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任務部隊:蘇聯戰術火箭軍(4)

戰略火箭軍正式出籠

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尤之”,隨著領導人的精神向基層傳達,蘇聯軍隊和軍工綜合體迅速調轉了航向。在20世紀50年代上半葉,蘇聯將領普遍對導彈缺乏熱情,認為導彈昂貴笨重,缺乏軍事效率。這種指責絕非空穴來風,此時的導彈都採用昂貴的低溫燃料作為動力,其中氧化劑是易揮發的酒精和液氧,在實戰條件下,液氧很難生產和儲存,一旦注入燃料箱,導彈就必須儘快發射。此外,多數型號導彈的射擊表現可以用“一塌糊塗”來形容,平均有一半的發射是失敗的,即使那些打出去的導彈,離預期目標的落點也有平均7~17千米的誤差。據解密檔案顯示,即便在赫魯曉夫高喊“導彈致勝論”的1956年,蘇軍也僅有24部R-2近程戰術導彈發射架能夠使用,根本成不了氣候。

正當技術粗糙的彈道導彈讓蘇軍感到“聊勝於無”的時候,蘇聯導彈燃料和制導系統研究正悄然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到50年代中期,蘇聯軍工業已開發出全新的抑制紅色發煙硝酸(IRFNA),而且改進後的煤油提取物也能提供與酒精和液氧混合物相當的動力。在新型燃料開發取得突破的前提下,導彈的精確度也取得顯著進步,達到平均1.19千米的射程誤差(RangeError),平均0.66千米的方向誤差(Azimuth Error)。為了能直接打擊美國,科羅廖夫克服重重障礙,終於在1957年8月21日完成R-7洲際導彈的全程試驗,射程達8 000千米。蘇聯政府宣佈這一消息時,美國人還未研製成射程這麼遠的導彈,有的官員和輿論對此不屑一顧。但蘇聯很快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這使美國人恍然大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懼,因為此前還沒有哪種武器可以隨時打到美國。而美國此時開發的同類導彈“宇宙神”第一次試飛就失敗了,而且從推力上比較,“宇宙神”的推力只有1.55兆牛,而R-7的推力是“宇宙神”的4倍,達到6.24兆牛,R-7的出現使蘇聯在航天和戰略導彈領域都處在了領先地位,並使過去上帝給予美國的東西兩洋地理安全屏障的作用不復存在。赫魯曉夫大喜過望,宣稱其導彈可以打到世界任何角落,甚至預言以後飛機可以進博物館了。他還在一次國防會議上直接向軍工委員會主席馬雷舍夫表示,導彈是蘇聯最優先的研究項目,“因此您和您的委員會應該加快研製進度,從而讓偉大的紅軍擁有與美國核轟炸機抗衡的武器”。不久後,蘇共中央和部長會議做出決議,敦促國防工業部加快導彈的開發與列裝,為了保密,列裝部隊一律禁用“核”稱謂,只是籠統叫作“特殊任務部隊”,而他們列裝的“火箭(導彈)”、“發射架”等裝備也一律禁用這樣的字眼,全部用“炮彈”和“炮”來代替,以便讓西方誤解為蘇聯正在研製能發射原子彈的大炮。

與後人想像的不同,蘇聯特殊任務部隊正式列裝的第一種核導彈根本不具備打擊美國的本事,只能對北約西歐國家構成威脅,那就是R-11導彈,也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飛毛腿”導彈的前身。該導彈採用液體燃料的火箭發動機,發射重量4.5噸,其中彈頭為680千克,導向方式為無線電導引,發動機停止工作後的末段衝刺由陀螺穩定儀修正,並有可控的空氣動力舵面來調節導彈的下落彈道,但這種導彈的精度實在是太低,在最大射程270千米上,導彈圓周概率命中誤差(CEP)竟達1 190米。第一個配備R-11導彈的特殊任務部隊是蘇軍第233旅,這是直屬總參謀部的戰略預備隊(RVGK)。1957年11月7日的十月革命節,R-11導彈正式出現在紅場閱兵式上,那時候,莫斯科軍方並沒有透露這種導彈的名稱,美國中央情報局武器與空間系統情報委員會率先用文字和數字組合起來的方式給導彈命名,R-11便被命名為“SS-1”,意為“1型地對地導彈”,但這種命名方式比較模糊,“SS-1”究竟指代的是整個導彈系統,還是導彈本身並不明確。最終,北約空軍標準化協調委員會根據二戰以來命名敵機的經驗,決定採用自己的蘇聯武器命名系統,確定新發現的蘇聯彈道導彈一律以“S”開頭的單詞命名,R-11就被命名為“Scud-A”(“Scud”是中世紀歐洲航海專業的用語,當用於名詞時代表“陣雨”的意思,用作動詞的意思則是疾馳、飛跑,而中文文獻一般通譯為“飛毛腿”)。需要強調的是,這個名字是隨機取的,與導彈本身沒有任何內在聯繫,北約的命名原則是用晦澀不常用但在無線電通話中又比較容易區分發音的詞彙,可沒想到“Scud”這個名字居然因蘇聯彈道導彈家族的擴散而聲名遠揚,以至於今天一有人說起彈道導彈,總會浮現出“飛毛腿”的字眼。

特殊任務部隊:蘇聯戰術火箭軍(4)

按照赫魯曉夫的構想,未來的蘇聯武裝部隊應是一支人員精簡的“精幹部隊”,特別是要用導彈取代傳統加農炮。1959年12月,蘇聯國防部正式將特殊任務部隊明確為戰略火箭軍(RVSN),原有的導彈旅把以R-11為主體的近程彈道導彈交付陸軍,組成戰役(作戰)戰術導彈旅(OTBR),傳統的蘇聯陸軍炮兵也因此被重新命名為“導彈炮兵部隊”,而戰略火箭軍自己則全面換裝射程超過1 000千米的R-12、R-7等中遠程導彈。

作為蘇聯五個軍種之中最新和最小的軍種,戰略火箭軍的地位卻非常特殊,總司令是炮兵元帥涅傑林,統帥著三個火箭集團軍、三個獨立火箭軍、10~12個火箭師、三個大面積的火箭靶場以及大量的科研機構和教學單位。涅傑林上任後即宣稱,這支部隊勢不可擋,它可以打到地球上的任何地點。赫魯曉夫在對記者們講話時“私下裡”透露,他曾去過一家工廠,在那裡看到導彈“從傳送帶上落下來,就像香腸一樣”。1960年1月,在蘇聯召開最高蘇維埃會議之前,赫魯曉夫和國防部長馬利諾夫斯基強調,戰略火箭軍是非常重要的。在1961年的蘇共中央委員會第二十一次全體會議上,馬利諾夫斯基發表演說稱,今後帝國主義侵略者發起的戰爭一定會是核火箭戰爭,再次強調了戰略火箭軍的重要性。從中不難看出,隨著核武器這種新式武器系統的出現,導致新軍事組織的創建,並帶來軍事制度上的相應變化。在20世紀60年代,戰略火箭軍的總兵力達到50萬人。戰略火箭軍既是作戰部門又是行政管理機構。平時,戰略火箭軍總司令在所有行政管理問題上對國防部長負責,在火箭部隊作戰使用的各個方面對政治局負責。戰時,戰略火箭軍將通過最高統帥受到國防會議的控制。關於大規模使用戰略火箭部隊的問題將由國防會議,亦即政治局最後作出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