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退休:平凡家庭走出的不平凡人生

數學考1 分的CEO

1964 年9 月10 日,馬雲出生在上海西南百里外的杭州。這一年正好是中國的龍年。

馬雲的母親崔文彩在當地的一家工廠做工,而父親馬來法則是杭州攝影圖片社的攝影師。夫妻二人都很喜歡評彈。評彈是一種中國民間藝術,說唱結合,既有敘事書詞,也有日常戲謔小調,說時還常用醒木,以起到擊節攏神之用。馬雲自幼即對這種藝術形式耳濡目染,這或許可以解釋他為何極善於與人溝通。無疑,評彈帶給這一家人很多歡樂,一掃時局的困頓闌珊,暫時重溫過往的旖旎富庶。

馬雲退休:平凡家庭走出的不平凡人生

作為未來一個有代表性的中國企業家,馬雲卻降生在一個私營經濟幾乎銷聲匿跡的年代。當時,90% 的工業生產都歸國有。中國正孤立於世界,努力從“大躍進”所造成的經濟衰退中恢復。面對波及數百萬人的全國大饑荒,毛澤東做了“自我批評”。鄧小平與其他一些官員致力於扭轉集體化運動中那些最具破壞性的政策,這也預示著將來他在中國經濟騰飛過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20 年後,生產力的釋放塑造了中國經濟的奇蹟,也為馬雲打開了創業之門。

馬雲兩歲時,“文革”運動開始了。“破四舊”活動(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開始在全國範圍內盛行起來,紅衛兵們對文化遺址和文物進行大肆破壞。在杭州,他們搗毀了宋朝著名愛國將領岳飛的陵墓。然而,暴戾之氣不掩西子之美,紅衛兵也常泛舟湖上。對於杭州,毛澤東是有很深感情的,他去過不下40 次,並一度待了7 個月。雖然毛澤東本人非常喜歡評彈,但評彈當時被認為是一種舊風俗,很快也成為紅衛兵們的進攻目標,評彈藝人也受到批鬥。當時,馬雲一家很危險,不僅是因為評彈的緣故,還在於他的祖父曾經在國民黨時期出任過保長1 一職。“文革”時期,馬雲受盡了同學的欺負和嘲諷,但幸運的是,這家人沒有蒙受同類家庭常遭遇的不幸。

1972 年2 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在這次歷史性訪問期間,尼克松還遊覽了杭州,隨同記者大約有100 人,其中包括沃爾特·克朗凱特、丹·拉瑟、特德·科博爾以及芭芭拉·沃爾特斯等美國著名媒體記者。他們的現場報道對中美關係正常化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連帶著使杭州等城市再度受到外國遊客的青睞。

馬雲小時候就很喜歡英語及英文著作,特別喜歡聽收音機中電臺朗讀的馬克·吐溫所著的《湯姆·索亞歷險記》。後來,正是來到中國的外國遊客讓馬雲開始瞭解外面的世界。1978 年年末,馬雲14 歲時,鄧小平開始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國家開始大力吸引外資,積極開展對外貿易。歷經10 年浩劫的中國國民經濟瀕臨崩潰,極度需要硬通貨。

馬雲退休:平凡家庭走出的不平凡人生

1978 年,杭州只接待了728 名外國遊客,但第二年就猛增到了4 萬多人。馬雲不放過任何練習英文的機會。常常是天剛破曉,他就起床,騎上自行車,花40 分鐘趕到杭州飯店去和外國遊客攀談。後來他回憶道:“每天早晨從5 點開始,我就在賓館前讀英語。很多遊客來自美國,也有一些是歐洲人。我免費帶他們遊覽西湖,他們教我英語。整整9 年!我每天早晨都在練英語,不管天氣好壞。”

馬雲的英文名字Jack 是一位美國遊客幫他起的。那位女遊客的父親和丈夫都叫Jack,所以她建議馬雲也用這個名字。他自認當時的英文水平不怎麼樣:“只是能讓人懂而已,但語法真是一團糟。”但馬雲一直認為學習英語給他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幫助:“英語幫了我大忙。它讓我更好地瞭解這個世界,讓我遇到了一些非常優秀的CEO 和領導者,也讓我認識到了中國和世界的差距。”

1980 年,在杭州的外國遊客中有這麼一家人,他們是來自澳大利亞的莫利一家。父親肯·莫利(Ken Morley)是一位電氣工程師,剛剛退休,母親叫朱迪,他們還有三個孩子:戴維、

斯蒂芬和蘇珊。當年,他們報名參加了由澳中友好協會組織的中國旅遊。那是他們的第一次海外旅行。而對於馬雲,這家人的杭州之行則改變了他的生活。

如今,戴維在澳大利亞經營著一家瑜伽會館。我費了一番周折,終於找到了他。他愉快地回憶起了那些往事,還把那次中國之行的照片拿給我看。從他口中,我才瞭解到多年以來他們一家人與馬雲之間形成的親密無間的友誼。

1980 年7 月1 日,莫利一家所在的澳大利亞旅行團從北京乘機飛抵杭州,然後乘大巴來到西湖邊上的香格里拉酒店,也就是8 年前尼克松總統及其隨從曾下榻的杭州飯店。回憶起當年參觀美國第一家庭曾入住的套房(當時他們旅行團的領隊住了那間房)時,戴維說道:“我們三個小孩都被那裡的馬桶座圈給迷住了,那是用奢華的紅色天鵝絨做的。”

澳大利亞旅行團第二天的行程安排是,先乘船遊覽西湖,然後順便參觀西湖旁的茶園及六和塔,最後返回飯店,下午6 點半用晚餐。趁著晚上自由活動的時間,戴維和旅行中結識的一個女孩凱娃(Keva)一起溜出賓館,沿著路一直走到了賓館對面可俯瞰西湖的孤山公園。除了在園子裡閒逛,倆人還玩起一種彈火柴的遊戲。這是凱娃教給戴維的一種遊戲,要把火柴頭朝下豎立在火柴盒磷面上,然後用手指輕彈火柴,看著它旋轉著飛出去,然後……按戴維的原話說就是“可能會太平無事”。幸運的是,那天公園並未因此失火。但他們倆的古怪行為卻引起了一位15 歲少年的注意,這就是馬雲。

戴維回憶道:“晚上自由活動的時候,我們在公園裡玩火柴,一個男孩兒走過來和我們打招呼,他想鍛鍊一下自己新學的英語口語技能。他介紹了自己,我們互相寒暄了幾句,約定之後再來這個公園碰面。”

旅行團在杭州一直待到了7 月4 日,那天戴維與妹妹蘇珊在公園裡和馬雲以及幾個本地孩子一起玩飛盤。戴維給我描述了當時的情景:他們把鞋子和其他東西擺在地上,劃定好比賽場地,比賽“一下子引來了幾百個中國人看熱鬧”。馬雲的父親馬來法還在他們遊戲時照了相。

馬雲退休:平凡家庭走出的不平凡人生

戴維的父親肯·莫利說他第一次見到馬雲時,還以為他是貨郎,或者說街頭小販。“他非常想練習自己的英語,又很友善,我的幾個孩子們都被他打動了。”

他們家與馬雲後來一直保持著聯繫,戴維說:“杭州一別後,我和他就成了筆友,一直就靠寫信聯繫。這樣過了幾年後,我爸爸打算幫助一下這個男孩了。”馬雲還定期與肯通信,稱他為“父親”,肯讓馬雲“把字距留大點,這樣好在回信時把一些糾正寫在字距空白處”。戴維解釋道:“最初是想通過這些糾正讓馬雲來學習英語。我覺得這對他非常有幫助,也鼓勵了他繼續學習英語”。

馬雲的英語水平在不斷提高,加之熟知杭州風情和悠久歷史,又善於講故事,於是他就找機會帶領越來越多的外國遊客遊覽西湖景點。他特別喜歡去杭州的茶館,當地人會在茶館裡下象棋、打牌,以及聽“大書”。

馬雲經常陪著奶奶去寺裡燒香拜佛。他著迷於太極,還非常喜歡讀《水滸傳》,書中108 將的故事深深打動了他。阿里巴巴早期的一個目標就是湊足108 位員工,這也與《水滸傳》相關。

但迄今為止他最喜歡看的還是香港作家查良鏞(LouisCha,筆名金庸更為人所熟知)的作品。金庸1924 年出生於浙江,1959 年在香港創辦《明報》,在上面刊登了其早期的很多作品。他一共寫了15 部小說,全是武俠題材,故事常常糅合史實與虛構內容,描寫武功招式,闡發俠義精神。在華語世界,金庸是一位非常知名的作家,他的書全球銷量高達1 億冊,根據其作品改編的電視劇集和電影有90 多部。

金庸作品在故事的時間跨度上處於公元前6 世紀和18 世紀之間,小說內容通常飽含強烈的愛國主義色彩,一般都是述說各種英雄人物如何抵抗北方入侵者(如蒙古人和滿洲人)的故事。

廈門大學教授、知名作家易中天曾分析古典文學和武俠小說,指出它們之所以為大眾所喜愛的深層原因。他是這麼說的:“傳統中國社會,人們有三個夢。第一個是明君夢。老百姓希望有個好皇帝,可以安居樂業。第二個是清官夢。如果世無清官,那就需要做第三個夢,俠客夢。老百姓希望俠客來替他們出頭,殺盡贓官,替天行道。但如果也沒有英雄,人們就只好從武俠小說中尋找安慰,這就是中國人為什麼會喜歡武俠小說。”

金庸的作品飽含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的特點,並融合了佛教、道教和儒家文化的思想。馬雲從金庸小說中一個傳奇式的劍客風清揚身上找到了靈感。風清揚是一代宗師(也可以理解為是一位老師),他的武功招式從不拘泥於任何既定的形式。馬雲自己也修習武術。據陳偉(馬雲之前的學生,後來成為他的私人助理)說,馬雲的太極拳1 是由一位老太太所授,她功夫了得,雖當花甲之年,三兩個壯年漢子卻也欺身不得。每天清晨,在練習太極拳之前,她都會閉目冥思,“聽花開的聲音”。時至今日,馬雲出行時都會帶著他的私人太極拳師傅。但功夫治不好馬雲早年的心病,這就是他最討厭的數學。

馬雲退休:平凡家庭走出的不平凡人生

對中國大陸的高中學子來說,要想接受進一步的高等教育,就必須通過一項以學習成績為評判標準的國家高等教育入學考試,也就是俗話所說的“高考”。高考時間一般為兩到三天。數學、語文以及外語都是必考科目。

高考被中國人普遍認為是世界上最難的一項挑戰之一,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並且要記憶很多東西。如今,越來越多人批評高考制度,因為它帶來了一些負面的社會後果,比如學生感到抑鬱,甚至在極端情況下還會自殺。

馬雲的第一次高考敗得很慘,數學只得了1 分(滿分120分)。希望破滅後,他只好去打工。但很多老闆都不要他,比如去一家賓館應聘服務員時,對方竟然說他太矮。後來,多虧父親找了關係,他才得到一份幫印刷廠送雜誌的工作。這是個體力活,他要騎著三輪車把一捆捆沉重的雜誌運到杭州火車站。陳偉所寫的《這還是馬雲》一書中也曾講到,馬雲深受作家路遙所寫的《人生》一書的影響。這本書出版於1982 年,1984 年被拍成了電影。書中主角高加林生於農村,富有才幹,然而經過一番努力抗爭後卻沒能擺脫貧窮。馬雲決心不能那樣活,於是再次參加高考。雖然他這一次的數學成績稍微提高了一些,考了19 分,但總分卻下降得很厲害。

他只好再次打工維持生計。他找了11 份工作,依然沒有一家願意僱他,甚至連肯德基都不收:在24 個應聘者當中,他們單單不喜歡馬雲一個人。這件事後來成了馬雲津津樂道的趣事。馬雲毫不氣餒,每逢週日,就去浙江大學圖書館自修。他決心把那些考試用到的公式和等式都背下來。

終於,在1984 年第三次高考中,他的數學成績有了顯著的提高,考了89 分,得以考入一所本地大學——杭州師範學院,那一年馬雲正好19 歲。他的成績離當時的四年制本科的錄取分數線還是差了幾分,一般情況下,他只能進兩到三年制的專科院校。但杭州師範學院當年的男生錄取得不夠,馬雲才得以勉強進去。這所大學並不知名,馬雲回憶道:“在本地也就屬於三四流大學。”這種拼搏之後得來的榮譽讓馬雲格外珍惜,後來他在多次公開演講中都講過這段經歷。

莫利一家

在大二的時候,馬雲當選為學校學生會的主席,在任時舉辦過一個“十佳校園歌手大賽”。後來,他又當選為杭州市學聯主席。

1985 年,肯·莫利邀請馬雲來家中做客,他們家位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紐卡斯爾市郊區的新萊姆頓地區。這是馬雲第一次出國,他在那兒待了一個月,回來像變了一個人。

“以前我一直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馬雲後來說,“在我到了澳大利亞後,我才知道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我開始覺得一個人必須得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去思考。”

馬雲在面對外國人的時候並不羞怯。在當地郊區的一間會所,他給當地的一個太極拳愛好者團體做了表演,主要是他學的猴拳和醉拳。斯蒂芬·莫利回憶道:“我經常求他表演醉拳的招式,那些招式太帥了。”

馬雲退休:平凡家庭走出的不平凡人生

馬雲與莫利一家的友誼逐步加深。在馬雲去過澳大利亞後,肯·莫利帶著斯蒂芬來杭州回訪。因為父母家的房子太小住不下,所以他只好把莫利父子安排到大學宿舍去住。“我們在馬雲家裡吃晚飯,然後再騎車回學校。”斯蒂芬回憶道,“馬雲一直忙著為我們做飯,讓我們覺得很受優待。”

到了馬雲放假的時候,他打算帶兩位澳大利亞朋友一起去鄉下看看,莫利父子倆也樂意前往,但旅途中的奇遇是始料未及的。馬雲找了一輛皮卡。他和司機坐在駕駛室裡,肯和斯蒂芬則坐在敞篷貨鬥裡的椅子上。在他們離開杭州的路上發生了一件事,一位騎車人從自行車上摔了下來,皮卡司機為了避讓而緊急剎車,讓莫利父子倆重重地碰到車廂後部。幸好他們倆沒受傷。回到杭州的那天晚上,馬雲擺了一桌酒席款待莫利父子,還請了當地的一些官員和貴賓。從飯店的窗戶俯瞰下去,街上的人們正在慶祝節日。回憶時景,斯蒂芬說:“我從沒見過在一個地方能擠著這麼多人。很顯然,那時就可以看出,馬雲是有溝通天賦的,他善於建立人脈,找到車並請來市長確實得有關係才行。”

馬雲的大學生活並不輕鬆,面臨很大的經濟壓力。雖然不用交學費,但生活費是必須要交的,這筆錢讓馬雲的父母感到為難。肯·莫利再一次施以援手。“回到澳大利亞,我們考慮了一下,”莫利回憶道,“最後決定要幫助這個孩子。錢並不多,一星期也就5~10 美元的樣子。因此每隔6 個月,我就給他寄一張支票。”

在杭州師範學院讀書時,馬雲還遇到了自己的愛人。這位姑娘叫張英,也是浙江人,是馬雲的師妹。他們倆的關係一直瞞著馬雲家裡。據斯蒂芬·莫利回憶,在杭州期間,有一次他和爸爸還有馬雲一家人吃晚飯時,“我脫口而出‘你女朋友’,並向馬雲打手勢。他當時顯得十分尷尬,可能那時想殺了我的心都有吧。馬雲隨後只好和他父母用漢語解釋了幾句。現在,馬雲有時還會說起我小時候多嘴那件事。”

馬雲退休:平凡家庭走出的不平凡人生

小斯蒂芬捅破了這件事,但馬雲和張英的關係並未遭到家人的反對,很快他倆就結婚了。慷慨的莫利一家又雪中送炭,給了小兩口2.2 萬澳元(大概是1.8 萬美元),幫助他們買了人生中第一套房子。其實,那是位於一棟塔樓頂層的兩間公寓,他們打通後合成了一間。

馬雲後來說,肯和朱迪為他付出的所有已經無法用任何言語來形容了。老莫利於2004 年9 月去世,享年78 歲。當地報紙上刊登的訃告這樣寫道:“他曾帶孩子去過中國和古巴,鼓勵他們多讀書,多旅行,明確自己的政治觀。他慷慨大方,心胸寬廣,恩澤遠播。眾所周知,肯曾經扶助過一位窮困的中國男孩,現如今他已經成長為中國一家成功企業的領袖。”葬禮上,牧師朗讀了來自馬雲的唁電。馬雲在信中說,他曾計劃有一天能跟肯這位“他的澳大利亞‘父親’和導師”一起乘西伯利亞鐵路旅行。肯的兒子戴維寫信給我說:“這種想法現在看來太渺茫了。以他現在的身份,再想像普通人那般出遊確實有點困難,不過我想,終有一天,我會代替父親來實現馬雲的這個想法。”

在肯·莫利無私的扶助下,機遇之門向馬雲打開。肯本身支持社會主義,而他幫助過的馬雲後來則成為中國最富有的一位企業家。或許,人生就是這樣的奇特。肯出身於礦工家庭,母親是一位女裁縫。妻子朱迪長期從事政治活動,並加入了澳大利亞共產黨,還以候選人的身份參加了社會主義聯盟的當地選舉。馬雲初獲成功後,曾給肯一家捎去了很多錢和禮物,對此肯十分難為情。他說自己最感動的其實是馬雲決定把自己的小兒子取名為“坤”(Kun)——發音和“肯”(Ken)相似。中國也影響了莫利一家人:蘇珊·莫利在悉尼研究了多年中文。馬雲一家和莫利一家現在仍保持著親密的關係,他們時常一起去度假。

致富光榮

1992 年,鄧小平開始了著名的“南巡”,提出了“致富光榮”這一足以載入史冊的口號。中國的企業家不再被視為社會邊緣人士,有了鄧小平明確的支持,他們可以放心地做生意了。

但馬雲這時還沒有創業。1988 年他畢了業,取得了英語學士學位,然後就在杭州電子工業學院教英文和國際貿易。當時杭州師範學院畢業的學生大多去了中學教書,而500 名畢業生中只有馬雲一個人被分配到高等院校。不過,他顯然志不在此。

鄧小平的南巡講話讓他有所感悟:“你可以發財,也可以幫助其他人發財。”雖然他非常願意教完合約餘下的兩年,但也開始在校外尋找各種機會。

馬雲退休:平凡家庭走出的不平凡人生

除了白天在學院授課,晚上馬雲還要到杭州基督教青年會去教一個英語夜校班。據1992 年加入該班的陳偉回憶,馬雲的夜校班十分火爆,因為他不怎麼教那些枯燥的語法、詞句或朗讀課文,更注重選擇一個主題然後與大家交流或討論。夜校的學生背景蕪雜,既有渴望出國留學的高中生,也有大學生,還有工廠工人和青年技工。課後,馬雲經常陪他們“喝茶、打牌、閒聊”。

杭州當時有一個固定的“英語角”,就在西湖邊上的六公園,每個星期日早上,喜歡練習英文對話的人就會聚在那裡相互交談。馬雲去那裡時經常會帶上夜校的學生,但隨著學生們的熱情越來越高,他就決定自己辦一個英語角。時間定在星期三的晚上,因為馬雲發現晚上昏暗的環境讓大家更放得開,英文說得再不熟練也不會感到羞澀。受南巡講話的鼓舞,他決心在30 歲之前開創自己的事業。

馬雲退休:平凡家庭走出的不平凡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