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字很久了,單獨在紙上隨意書寫覺得還可以,爲什麼在宣紙上創作就不行了呢?

閒居齋張爺


關鍵是你不得要領!題主練字很久了,有多久?三年?五年?十年?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練字與書法創作是兩回事。學習書法,哪有隨便在紙上寫的道理啊!既然學習書法,就是敬畏傳統,敬畏古人。據瞭解,張海先生在每次臨帖或創作之前,都是要先“淨手”的。這是學習書法的一種態度!按題主說的在紙上隨意的、沒有目的的書寫,就憑這一點,就創作不出好作品。

針對你的提問,告訴你你一個辦法,如有興趣,可試之。

第一,選準一帖專工之!

第二,先對臨五年以上。

第三,字達到六分像時,進行背臨,之後意臨。背臨,意臨的同時,時刻不忘對臨。

第四,學達到七分像時,先集字創作。並繼續對臨。
第五,集字創作一段時間後,嘗試在七分像的基礎上加上三分“個性”。

第六,多讀帖,多領悟。在創作時,注重筆法和字法的變化,科學合理地對章法進行“經營”,並把墨變處理到極致。照此做,定成書法家!

完成以上程序須十年以上功夫,甚至須花費一生的心血。

以上觀點為一家之言,供參考之。


中州耕牛堂主


關於我們平常練字寫的還不錯,但是到宣紙上的時候就很差,其實這個有兩點原因。

第一就是我們對紙的選擇,我們初學的時候,通常都是從毛邊紙開始入手,然後再用宣紙。

像我個人呢,一開始就是宣紙入手,後來才用的毛邊紙,感覺其中有很大的差異。

一開始用宣紙學的是歐楷,每次在寫字之前,都先要把墨調好。每次水和墨必須要比例合適,才能在練習的時候表現出很好的效果。因為調墨沒什麼經驗,所以就出現了一種問題,那就是水不夠加墨,墨不夠加水。

這就和我們和麵的道理是一樣的,總之到最後,墨盤裡的墨越來越多。

但是時間長了以後,調墨有了經驗,用的順手了,也適合紙性了。這個很重要,紙性和墨的關係,我們選擇紙的時候,都先試紙,為什麼要試呢,就是試墨和紙的關係。

調墨有了經驗以後,就能對症下藥,給合適的紙,調合適墨。

因為選址著重對水和墨的表達,所以在行草書的時候用的比較多,而且效果非常好。

當然,多是指大型操,如果是小行草的話,用宣紙的人不多,能用宣紙寫小行草的人也都非常厲害。

如果用宣紙寫楷書,因為,運筆過慢,這也就引申出了第二點。

行筆的速度和提按力度和筆。

雖然有三個要素,但其實是可以歸為一點的,因為只有水平夠,才能發揮出毛筆的最大功效,才能更好的控制比,屆時選擇一個好的毛筆,對書寫效果至關重要。

首先我們選擇毛筆的時候一定要選擇一個,蓄水量適中的毛筆,有彈性的毛筆。

如果用純狼毫,並且筆一般的話,那蓄水量就不夠,可能這種筆,在毛邊紙上,寫的不錯,但是到宣紙上就不行。

在宣紙上行筆的時候,我們對墨的感覺是直接影響我們筆法的。

如果我們行筆寫橫折的時候,橫行筆時木就有些澀了,我們到折的時候就很難去表達出來,尤其是初學者。

其實很大一部分並不是我們練得不夠好,而是我們很難把握,筆墨和紙的這種感覺。

如果筆相對較好,蓄墨量也就不錯,而且裡邊的毛比較均勻,往外輸出墨的時候也就是比較均勻的,不會突然洇一塊。

然後就是我們行筆速度和提按力度。

因為宣紙,它的表皮是有毛刺的,摩擦力就會大一些,所以我們寫的時候一定要掌握筆的彈性,去表達好提按輕重關係。

我們平時用毛邊紙練習,如果提筆頓筆的話,力度可能稍大一些,墨是洇不開的。但是由於宣紙的表達能力很好,裡邊兒的纖維很碎,輕一點重一點,都可能讓墨表達不出想要的效果。


所以我們練字的時候,尤其在宣紙上寫字的時候,一定要以穩為主。

把握行筆的速度和提按力度。

配合比較容易解決,因為初學的時候就能做到,那麼以後稍加練習也是可以做到的。

這二點需要自己本身的觸覺去把控,是一種簡單技術,並不玄妙。

我能做的也不多,只能把原理解釋清楚,至於練習還需要自己去嘗試一下。

其實的問題關鍵就兩句話,把墨調的適用於紙,把總比感覺調整的適用於紙。

剩下的就是大膽的嘗試和練習了。


梁宇航


雖然練習書法已經很久了,但是你未必在宣紙上專門練習過,我們一般學習書法都是用毛邊紙開始練習,宣紙一是太洇墨了,不容易展現書寫的筆跡,一般適合書寫書法作品用,不適合平時練習使用。

另一個方面是宣紙太貴了,初學者需要大量的訓練,用宣紙練習的話就不太划算,毛邊紙的吸水性比較好,又不洇墨,能夠清晰的展現書寫的筆跡,便於書寫完以後修改,能夠發現用筆細節之處的錯誤,所以初學書法,用毛邊紙比較好。

但是毛邊紙的顏色和質量不適合創作使用,它不顯得高檔,相對於宣紙又很難表現出豐富的墨色變化,所以一般寫作品的時候,都會選擇宣紙。

在宣紙上寫字,宣紙不是直接寫就能寫好的,需要專門在宣紙上訓練,以適應宣紙的性能,這個並不難,一般練習上幾張就能適應。

另外,之前用毛邊紙,一般都會有格子,能夠很好的規範楷書的寫法。但是宣紙上沒有個字,需要自己折格子,在折的格子上書寫,還需要訓練一段時間。

所以,你平時在紙上練習可以,在宣紙上創作就不行了,這很正常,這需要一個過渡期,訓練一下就可以了。


不二齋


還是寫的少!!我發我寫的幾張,請指點!



管連偉1


這個問題是真的存在。我也有類似的經歷,很長時間百思不得其解。後來發現自己犯了幾個錯誤。


一是對紙性認識不足,不同的紙,由於質量的不同,甚至生產廠家的不同,還有存放的環境等問題,都會影響書寫效果,特別是生宣和半生半熟的宣紙上的書寫。由於對紙性把握不準,用墨控制不對,幾乎就寫不成字。不是紙太乾就是用墨不當。還有就是,平時練習,心中無壓力,心態比較放鬆。在者都是使用的報紙和元書紙或毛邊紙。在宣紙上練習寫字的時間太短。所以在使用宣紙寫字時,筆一落紙,整個腦子裡想的都是是否洇,並且手感也發生了變化。關注方向發生了變異,自然就不可能寫好字了。

二是學習方法不正確,不能達到背臨的水平。注意是產生了一個誤區,對臨的像,並不表示完全掌握了。只有達到背臨的形神俱似惟妙惟肖才算掌握,自己錯誤認為對臨的像就可以在宣紙上進行書法創作了可想而知,提筆之後,只能任筆成行,何談臨摹練習或創作。


在認識到問題後,就努力改變認識,在宣紙上寫字時一定要預想字形,在心中有數之後再書寫,同時增加在宣紙上的練習量,尋找適合自己的墨法和書寫速度。同時書寫前對紙或墨的情況適當做個預判,一切儘可能做到心中有數,然後再落筆書寫,隨著經驗的不斷豐富和完善,逐步適應了在宣紙上書寫的規律,就不會出現題主所說的情況了。


翰墨書道


我也是有這樣的感覺。平時練著玩有些字還行,真正在宣紙上書寫時總是不理想,我請教過老師,答案就是多練習,多寫作,要想達到預期的目的,只有勤學苦練,別無他法。附最近練習請指教。


3377無憂


從提問者書寫可以看出,寫的是歐,但結構還不夠準確。比如:高胖了,遠瘦了。唯,第三豎遠了,能,字重心不穩。



至於為何上宣紙寫不了。這問題可不是你一個人遇到,這問題我認為原因一般有二個。

一,工具的選擇。寫什麼字用什麼筆什麼紙是有講究的。寫歐一般要用兼毫或偏硬,紙偏熟。從你上的圖看,你紙張還可以。


二,章法的練習。一般初學者容易一字一字練,缺乏章法練習的穿插。一字一字過關是可以的,章法上也要學哪頁像哪頁,有整體意思,臨字則有作品意識。上圖為本人毛邊紙臨《文賦》一紙。

從落款看,你楷行並非孤立練,這點是不錯的。

我的建議是,你應該多加強章法上的穿插練習。更多書寫技巧,學習方法,請關注我哦。


王羲那個之








多提意見!


手機用戶6476029394


“熟能生巧!”常在紙上寫與在宣紙上創作還是有差異的,說簡單點就是在宣紙上寫得還不夠多,對紙性與墨法還不夠熟悉,唯靠多多練寫、領悟,熟能生巧。

細賞張先生的字,結體好,筆法略欠佳,是多年練習的結果,或是紙性、墨法的不熟?歐體楷書亦不易寫,清秀、險峻、勁挺、瘦硬,又嚴謹工整!願先生繼續堅持,必有所成!

“每秉筆必在圓正,氣力縱橫重輕,凝思靜慮。當審字勢,四面停均,八邊俱備;長短合度,粗細折中;心眼準程,疏密被正。最不可忙,忙則失勢;次不可緩,緩則骨痴;又不可瘦,瘦當枯形,復不可肥,肥即質濁。細詳緩臨,自然備體,此是最要妙處。”貞觀六年七月十二日,詢書付善奴授決。(附歐陽詢傳授訣,與歐體楷書愛好者共勉。)


使志安寧之秋


這是一個大家都會回答的問題,當然回答的都會是要多練習,熟了就好了,等等。豈不知幾乎所有人等於一輩子在和宣紙,實際上是宣紙的紙性在叫勁!也不知道從哪朝哪代開始,說書法,那必須就在宣紙上寫才是正宗才是正路。而客觀上,宣紙的特性寫篆書和隸書有特殊效果。而對楷書行書草書等用筆精微、流暢、婉轉,牽絲映帶,強調線條變化和質量的書體來說,宣紙根本就不適合。在其他的紙張輕而易舉就可以實現的線條質量,在宣紙上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你在近現書家包括頂級大書家的書法作品,你看到過幾張牽絲映帶、立體、精準,線條高質量的書法作品?大都空有字形,筆畫混沌模糊,線條質量完全無法和古代先賢作品相媲美。僅僅是功夫上的差別嗎?當然天賦功夫上的差別絕對會有,但是,我想說但是,絕對和宣紙有關。那種宣紙上筆尖與紙面的摩擦阻力和洇染,行書草書的時候如何寫出邊緣清晰,富於變化的線條,大都出了一條條的飛白吧。你看王羲之米芾們的翻飛流轉的行書字裡面,你見得到飛白嗎?宣紙製造應當與時俱進,寫字與畫畫的紙應該嚴格分開。不僅應該有生熟程度的劃分,更應該有紙面粗細程度的細分。再不改革改良的話,我看也快被毛邊紙淘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