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如果不進口,能夠自給自足嗎?爲什麼?

淡靜37542


單算口糧,我國的糧食目前可以說完全能自產自足,但如果看去年糧食進口數額又往往心驚肉跳。數據對比發現,去年我國進口了約相當於國內糧食總量五分之一的國外糧。 

看下列一組數據:

——2017年國內糧食總產量為61791萬噸。

——2017年我國糧食累計進口13062萬噸,較2016年增加13.9%。其中,大豆進口9553萬噸,稻米進口403萬噸,小麥進口442萬噸,玉米進口283萬噸。

數據分析來看,我國進口的糧食73%以上是大豆。事實上,不僅是大豆進口量繼續保持全球第一,目前食糖、棉花等農產品,中國也是全球最大買家。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

為什麼會造成如此局面,可以從三個維度來分析。

一是“口糧”與“飼料用糧”“工業用糧”

在我國,“三大主糧”特指稻穀、小麥、玉米,這三種糧食我國的自給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其中主要用作口糧的“南稻北麥”自給率為98%以上,可以說基本能自給自足。但如果把進口的大豆、大麥、高粱等列入主糧來測算,我國糧食自給率一下子就跌到糧食安全警戒線90%以下了。

二是“結構性過剩”與“供給側不足”

隨著糧食連續多年豐產,糧食生產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結構性矛盾”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大豆。相對三大主糧庫存高企,國內大豆1.1億噸的年消費量需求約90%需要依賴進口來實現。

大豆需求激增,與我國肉類、蛋類等消費量近些年大增息息相關。我國進口大豆主要用於製作大豆油或豆粕飼,大豆油消費在全部食用油消費的50%以上,飼料工業產量超過2億噸,甚至可以說咱們的油瓶子和肉籃子是受到外國把控的,這是很尷尬的。

而大量進口與水土稟賦國情有關。如不進口大豆,保持目前大豆供給量在國內種植需要約7億畝土地,對於耕地資源不足的現實國情,只能在主糧和大豆之間作出取捨。

三是“以我為主”和“適度進口”

國人的飯碗事關國計民生。當前我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明確指出:“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強調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其中,“堅持以我為主”,農業“十三五規劃”對糧食供給保障方面提出兩個約束性指標,一個是糧食(特別標註是穀物,即小麥、稻穀、玉米、雜糧四類)綜合生產能力,2020年達到5.5億噸;一個是小麥、稻穀自給率,2020年保持在100%。

“適度進口”,表明了我們利用國際糧食市場的邊界底線。就是統籌利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特別是大豆、食糖、棉花等經濟作物,現階段必然依賴進口補充,以緩解國內農業資源環境壓力,保障國內供應和市場平穩運行。但進口必然把握個度,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避免出現進口過度依賴、受制於人。

像大豆以及高粱、大麥等進口價格低,又沒有關稅配額限制,大量進口蜂擁而至擠壓了國內生產種植。以往巴西、美國、阿根廷等這些大豆出口國豆農,很多仰仗中國的大豆貿易來致富增收,而我國國內大豆卻賣不上價,造成大量國內豆農轉種其他作物,國產大豆生產被逼萎縮。大豆之痛,萬萬不可在口糧作物上重演。


農通社


必須的先指出:現在人吃米飯或饅頭少;吃肉多,菜裡油水足,扛餓!不能單純討論穀物的糧食是否能自給,必須考慮飼料和油料作物的種植!穀物糧食夠了,沒肉吃的情況下,穀物類糧食消耗自然大大增加!菜裡油水少,光吃米飯和饅頭不扛餓!

我國的穀物類糧食,小麥和水稻,從數據看可以做到不需要進口。2017年,小麥有400多萬噸淨進口(進口減出口),佔全部消費量約15%;大米淨進口量約為280萬噸,佔比更小。

飼料是提供豬肉和雞肉以及雞蛋等的關鍵!先看大豆,大豆榨油後產生的豆粕是基本不可替代的蛋白飼料。大豆近些年基本完全依賴進口,國內只有少量大豆基本作為食物用(國產大豆出油率也低)。2017年進口了9000多萬噸大豆,國內產量約1000多萬噸。玉米是重要的能量飼料,基本可以自己,2017淨進口占比約11%。

我國的三大食用油:棕櫚油、豆油、菜籽油。其中,棕櫚油80%以上為進口;而大豆油原料大豆基本完全依賴進口,上述也已經提到。菜籽油相對自給比例大,但是超市賣的菜籽油基本進口為主,長江流域自種的油菜籽基本進入小油坊後自家食用。

綜合上述,可以得出結論,我國糧食不進口無法自給自足!因為單就大豆而言,以東北大豆畝產400斤算,需要4.5億畝地才能種出9000萬噸大豆,而我國耕地保有量為18億畝!你必須考慮到吃肉和吃油,不吃則會需要多吃米飯饅頭!



熊匹特


我國目前大約30%糧食靠進口,那麼可不可不進口而自給自足呢?我的答案是可以,而且完全可以。目前在農村年青人都外出打工,種田的都是婦女及老人,由於他們無力精耕細作,單產未來有提高30%的潛力,另外,由於種田是窮的代名詞,農民不再把田地當作命根子,田地對農民己可有可無,大量的農田己實際的招到荒廢,或轉作它用,荒廢的比例極有可能佔到20%左右。在此種情況下,政府出臺鼓勵措施,比如目前我國糧食單產平均1500,若你通過精耕細作,將稻穀單產提高30%,達畝產2千斤,則每畝獎勵1千元,我想這會極大提高農民種糧食的極枳性,荒廢的農田又會從新種上糧食。這樣我國的糧食不僅能自給自足,還能有20%的糧食用於出口,支持亞非拉國家窮人的飢餓問題。


老鄉2439


農村人口簡少就自然解決問題了。美國三億人口,農民人口只有三百萬。美國人一百個人中只有一人是種地行業的,而中國七億農民人口,兩個中國人就有一個是種地行業的。美國國土面積跟中國差不多,相比之下,中國人多地少能不缺糧嗎?如果中國不簡少農民人口,光靠糧食研究增產,可能會解決不缺糧食,但糧食的成本高問題還是解決不了的問題,農民就不可能達到富裕生活。光聽說水稻增產,卻沒聽說過成本問題,如果成本問題高,那麼光靠增產就沒有多大的意義。美國不講究增產問題,但地多人少,就很容易就解決了糧食的問題。中國農民人口在未來,應該儉少到只有一億農民就夠用了。一億農民,七個中國人就有一個是農民的,跟美國相比數量還是很大的。七人中有一個是種地行業的就足夠用了。

一個是種地行業就足夠用了。


憂遊樂


中國是有很多進口糧,但不能說明中國無法自給自足,因為成本原因,進口糧比自產糧更加合算,節省下的土地生產經濟作物,農民收入更高。這個道理是容易懂的。所以中國必須保持自給自足的能力,有能力和用不用能力完全不同。當中國保持了自給自足的能力,就可以買到便宜的糧食。美國難道造不了電視機和電冰箱嗎?為什麼美國不造,就是因為這個道理。美國是糧食出口大國,俄羅斯也是。但是美國和東南亞及印度不同。東南亞國家的產業分佈就很依靠農業。美國的產業在高端,即使農業的收入為零,影響的人群也只有1%。東南亞國家就是超過五十以上的人群。農業佔比越小,國家就越發達。


眾妙之門


口糧沒問題,但是其他的作物就費勁了!


帝國曆史觀察者


改革開放前,大部分中國人一年吃不上一頓肉,那個時候是把五穀雜糧作為主要營養來源,也就是個溫飽。現在人們的飲食結構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穀物佔得份額越來越小。肉品、蛋奶佔比越來越大,發達的飼養業成為必須,這就需要大量的豆粕、玉米提供飼料來源。顯然中國的土地已經無法提供這麼多的飼料需求了。換句話說:中國人靠自己的土地可以粗茶淡飯的養活中國人,但不可以小康的養活中國人!


晴朗的遠空


目前來說,中國不進口是不夠吃的,現在所有的糧食,蔬菜種子搞的都不能自己留種!一旦遇到天災人禍和戰爭!種子公司跑路,民眾只有唉俄等死!現在農民很少有儲存糧食的了!


石敢當兄弟


中國的糧食能不能不進口就能保障供給?肯定能!

現在的現實是,我國一邊大量進口糧食保障供給,一邊又有大量的土地荒蕪,沒有種糧!

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價格問題。由於糧價太低打擊了農民種糧的練極性,一斤糧還設有一瓶水值線,這叫農民情何以堪?

現在的年輕人絕大多教在外面打工,農民後繼無人,將會嚴重地影響到國家的糧食安全,這已是不爭的實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