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草書,切忌滑於甜俗!

特約評改人:遊義雲

中國書協會員,湖北省書協理事

國家一級美術師

2008年書法報·書法海選

“蘭亭諸子”獲獎書家

寫草書,切忌滑於甜俗!

蘇細文 行草條幅

規格 140cm×34cm

時逢盛世寄豪情,畫客(閣)書廊萬里行。

晉韻唐風傳北海,顏筋柳骨塑空靈。

文明古國山河壯,燦爛中華日月盈。

筆走龍蛇騰廣宇,揮毫潑墨振家聲。

蘇細文作品評語:作者因情而動書自作詩,並通過跌宕的草書、酣暢的筆墨,努力表現自己的性情和書法功力。應該說從下筆伊始,從頭到尾始終貫穿著氣韻,作者書寫時沒有猶豫遲滯,也沒有刻意構想,是自然發揮。表明作者有著較為熟練的草書基礎,可見用功之勤。從整體面貌看有二王及孫過庭遺韻,寫得翻轉流動、靈巧快捷。

然而,書法創作強調的是“熟”而後“生”,“生”即是生動、生拙。過於熟練易滑於甜俗,成為積習。在書寫運動過程中要講究有放有收、有擒有縱、開合併舉。作者似乎想抒發胸中鬱勃之氣,卻受到壓抑,未能合理地把握節奏。結體上過於收斂侷促,線條單調,墨色單一。因急切用筆,書寫時顯得粗糙不精細,不少字草法含糊欠妥。整體觀之,密密麻麻,雖貫氣但不透氣,有流動而乏生動,是簡單而不是簡約。建議作者今後作書宜加強錯落避讓、空間分割、黑白虛實等關係的處理,不要一味纏繞草率運筆。在書寫中,應從容、舒緩、淡定,避免倉促。作品中,首尾印章的藝術效果太普通,難為作品錦上添花,宜換之。作者之詩雖合乎格律,但流於空泛,應在立意立新上下工夫。

根據作者現有的書寫功力,建議學習懷素《自敘帖》,放開懷抱,精研探源,錘鍊筆法與線條,規範字法、草法,刷新對草書的認知觀念與意識,必將有所受益,使書藝更上層樓。

寫草書,切忌滑於甜俗!

遊義雲示範作品 節臨懷素《自敘帖》小品

規格 45cm×34cm

人到中年,總會對自己追求的事業有所回顧和梳理,或者有所反思和自省。今人、古人、名人都是如此。懷素在41歲那年,想想自己的身世和書法,可謂雨打芭蕉寂寞身,墨磨韶光感慨生。面對李白、顏真卿、戴叔倫等巨擘曾經的讚賞,後面的路該如何走?是沿襲前人,還是另闢蹊徑?是墨守成規,還是狂放不羈?想著、寫著,不覺心潮澎湃,手中的筆不由自主地放蕩和飄逸,鬼使神差地流淌著墨水,酣暢淋漓的韻致盪漾全身,進而刺激心魄。讓筆墨堅定,讓思想跨越!癲而不瘋,狂而不亂,一幅698個字的《自敘帖》就這樣誕生了。它成為書法史上繼張芝《冠軍帖》、王右軍《十七帖》、張旭《肚痛帖》後又一座草書豐碑。

面對著《自敘帖》,其奧妙在哪裡,又何以讓人仰慕傾倒?清人安岐雲:“大草書,墨氣紙色精彩動人。其中縱橫變化發乎毫端,奧妙絕倫,有不可形容之勢。”這句話雖簡要,卻道出了草書“墨氣顏色”與“縱橫變化”的關係。細看懷素的草書,細細的線條並不粗獷,輕重對比亦不強烈,卻像鋼絲一般地硬朗,圓潤堅實,細中有變,變化多端,有極強的彈性和張力,絲毫沒有細小、細弱的感覺,讓人可望不可及。詭異的結體,破除舊規卻不野俗,顯得簡潔明快,蕭散灑脫。時而拉長線條,時而誇張字的大小,如同雲煙滾滾撲面而來,令人心驚膽戰,這好像是癲狂,更是魅力的體現。

縱觀全篇,氣勢如排山倒海,貫穿首尾。字與字、行與行之間,一筆數連,筆斷意連,意境無限。《自敘帖》徹底釋放了懷素放蕩不羈的性情,突出表現了懷素在草書上的創新精神和無畏的品格,革新了人們的審美視覺,成為書法作品自撰、自書、自信的典範,從而彪炳千秋。

寫草書,切忌滑於甜俗!

懷素《自敘帖》(局部)

寫草書,切忌滑於甜俗!

懷素《自敘帖》(局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