭解相應屋舍和主人家的故事。背面慢慢的書架上不僅有俄文或挪威文的作品,我大概掃了一眼,看到英文版的《五十度灰》和我們社科文獻出版社的《一個大國的崛起和崩潰》。Svein還計劃把另一部卡車弄成俄國傳統桑拿Banya,和圖書館一道,在夏天結束後,一路開到奧斯陸去。

我提及也是挪威人參與的一個文化存續項目,貴州肇興侗寨,並沒能真正讓年輕人不外出務工,“一個地方,如果沒了年輕人,還怎麼談文化存續啊?”說話間,一個當地的18歲男孩上來了,名叫Igor的他也是這一項目參與者,任務是用寶麗來相機給當地人拍肖像。Igor撒出一堆寶麗來照片,我才驚喜看到其中的年輕人並不少,大多都是Igor的同學,“近1000人口,那是2010年的統計了,如今我們這兒只有六七百人,但還是保持著11年制的教育”,在和外國人相處中,男孩的英語練的不錯。下了圖書館,又迎面碰上參與此項目的波蘭女作家和芬蘭紀錄片導演,她們正準備生火驅蚊,進帳篷開飯。

為了下一批客人,Pasha必須得走了。之前的聊天讓滿負荷一整天的我重又精神抖擻,“反正都是白夜,明天的航班也不算太早,我能跟你再去另一個團嗎?”我問。

“我當然歡迎,但也得到了摩爾曼斯克後問其他那些外國人是否介意。”近三小時的回城路上,我們扭大音量,從Pasha那些俄羅斯交響金屬和俄語嘻哈,到我手機裡的“重塑雕像的權利”、“新褲子”和“超級市場”,我們完成著中俄兩國當代流行文化的交流,也算是為一帶一路添磚加瓦吧。

住在Park Inn酒店的另外四位客人,沒多猶豫就答應了我的隨行請求。交通工具換作另一部大得多的商務車,Pasha成了其中一名乘客。新認識的四人中,三個都是可被我羨慕嫉妒恨的記者,兩個來自墨西哥國家電視臺,一個來自法國某體育媒體,自然而然,他們都有著直通世界盃決賽的媒體證。由於法國一路高歌猛進的,那位男記者也疲憊極了,一上車就癱倒打呼。墨西哥女主持人說,“我們也輕鬆不了,我和攝像並不是專職體育記者,還得覆蓋盃賽期間俄羅斯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想起前些天在莫斯科碰上的一位波蘭通訊社攝影師,和這些需要提前向媒體中心申領相應場次有限球票的記者不同,那攝影師能去任何場次,“可是我得一隻眼睛全程不停地盯著鏡頭,都快局部失明瞭,得學著用一下左眼。”

另有一位女士來自莫斯科的一家媒體公司,來摩爾曼斯克的目的,是向墨西哥國家電視臺展示北冰洋上最新技術的小型漂浮核能站,順便捎上了幸運而辛苦的法國體育記者。“俄聯邦政府計劃沿漫長的北部海岸線,鋪設1000個移動核能站,想通過外國媒體,展示最新最尖端的安全核應用”。

雖然摩爾曼斯克州遍佈秘密軍事基地,但顯然港口供人參觀的列寧號核動力破冰船和這些最新的漂浮核能站並不在其中。還有些廢棄的軍事設施,如同廢棄的捷裡別爾卡那樣,擱在荒野中,供人參觀和塗鴉。

商務車向著挪威方向駛去。23:30,我們來到一條河流邊的戰爭紀念碑群。“德國閃電戰的目的,曾試圖建立一條越過莫斯科的AA防線,從北部的阿爾漢格爾斯克到伏爾加河入海口的阿斯特拉罕,不過他們連摩爾曼斯克都沒抵達,1941年被阻撓在這條河的那一側,1944年紅軍又從這兒反撲回去。不過轟炸機對我們摩爾曼斯克就沒客氣了”,Pasha完成著他這一趟行程不需要多言的解說詞。

等到了谷歌地圖上一處標著“Shar”的地方,面對眼前一個巨大而破裂的球體,Pasha就沒多少認識了,“只知道它是個廢棄的衛星通訊站,至於什麼年代建的,什麼時候廢的,沒辦法知道,不過‘Shar’確實是俄語的‘球’發音。”我想如若升一架無人機上天,航拍這一大片空曠寂靜的荒野,在打印成一張照片,或許能以假亂真地說成是,“本屆世界盃用球電視機,靜候32支國家隊”吧,它會像極了徒留一隻皮球的足球場,一座北極圈內子夜時分的敞亮足球場。

墨西哥女主持人還在鏡臺前出外景,用飛速的西班牙語說著廢棄的衛星站和兵營,可Pasha並沒有告知再多的任何信息。氣溫降了,在苔原地帶裹起長袖,再走上一小時,我們終於都困了,迎著還高懸著的日頭,告別廢墟,告別蘇聯,也是時候告別北極圈,飛赴真正的黑夜裡入眠了。

北極圈內,蘇聯廢墟白夜行

捷裡別爾卡,海岸

北極圈內,蘇聯廢墟白夜行

摩爾曼斯克西北,二戰時德軍沒能越過的一條防線

北極圈內,蘇聯廢墟白夜行

捷裡別爾卡,挪威人Svein主持的社區文化存續項目

北極圈內,蘇聯廢墟白夜行

Svein

北極圈內,蘇聯廢墟白夜行

廢棄的衛星通訊基地

北極圈內,蘇聯廢墟白夜行

廢棄的衛星通訊基地

北極圈內,蘇聯廢墟白夜行

廢棄的衛星通訊基地

—— 完 ——

題圖為廢棄的衛星通訊基地。本文圖片均為作者拍攝。

張海律,“新現實主義”旅行者,沒長性專注度地遊走於電影、音樂、地理和政治歷史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