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經驗」破解垃圾分類難題

原標題:《制定地方法規保障垃圾分類“廈門經驗”破解垃圾分類難題》

【垃圾分類已在全國實施多年,但在許多地方,垃圾分類的實施並不理想。不過,福建省廈門市通過立法保障、教育宣傳、監管問責、末端處理等多種方式,把垃圾分類做得卓有成效。《環境與生活》雜誌記者近日前往廈門,走入學校、居民社區和垃圾分類主管部門,實地調查瞭解垃圾分類的“廈門經驗”。】

“廈門經驗”破解垃圾分類難題

湖裡實驗小學的學生,在講解生活垃圾如何分類投放。

6月21日,國家發改委出臺了《關於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文件規定在2020年底前,全國城市及建制鎮要全面建立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收費模式細分為:對非居民用戶推行垃圾計量收費,並實行分類垃圾與混合垃圾差別化收費等政策,提高混合垃圾收費標準;對具備條件的居民用戶,實行計量收費和差別化收費,加快推進垃圾分類。眾所周知,垃圾分類工作涉及居民、社區、環衛以及最終處理手段等,是個老大難問題。那麼,廈門市是如何成功推動垃圾分類的?《環境與生活》記者決心一探究竟。

萌萌的綠海鷗是形象大使

6月26日,《環境與生活》記者與生態環境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福建省環境科學學會負責“全國居民環境與健康素養監測”項目的工作人員,還有參與該項目的北京大學醫學部兩名研究生,一起來到廈門市湖裡實驗小學。

剛走進校園,記者一行就被教學樓前萌萌的綠海鷗卡通形象吸引,該校校長湯麗瑩介紹說,“這是廈門市垃圾分類的形象大使——綠海鷗。”海鷗有“海港清潔工”的美譽(海鷗不僅吃魚蝦蟹,還吃腐肉和生活垃圾),用綠海鷗來宣傳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可謂實至名歸。

“廈門經驗”破解垃圾分類難題

綠海鷗是廈門推動垃圾分類的“形象大使”

隨後,該校六年級一班魏芷璇同學向來賓講解:“我們湖裡實驗小學貫徹垃圾分類,主要通過進班級、進年段、進課程、進家庭、進社區等不同方式進行⋯⋯”

“廈門經驗”破解垃圾分類難題

廈門市湖裡實驗小學的魏芷璇同學,在介紹該校的垃圾分類科普工作。

“進年段”,就是根據孩子們所處的不同年級進行相應的垃圾分類教育。對一、二年級學生,請父母與孩子一起參加垃圾分類活動;對三、四年級的學生,就要求他們創作一些關於垃圾分類的標語口號。例如,“垃圾也有家,請別亂扔它”“垃圾分一分,校園美十分”“今天你分對了嗎?”這些都是小學生們創造出來的,用在日常生活中督促爸媽爺爺奶奶等家庭成員,或在學校裡提醒同學們;而對五、六年級學生的要求則高多了,他們要對生活中看到的垃圾分類現象做調查、寫報告,還要提出自己的觀點。同行的北京大學研究生小李笑著說,“這跟我們做論文差不多啊。”

“廈門經驗”破解垃圾分類難題

廈門市湖裡實驗小學校長湯麗瑩(右)與副校長孫虹,在座談會上討論“小手拉大手”對推動垃圾分類的意義。

垃圾分類還能“打卡升級”

在一幢教學樓前的三色垃圾箱旁邊,記者遇到一位穿著有“愛家物聯”標誌馬甲的工作人員。他說,“有的孩子很小,也不太認字,分不清手中的垃圾該放哪個垃圾箱,我們在垃圾箱上標上圖案,投放時間有專人在場指導,孩子們學習能力很強,一兩次就記住了。”

針對綠、藍、紅、橘四色垃圾箱如何進行日常垃圾的分類投放,該校用順口溜的方式歸納如下:“垃圾分類天天做,小朋友們要牢記;殘羹剩飯瓜果皮,菜葉內臟綠筒進;玻璃金屬可樂瓶,紙盒塑料藍筒進;電池藥品殺蟲劑,日化用品紅筒進;尿片瓷片香菸蒂,快餐用品橘筒進;紅橘藍綠要分清,做個文明先進人。”照此操作,就可以將生活中常見的各種垃圾分門別類投放。

“廈門經驗”破解垃圾分類難題

廈門市環衛大廈內的這4個垃圾桶,用4種不同顏色指導垃圾分類投放。

學生講解員還介紹,學校由老師帶隊,班幹部參與,組成檢查小組,對各班級的垃圾分類活動進行監管,合理分類的班級會得到一張綠海鷗卡,作為一種集體榮譽。集齊16張卡的班級,教室門口會掛一個綠海鷗標誌,這也是一種“打卡升級”。反之亦然,做不到準確分類投放的班級,則會“降級”。

該校孫虹副校長說,每個學生還有監督自己爸媽的使命,他們有一張卡,回家時交給父母。對日常垃圾進行準確分類的家庭,社區工作人員會在卡上蓋章證明。集齊一定數量家庭卡的同學,可以獲得書本等學習資料。這些學習資料是由相關企業贊助的。

“廈門經驗”破解垃圾分類難題

教室上方的綠海鷗卡片,標示著該班級垃圾分類的成績。

《環境與生活》記者在該校的“書吧”裡看到,有垃圾分類和環境保護的專業書籍,還有學生們關於垃圾分類的書畫作品,漫畫中展示了孩子們對垃圾分類處理的無限創意。記者還看到有3名學生現場演示用碎菜葉果皮等廚餘垃圾製作酵素,這些酵素可用於清洗汙漬,減少化學洗潔精的使用等功能。這讓孩子們認識到,日常生活中的垃圾經過妥善處理,就能變廢為寶。

“廈門經驗”破解垃圾分類難題

湖裡實驗小學學生創作的垃圾分類宣傳展板

湯麗瑩校長介紹,之所以將垃圾分類教育從孩子們抓起,主要有三方面的目的,“首先,幾年前的一次颱風讓郊區一農村受損嚴重,該村在新建過程中就提出‘讓垃圾不落地’,最後做到了。農村可以做到,城市更有必要做到;其次,學校擔負著教書育人的使命,尤其是小學階段,這是學生們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而且孩子在家庭中都是核心角色,讓孩子知道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可以通過‘小手拉大手’,帶動全家人做好垃圾分類;最後,當前全國都在宣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教育界更要落到實處,讓孩子們從現在就認識到怎樣從自身做起,逐步實現‘金山銀山’。”

“廈門經驗”破解垃圾分類難題

廈門市湖裡實驗小學的書吧內,擺放著多種環保書籍。

每300戶居民配備一名督導員

《環境與生活》記者在廈門採訪期間,恰好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和福建省環境科學學會的工作人員,在廈門做居民環境與健康素養監測活動。生態環境部健康司的陳棉彪說,“今年在15個省市區全面展開環境與健康素養監測工作,生態環境部希望各地借這個機會,大力提升居民的環境與健康素養。”福建省環境科學學會的王靜介紹,此次監測在福州、廈門等地市展開,參與調查人員以街頭訪問和入戶調查方式進行,發現居民對垃圾分類等問題認同度較高。

記者在廈門市湖里區五緣灣北社區採訪時瞭解到,該社區有3位專門負責垃圾分類的指導員,此外,每300戶居民還配備一名督導員。指導員帶領督導員推動所轄社區的垃圾分類投放。他們通過小區內貼海報、業主微信群介紹以及入戶宣講等多種形式,讓居民認識到垃圾分類的必要性。另外,督導員每天在居民集中投放垃圾的時間段(早5點至7點和晚7點至9點),現場指導居民準確分類,發現投放錯誤的,會當場糾正。

記者隨機走入幾家飯店賓館,詢問普通員工,發現他們也都知道怎樣進行分類投放。

員工投放錯誤 公司被罰萬元

很多城市的垃圾分類工作都存在如下問題:1.居民不知道準確分類,將一大袋混合垃圾扔到投放地;2.居民已經分好的垃圾在運輸過程中又混到一起;3.在末端處理時,各種垃圾混在一起或填埋或焚燒,導致垃圾分類成了走過場。

像廈門這樣,把垃圾分類工作落到實處,據當地工作人員介紹,主要是得益於立法保障、領導重視、監管嚴格以及末端處理設施完善。

6月27日下午,生態環境部和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的工作人員、《環境與生活》雜誌記者與廈門市市容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座談。該中心的李文林科長拿出一份題為《廈門經濟特區垃圾分類管理辦法》的文件說,“我們廈門的垃圾分類是有法律保障的”。該文件由廈門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2017年8月通過,2017年9月10日實施。這是以地方法規來保障垃圾分類工作落到實處。

李文林介紹,根據這項法規要求,廈門市政府專門成立了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由廈門市長莊稼漢任組長,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分管領導和市直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組成,工作職責就是領導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該小組下設辦公室,由副市長張毅恭任主任,負責協調、督促各單位落實垃圾分類和減量工作;掌握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情況等。廈門市各縣區也成立由“一把手”負責的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李文林說,垃圾分類工作實行問責制,該中心會同執法局對所轄地域內的垃圾分類工作進行監管督導,發現未正確分類的予以通報,相關負責人就要擔責。

該中心的鄒玉蓮工程師介紹,該中心還通過蹲點暗訪等多種形式監督垃圾分類,對未正確分類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處罰。最近,有一家物業公司的保潔員將廢舊棉投入廚餘垃圾箱。物業公司被罰款一萬元,保潔員被罰款一千元。鄒玉蓮說:“這起案件被通報後,極大地震懾了一些單位和個人,讓他們認識到正確進行垃圾分類的必要性。”

“廈門經驗”破解垃圾分類難題

廈門環衛大廈控制室內的大屏幕,正在實時監控垃圾運輸和處理情況。

在該中心6樓控制室的大屏幕上,記者可清晰看到幾個垃圾處理場地、多部垃圾運輸車的運行實況,李科長表示:“視頻監控有效地杜絕了已分類好的垃圾在運輸過程和末端處理時,再發生混合的情況。目前,運輸和末端處理都不存在問題,關鍵還是在源頭,因為有的居民或者不清楚垃圾如何分類,或者嫌麻煩亂扔,要想做好垃圾分類,從源頭抓起最重要。”

網編:吳燕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