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定橋鐵鏈碗口粗,橋下江水又湍急,這座橋到底是怎麼架成的?

飛奪瀘定橋,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也是當年我軍在長征中濃重的一筆。在1935年底的時候,我軍當時在國民黨軍隊,後有追兵前有堵截的情況下,為了不被國民黨軍隊圍殲在大渡河以西之地,當時的中央決定,強渡大渡河,情況十分的緊急,由於敵人的機械化步兵很快,所以我軍經過一天的急行軍到達了瀘定橋的西邊,其實最開始的時候我軍是有小船的,可是當時我軍的人數眾多,幾條小船哪夠,所以最後決定通過瀘定橋渡過大渡河。

瀘定橋鐵鏈碗口粗,橋下江水又湍急,這座橋到底是怎麼架成的?


國民黨軍隊也知道我軍會從瀘定橋上通過,所以當我軍到了瀘定橋的時候,對面的敵人早就把橋上的木板給抽走了,然後只留下了光禿禿的十三根鐵索,更為可恨的是,國民黨軍隊還在鐵索上抹了機油,所以這就很不好抓了,可是面對這麼艱難的條件,中央迅速做出決定,就是這麼嚴峻的條件,我們也要突擊過去。

瀘定橋鐵鏈碗口粗,橋下江水又湍急,這座橋到底是怎麼架成的?


下午四點,我軍的選擇了22名突擊隊員,插馬刀,腰纏十來顆手榴彈,然後身背木板,邊往前突進邊鋪路,面對著敵人對面猛烈的炮火,我軍絲毫沒有畏懼,最後僅僅兩個小時就解決了戰鬥。這次危機的任務無疑是我軍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實別看我們現在說這飛奪瀘定橋才用了兩個小時,當時情況其實非常嚴峻,關鍵是這瀘定橋特別的特殊。

瀘定橋鐵鏈碗口粗,橋下江水又湍急,這座橋到底是怎麼架成的?


瀘定橋也稱為鐵索橋,是康熙年間建造的,長度在103米左右,由13根碗口粗的鐵索組成,四根鐵索是護欄,九根是底,總重量在21噸左右。有人說為何當時不建築那種有橋墩的橋呢?其實這是因為條件限制,大渡河位於川藏交口處,這裡的江水水流湍急,十分不容易建橋墩,而且兩邊都是懸崖峭壁,去哪裡都不好建築。所以沒辦法,只好建築這種用鐵索連接的橋了。

瀘定橋鐵鏈碗口粗,橋下江水又湍急,這座橋到底是怎麼架成的?


可是過去沒有大型工程機械,這座橋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呢?要知道這鐵鏈都是碗口粗細,底下又是水流湍急的江水,這怎麼辦?要不說古人的智慧呢。首先在橋的這邊拴上竹筒的一頭,然後用船把這竹筒拉到對面,把鐵鏈繫到竹筒的另一頭,這樣的話,然後橋這邊的眾人發力,就把鐵鏈拉過來了。正是用這種方法,最後十三根鐵索全部被拉了過來。就形成了現在的瀘定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