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別人的意識和自己的意識有什麼不同?

頭條悟空:我們的意識為什麼會在我們這個軀殼裡?別人的意識和自己的意識又有什麼不同?

(自己就真的是自己嗎,世界就真的是世界嗎?)

常傳和尚:阿彌陀佛。按佛教對生命的詮釋,我們能很清晰的明瞭,生命有輪迴,生處是苦是樂是美是醜,是善惡因果的相互更替。是念起念落的幻化,是錯覺。我為什麼有我?因為一念識心(意識)起,第二念升起的執著。執著產生能量,積聚成形體。我們俗稱神識、靈魂、魂魄,佛教在特定因緣條件下稱它為中陰身。

我們為什麼會在我們這個軀殼裡?原因很複雜,人說十年修得同船度,百年修緣成一家。你與這個家庭與父母有緣,心電就會相牽纏(也叫感應、緣應)父母精血成胚胎加上你這個神識相聚在一起,因緣順利的話就是一期生命的開始。待初開知識,看著、學著、想著、琢磨著,就開始了一世的人生旅途。

別人的意識和自己的意識有什麼不同?很簡單,也很容易理解。就問問你的看和他的看相同不相同?你的聽和他的聽相同不相同?你能想他能不能想?答案就出來了。最初的意識是相同的,都是能量的原力。意識通過外在環境的各種因緣條件的感染,就會形成各色性格,再加上先天的各種習氣(佛教稱宿世業習)。一切人相同的意識在這些因緣條件下就各自形成了鮮明的各自特點。這時稱為你、我、他。

每個人的見聞覺知都一樣,又都不同。這個佛教有個非常貼切的比喻,用金做器,器器皆金,本質原本相同。個體形態形成的因緣不同,相貌特點又都各異,事相不同。金比喻為意識的最初,各種金器比喻為意識心所,見取分別,因妄動而幻化的一切時間空間及生命,這當中自然也包括你我他,佛教名為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自己就真的是自己嗎?迷時,迷了本來的狀態,意識的最初,清淨無染的心體。就自己是自己他人是他人了,一切都成為對立。明白了覺悟了恢復了意識原本的狀態,覺明清淨,這時會豁然明瞭一切萬事萬物皆為本覺,都是意識心所幻化。說存在或不存在都是錯覺,一切人我是與非的觀念都是執著。把幻相錯覺當成了真實的結果,那麼世界就是世界,人生?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憂悲恐驚。佛教修行最終的目的就是超越生死輪迴過解脫自在的人生,恢復意識的最初,覺、明、清淨、極樂、自在。這時行者非常透徹的明瞭一切眾生就是自己,不會單獨執著身體這個個體,剩下的意識只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了。這樣的人我們稱他為聖人。

我是誰?別人的意識和自己的意識有什麼不同?

文:南山妙華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