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清盤 VS P2P崩盤,哪個更可怕?

今年的金融市場可謂“流年不利”,一邊是激增的公募基金清盤,一邊是頻繁暴雷的P2P,想想都可怕,也不怪大家都是驚弓之鳥……

今年以來,基金以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清盤。根據wind數據,2014年9月,首隻公募基金清盤以來,公募基金清盤數量累計達370只。但是在2014年,只有4只基金進入清算程序,2015年數量增至32只,2016年下降至18只,到了2017年迅速突破至103只,2018年前7個月,就已有213只基金進入清盤程序……說不定哪天就輪到自己的基金清盤了,大家稍微留意著點手裡的基金啊。

基金清盤 VS P2P崩盤,哪個更可怕?

數據來源:wind(2018年為前7月數據)

更誇張的是,今年7月份有42只公募基金進入清算程序,但新成立基金只有36只,不及清盤基金數量,這也是國內公募基金史上首次。

另一方面,P2P和私募也不省心,網貸之家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已經有236家P2P網貸平臺相繼出現兌付困難、清盤、實際控制人跑路等風險事件。

著名的如阜興系私募、聯璧金融等事件,也加深了投資者的焦慮,前段時間還有人問我,公募基金會不會跑路啊?萬一出問題會不會本金全無?

基金清盤 VS P2P崩盤,哪個更可怕?

看來有必要解釋一下基金清盤和P2P跑路的區別了!

一、什麼是基金清盤?

基金清盤,簡單理解就是一隻開放式基金退出市場,把剩下的錢按份額還給基金持有人。

清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1、到期清盤:基金成立時合同約定到期清算。

2、表決清盤: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主動決定終止基金合同進而清盤。

3、直接清盤:基金規模太小,觸發了清盤“紅線”——即連續60個工作日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連續6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一般而言,基金業將基金資產淨值規模低於5000萬元的基金稱為迷你基金。

這裡有一個例外情形,那就是發起式基金,成立後滿3年規模不超過2億元會有清盤風險,成立後3年內即使規模低於5000萬元也沒有清盤風險。

4、合規清盤:因不符合監管要求必須清盤,比如所有分級基金就面臨這個問題。

目前來看,絕大部分清盤為表決清盤和直接清盤,佔到清盤總數的90%。不管是表決清盤還是直接清盤,其主要原因都是基金規模太小了

基金規模太小,對基金公司和持有人來說都不是件好事兒。對基金公司來說,收取的管理費基數太低,入不敷出,繼續運營下去只會讓公司虧錢;對持有人來說,規模太小不利於基金經理操作,很難取得好的投資業績。所以,當規模過小時,選擇清盤對大家都好。

二、為什麼P2P炸了會“血本無歸”?

除了惡意詐騙的平臺,多數P2P平臺本意是想好好經營的。平臺資金的來源主要是投資者不斷投入的資金,去向是對外放款以及到期支付本息,本來資金有進有出,平臺可以賺賺利差美滋滋,但因為某些原因市場氛圍突然變得很恐慌,沒人再往平臺裡投錢,甚至原先的投資人都吵著要提前還款,而有的平臺大多數底層資產有問題(假標或者違約)無法變現,平臺的資金鍊就會斷裂。

所以P2P是很害怕擠兌的,一旦出現資金鍊斷裂,幾乎是還不起錢的……

而公募基金則不同,投資標的一般是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最多因為市場下跌而發生資產縮水,基本上不會發生“血本無歸”的情況。

三、那麼手裡的基金一旦發生清盤,該怎麼辦?

一般基金公司發佈清盤公告到正式清盤,中間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具體以基金公司公告為準),在此期間你可以做三種選擇——

1.果斷贖回,贖回費率和正常基金一樣。

2.同公司基金轉換,一般同公司基金產品互相轉換有費率優惠,一鍵轉換也比較方便。

3.什麼都不幹,靜靜地等清盤。

需要注意的是,基金一旦開始清盤,基金的流動性就被鎖死了,基金清盤的時間也是幾天到幾個月不等(遇到基金持倉中有停牌的股票還會更久),在此期間,你的資金只能享受銀行活期的利率,也就是0.35%。對投資來說,時間就是金錢,況且清盤還需要承擔清算期間的清算費用。

所以如果你手裡的基金髮出了清盤通知,最好的方法還是趕緊贖回或轉換掉。

最後老巴來總結一下,基金清盤和P2P崩盤是有本質區別的。公募基金清盤一般是因為規模太小,這時候退出市場,把剩下的錢按份額還給基金持有人,大家還是能夠通過贖回或者等待清盤拿回自己的基金份額對應的錢的;而P2P崩盤一方面是因為行業風聲鶴唳下的資金端擠兌流出壓力巨大,另一方面是因為金融欺詐或者風控不嚴下的底層資產有問題,缺乏變現能力,所以一般碰上跑路、倒閉的P2P平臺,投資人幾乎是血本無歸的,能拿回本金的一部分就是萬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