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遺物:附說「徐王義楚元子劍」

筆者在介紹季札遺物時,介紹了季子劍,還附帶介紹了季子之子永用劍,今天還要介紹一下徐王義楚元子劍。因為,這把劍對應的兩代徐君,應該就是季札掛劍故事中的徐君和嗣君。

季札遗物:附说「徐王义楚元子剑」

季札掛劍的故事,已經講過很多次了,但為了本篇故事的完整,還是再講一遍。

某年某月某日,吳國公子季札渡江北上,出使列國。徐國是往返必經之路,而且根據《徐偃王志》的說法,吳、徐兩國是姻親,所以季札北上途中順道拜訪徐國國君,也在情理之中。

在周代的諸侯國中,徐國是最早稱王的。早在周初,徐駒王就已貴為東伯,為東方諸侯的伯長(當年周文王是商朝的西伯),其子徐偃王繼之為東伯,學周文王行仁義與周穆王爭天下失敗,被削為子爵(《徐偃王志》認為徐偃王因為擁護周王朝被楚國暗算,導致徐國衰微)。儘管在孔子《春秋》中,吳國、徐國的君王都被稱為吳子、徐子,但他們都急不可耐地稱王了。吳國稱王始於壽夢,徐國恢復稱王不知始於何時,但季札遇見的這位徐君,其實也已稱王,一般認為他就是「徐王義楚」。

季札遗物:附说「徐王义楚元子剑」

徐王義楚顯然是愛劍之人,當他看到季札的佩劍時,儘管沒有明說但無法掩飾自己的喜愛(據劉向《新序》記載,當時徐君的表現是「不言而色慾之」),聰慧如季札又怎麼看不出來呢?但是,季札還要周遊列國,佩劍是身份的象徵也是憑證,所以不便贈予。心裡暗暗打算,等回來的時候送給徐君。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等季札回到徐國的時候,義楚已經客死異鄉(《新序》載:「顧反,則徐君死於楚。」至於為什麼去楚國,怎麼死的,未見記載)。季札悲痛之餘,就將佩劍解下來,交給嗣君章禹。嗣君說:「先王沒有遺命,孤王不敢接受這把寶劍(《新序》載:「先君無命,孤不敢受劍」。)。」

這一段很關鍵,很多人在讀季札掛劍故事的時候,都感嘆季札的高義,感嘆其誠信,但很少有人關注兩代徐君的反應。須知,老徐君(徐王義楚)雖然藏不住自己的喜愛之情(色慾之),但始終沒有說出口(不言)。即便是和兒子私下交流,也沒提出過想要得到這把寶劍(先君無命);新徐君(徐王章禹)面對季札贈劍,卻因為其父沒有遺言,而不願接受(孤不敢受劍)。

所以,季札掛劍故事中,高義、誠信的,不光是季札本人,還有兩代徐王——義楚、章禹父子。真是因為季札的高義、誠信與兩代徐王的高義、誠信相互碰撞,才成就了季札掛劍的美談——嗣君章禹不肯受劍,季札自得把寶劍掛在徐君墓前,悄然離去。

很快,徐國人就發現了,所以做了一首歌,歌曰:「延陵季子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這首歌被稱為《徐人歌》,錄者不知作者何人。但我猜想,這首歌即便不是徐王章禹所作,也是徐王章禹命人創作。因為國君墓地,不是尋常人可以涉足的,最早發現季札掛劍的必然還是徐王章禹或其侍從。

季札遗物:附说「徐王义楚元子剑」

1973年,在湖北省襄陽縣餘崗大隊發掘了一批春秋至戰國時期的墓葬,出土了大批器物。最近在清理這批器物時,在殘損器物中發現一件斷為六截的徐王義楚元子劍。

器物編號為蔡坡M204:25。全長53.5、寬4.5、柄長9.5釐米。劍首呈喇叭狀,莖園柱形,莖上有兩週飾蟠虺紋的凸稜,臘寬,劍葉中間隆起成脊,兩鍔微撇。格上有「徐王義楚之元子羽擇其吉金自作用劍」十六字銘文,即徐王義楚的嫡長子羽(即章禹)選用上好金屬自己監督鑄造的自用的寶劍。

清未以來,江西等地先後出土過有徐王義楚銘文的觶、鼎、盥盤等。「徐王義楚」銘文的劍還是首次發現,它的出土無疑對研究春秋時期徐國曆史有重要價值。

兩相比較,季子劍保存完好,而章禹劍出土時已經斷為六截。單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季子劍明顯優於章禹劍,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當年徐王義楚看到季札佩劍時,會如此喜歡了。義楚、章禹父子兩代徐王都是愛劍之人,但章禹督造的佩劍,遠遠不如季子劍,這說明徐國的鑄劍技術遠遠不如吳國,這應該是徐王義楚特別喜愛季子劍的原因。即便如此,徐王義楚還是忍住了不說,嗣君章禹也謹遵遺命,這就更顯出這兩代徐王的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