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一釵」缺少林黛玉

“金陵十二釵”沒有黛玉!

《紅樓夢》第五回的回目是:遊幻境指迷十二釵,飲仙醪曲演紅樓夢。我們先來看看“十二釵”指的是誰:

1、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寶釵)

2、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元春)

3、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探春)

4、富貴又何為,襁褓之間父母違;展眼吊斜暉,湘江水逝楚雲飛。(湘雲)

5、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妙玉)

6、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粱。(迎春)

7、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惜春)

8、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鳳姐)

9、勢敗休雲貴,家亡莫論親;偶因濟劉氏,巧得遇恩人。(巧姐)

10、桃李春風結子完,到頭誰似一盆蘭;如冰水好空相妒,枉與他人作笑談。(李紈)

11、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榮出,造釁開端實在寧。(可卿)

上面這十一首詩,是《紅樓夢》第五回寫賈寶玉一天中午在秦可卿臥室入睡後,夢中進入了太虛幻境,看到的關於金陵十二正釵的判詩。十二正釵,當然應該是十二個女子,應該是每人一首判詩,實際上寶玉只看到了這十一首。第十一首判詩後,《紅樓夢》作者接著寫到:“寶玉還欲看時,那仙姑知他天分高明,性情穎慧,恐把仙機洩漏,遂掩了卷冊,笑向寶玉道:‘且隨我去遊玩奇景,何必在此打這悶葫蘆!’”

作者隱藏起來,或者說沒有寫出的,不讓寶玉看到(實際上是不讓讀者看到的)的最後一首判詩,偏偏應該是關於林黛玉的那一首。如果關於十二釵的判詩裡有林黛玉的判詩,寶玉或讀者本來一看就明白,應該是“除了黛玉還有誰”這般明白,說明作者在十二釵判詩里根本沒有寫黛玉,更明顯的是作者有意地掩藏了關於黛玉的判詩。要不然為什麼怕寶玉看?怕讀者看?這樣有關“金陵十二釵”的判詩,實際上只有“十一釵”的判詩。“金陵十二正釵”中,當然應該有林黛玉,書中實際上也寫了林黛玉,並且是作為全書主角的人物,只是在這關於十二正釵的判詩中,只寫出了“金陵十一釵”,沒有寫出第十二釵。

“金陵十一釵”缺少林黛玉


“恐把仙機洩漏,遂掩了卷冊”,仙機?是什麼仙機?難道有了關於林黛玉的判詩,就會洩露仙機,不寫出林黛玉的判詩,就可以不洩露仙機?回目上作者分明說要“指迷十二釵”,為什麼只指迷“十一釵”?

其實這裡並不是什麼夢中幻境神仙鬼怪的荒謬描寫,而是對紅樓夢故事的總預言,也是對紅樓裡所描寫的女子們的命運的各自預言。《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中脂硯齋的評語就明確了《紅樓夢》作者在這第五回中使用的是《推背圖》手法,有詩有畫,詩畫互證,形成預言。

有人說曹雪芹在《紅樓夢》“金陵十二釵”中,只寫了十一首判詩,只有對薛寶釵等另外十一個人的結局的說明,沒有寫關於林黛玉結局的判詩,遭到很多《紅樓夢》愛好者的攻擊與嘲笑,說是說這話的人根本沒有看懂《紅樓夢》,缺少對《紅樓夢》的閱讀常識等。我在這裡想說的是相同的觀點,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確實只寫了“金陵十一釵”,沒有寫出關於林黛玉的判詩。

“金陵十一釵”缺少林黛玉


自有《紅樓夢》一書以來,古今讀者之所以都認為曹雪芹在書中的“十二釵判詩”寫出了完整的金陵十二釵,一是回目上寫明瞭是十二釵,二是把其中一首判詩當作了兩個人的判詩看待,即第一首: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

由於有著回目的誘示,“金陵十二釵”是寫紅樓中十二個女子,讀者便要在十一首詩中找出十二個人物,有了這種閱讀願望,便硬要在一首判詩中,找出兩個人的影子,說作者在這一首判詩中同時寫了林黛玉、薛寶釵兩個人物的命運結局預言。這到底是作者真的這麼寫了,還是讀者要強去這麼閱讀?如果作者在關於金陵十二正釵的正冊中已經寫夠了十二釵,為什麼作者接著寫到:“寶玉還欲看時,那仙姑知他天分高明,性情穎慧,恐把仙機洩漏,遂掩了卷冊。”作者分明交待還有一釵的判詩,不允許寶玉看到,不允許讀者看到。

說“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一首判詩裡同時寫了黛玉和寶釵兩個人,實在是對《紅樓夢》延續了300年的閱讀誤會。

實際上,這首判詩只是寫寶釵,與黛玉毫無關係。

這第一首判詩的準確解釋應該是這樣的:“可嘆停機德”,第一句講的是寶釵的品德。這沒有疑義。“堪憐詠絮才”,是講寶釵的。在小說中,作柳絮詞的那一回,奪魁的是“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天。”寶釵此回奪魁,作者用“詠絮才”來狀寫寶釵這首詩作的才華。

疑義在後面“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這兩句上。“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到底是一首判詞寫了林黛玉和薛寶釵兩個人,還是隻寫了薛寶釵一個人?作者在這裡就是把兩人的結局同時寫出來了嗎?我看不是。

“玉帶林中掛,”句子中的“玉”字說的是寶玉;“帶”字指的是感情、感情上的事情;“林”字指的是黛玉;“掛”字指的是情感牽掛、心志所繫。“玉帶林中掛”整句話的意思是:賈寶玉的感情,賈寶玉的那顆心,都牽繫在了林黛玉身上,這就造成了薛寶釵“金簪雪裡埋”的命運結局。“玉帶林中掛”是因,“金簪雪裡埋”是果。“金簪雪裡埋”一句中的“金釵”指的是薛寶釵也應該沒有疑義,這就又分明指出了薛寶釵的命運結局是:最終沒有離開薛(雪)家,無聲無息或很刺眼(雪白金黃)地固守終身。

十一首判詩,每一首寫一個人,並且是寫明每一個人的命運結局。如果“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前一句寫林黛玉,後一句寫薛寶釵,那麼林黛玉的命運結局是什麼?是“玉帶林中掛”嗎?是賈寶玉與林黛玉有美好的結合嗎?總不能說林黛玉與薛寶釵完全是相同的命運結局吧?有人一再強調要把“玉帶林中掛”中的“玉帶林”反過來讀,說分明可以讀成“林帶(黛)玉”,以此認定這一句寫的是林黛玉,這恐怕是讓作者也哭笑不得的誤讀方法。我說,為什麼不按照這種顛倒讀法,把“玉帶林中掛”一整句顛倒過來讀?讀成“掛中林帶玉”——“掛著林黛玉”。因為“(寶玉)掛著林黛玉”,才造成薛寶釵的“金簪雪裡埋。”

“金陵十一釵”缺少林黛玉


分明是300年來無論是研究《紅樓夢》的紅學大師,還是普通讀者,一概有眼無珠,把一個人的判詞硬往兩個人的身上放,還要大言不慚地指責正確觀點不對。

《紅樓夢》判詞只有十一首,少一首。

這是為什麼?作者為什麼不寫出林黛玉的判詩?不交待林黛玉的命運結局?還是作者把關於林黛玉的判詩藏在了什麼地方?還是由於林黛玉的結局不可以寫出來?還是《紅樓夢》中隱藏了更大的秘密?更大的“仙機”?“寶玉還欲看時,那仙姑知他天分高明,性情穎慧,恐把仙機洩漏,遂掩了卷冊,笑向寶玉道:‘且隨我去遊玩奇景,何必在此打這悶葫蘆!’”這句話還可以這樣看:“(只剩下林黛玉的判詩了,)讀者還欲看時,作者知道讀者們天分高明,性情穎慧,恐把“仙機”洩

“金陵十一釵”缺少林黛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