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資產時代已至?業界:數據讓企業資產更值錢

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如何定義企業的數字資產,量化“第四張報表”市場價值,搶佔數字化轉型新機遇,成為了一道必答題。有業界人士表示,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和利潤表,傳統的三張財務報表不再能反映企業的全部價值,提高數據變現能力,帶動提質增效創新,考驗著企業在數字時代的發展智慧。

數字資產時代已至?業界:數據讓企業資產更值錢

如何定義數字資產?

易觀天馬雲商報告認為,數字資產是通過數字化存儲,在線化使用, 利用數據挖掘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信息集合,包含數字、文字、圖像、方位、社交信息等,可量化、可數據化、可價值化的信息都是數字資產。

“隨著‘互聯網+’被寫入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極大推動了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實體企業結合,為數字資產的價值體現和價值倍增打下了基礎。”易觀國際共同創始人、易觀天馬雲商總裁楊彬表示,當前社會各界對數字資產越發重視,數字創新為動力、實體企業是主角的特點更為清晰。

在楊彬看來,互聯網公司的快速發展,也得益於對數字資產的價值挖掘。以Facebook為例,2012年上市之初估值為1040億美元,創下美國公司上市估值最高記錄。如果以傳統估值計算,按計算機軟硬件、企業專利、實體資產,其價值僅為66億美元,溢出的974億美元就是數字資產。包含了反映用戶喜好、發佈信息和評論的2.1萬億條價值數據,一條數據價值折算約為5美分。

對於數字資產,實體企業也在發力。有業內人士認為,金融、零售、製造、能源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集中領域。實體企業數字化發展更具優勢。其數據來源更廣泛、場景更豐富、觸點更多元,更能促進數字資產的互動性並提升資產價值。

“在企業數字化轉型背後,包含著技術進步、消費升級、跨界整合、價值提升等因素,這是倒逼企業轉型的動力。”上述業內人士說。

怎樣提升資產價值、評估創新成效?

對企業而言,要麼是生來既有數字基因的原生派,要麼是積極求變的重生派,數字化轉型不再是選擇題。如何腳踏實地邁出第一步,是亟待思考的問題。

楊彬認為,對企業而言,創新面臨著試錯成本的挑戰和機會成本的付出,並非易事。“對企業主營業務而言,數字化轉型的重點是開源節流,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對企業商業模式開設而言,數字化轉型可由從屬部門、邊緣化業務入手。顛覆和模式開設,往往來自邊緣和邊界的創新。”

在普華永道中國科技、媒體及通訊行業合夥人陳建孝看來,用戶規模、產品付費率、客單價格等都在體現企業數字資產的價值。通過用戶帶來現金流、掌握技術創新應用能力、有穩定的盈利預期,是提升企業數字資產價值的重要抓手。數字資產價值不會立竿見影體現在企業營收上,但能夠從資本市場獲得持續向好發展的回報。

每家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都面臨著各自的具體問題,但轉型成功的企業也有著共同特性。

楊彬認為,這體現在企業高管對數字化轉型的決心,其發展思路清晰可操作;調整考核機制,新業務用新辦法;加強同利益相關方的合作,數字化不是從零開始自己做;搭建平臺生態圈,共贏發展不是做顛覆者“野蠻人”。

針對企業數字化轉型成效的考量,楊彬認為,是否解決原有價值鏈的痛點,讓用戶感受到數字化的服務價值,是考量的核心要素。要通過技術升級、業務延伸、市場拓展等方式覆蓋更多目標用戶,提升用戶的滿足感。此外,以往企業是在賣產品,但不知道賣給了誰、客戶群體在哪裡;現在數字化用戶資產,能夠增強企業與用戶的互動,更精準定位目標群體。

“當前,資本市場考量企業數字資產,更關注活躍用戶數量、產品淨推薦率、客單價上升情況、盈利預期等指標。”楊彬認為,第四張報表是衡量和提升數字資產的關鍵抓手。但對數字資產的認識還處在初期階段,摸著石頭過河是當前的現實寫照,如何提高量化評估效率,還有待時間考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