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金融夢破碎?「京東金融」變成「京東數科」

9月17日晚,京東金融的官方微博悄悄的更了名,由“京東金融”變成“京東數科”。“京東金融”更名“京東數科”,雖是主動求變,更是無奈之舉。

劉強東金融夢破碎?“京東金融”變成“京東數科”

2017年底,京東金融CEO陳生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從根本上就沒想做金融,但是必須要經歷幾年做金融的過程,要不然沒人搭理你。”簡而言之,他們一開始就覺得做金融企業沒前途,幫金融機構做服務卻永遠會有市場。

劉強東金融夢破碎?“京東金融”變成“京東數科”

但事情真是這樣嗎?更早前的2017年2月10日,京東集團的開年大會上,劉強東為自家的金融業務唱讚歌:儘管支付業務起步較晚,但其他類別如京保貝、白條、京東眾籌等都在行業率先推出,眾籌已經佔了行業超過50%以上的市場份額。

劉強東當時的期望是,“在未來,京東金融不僅僅會有這些金融產品和服務,很快,我們將會進入證券、徵信,包括銀行,總有一天我們會申請自己的銀行,或者控股一個銀行,這樣我們才能夠為我們的用戶提供全金融的服務。”另外,他坦承,京東正在通過申請牌照或者通過投資購買的方式進入保險,因為和電商業務有重要的正相關關係。

劉強東金融夢破碎?“京東金融”變成“京東數科”

如今,500多天過去了,京東金融非但沒有做出這些業務,還宣佈要更名了。一前一後,兩個人自相矛盾的表態,並不是誰說錯了。本質在於相關金融政策發生了變化,在不同的監管要求之下,企業的運作模式也必須改變。

在中國創業,強如馬雲、王健林這這種首富級別的人物,即便表面再風光,也只能在遊戲規則內遊走,而政府監管部門才是遊戲規則的制定人。君不見日進斗金的騰訊也拿不到吃雞遊戲版號,馬化騰至今也沒有想到解決辦法嗎?即便再大的蛋糕,政府沒批准你吃,誰也不敢上前去切。

劉強東金融夢破碎?“京東金融”變成“京東數科”

金融就是這樣一塊大蛋糕,很多人都知道BAT是三家互聯網巨頭,卻不知道BAT三家公司2017年的淨利潤加起來也僅僅只有工商銀行淨利潤的一半。如果論營收,ABT三家公司2017年的營收加起來也不及以保險、銀行等作為主業的中國平安同期營收的一半。

所以,互聯網巨頭如果說自己不想吃金融這塊大蛋糕,我想是很難服眾的。沒有不想做,只有上面不讓做,這才退而求其次為傳統金融機構做服務,讓他們吃肉自己也喝一口湯,螞蟻金服和京東金融就是這樣。

劉強東金融夢破碎?“京東金融”變成“京東數科”

但是二者命運又截然不同,最大的區別在於時機上。螞蟻金服趁監管在鼓勵民營銀行時就聯合其他幾家公司申請了網商銀行,更是作為發起股東入股了眾安保險以及控股了國泰產險。

幾乎與網商銀行設立的同一時間,騰訊也牽頭設立了微眾銀行;百度則是曲線救國,通過和中信銀行合作成立了百信直銷銀行;而小米也與新希望等一起發起設立了新網銀行。幾家市值超過500億美元的互聯網大公司裡,唯一沒撈到好處的就是京東了,這才有了劉強東在2017年初申請銀行或控股銀行的表態。

在劉強東的眼中,螞蟻金服有的,京東金融也該有,第三方支付牌照就是一個例子。2015年後,央行宣佈停止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互聯網巨頭只能通過併購的方式獲得牌照。有著支付牌照的公司,往往能找到好的退路。錢袋寶被美團點評全資收購,快錢賣給萬達,更早之前,支付寶獲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京東通過收購網銀在線獲得了牌照。

劉強東金融夢破碎?“京東金融”變成“京東數科”

但是京東想做銀行,卻是來晚了。從2017年下半年起,為響應監管要求,大家都在做一件事,強調自己不做金融,只做服務和技術輸出。如果這時再申請銀行牌照,無異於是逆監管而行,這才有了陳生強後悔後勁地說“一開始就覺得做金融企業沒前途”。既然做金融沒前途,為什麼當初還公開表態說要做銀行、證券、保險和徵信呢?京東金融怎麼可能像自己形容的那樣,一開始就雲淡風輕的看著同行們廝殺只覺得索然無味呢?

2006年,京東陷入資金鍊斷裂的窘局。沒錢就沒法開展業務,當時的財務狀況甚至發不起員工工資,劉強東經朋友介紹認識了投資人徐新。第一次見面,兩人從晚上十點聊到凌晨兩點,劉強東用了四個小時講述自己的創業故事。徐新當機立斷,幫劉強東訂好了一起從北京去上海的機票,落地就簽了投資框架。

完成投資之後,徐新開始操心起京東的事情。 “那時候京東連專業會計都沒有,我們投資後就說得幫你找個會計呀,他回答說行,但是工資不能比老員工高。”參照當時京東老員工最高1萬的月薪,徐新挖來一個不錯的財務總監,自己又掏腰包補貼了1萬的工資。2007年4月,陳生強加入京東,負責財務。兩個月後,劉強東感慨“2萬塊錢的人果然比5000塊的好用呀”,後來陳生強曾任京東商城首席財務官。

2009年劉強東在中歐讀EMBA時,認識了同班同學趙國慶,原華貿中心執行董事/副總裁。2012年7月,想要跳進互聯網圈子的趙國慶接受了劉強東拋來的橄欖枝,出任首席戰略管。同年12月初,兼任集團副董事長。由於劉強東當時已經出國遊學去了,趙國慶代表京東與中國銀行北京分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達成供應鏈金融合作。

這次合作讓京東意識到金融的重要性,開始思考用數據變現。京東和趙國慶個人都明白,現階段的任務是供應鏈經濟,下階段下探到具體消費場景的產物則是消費金融,“京東白條”青澀的面孔很快就要躍然紙上了。

“你們誰想幹,就舉手”,2013年中旬的一場內部選舉上,劉強東在挑選扛大旗的人。這時京東已經決定要將“金融事業部”獨立運作了,趙國慶第一個舉手,CFO陳生強是第二個舉手的人。陳生強此前一直在京東管財務,當時京東因為上市在即要引入新CFO黃宣德,所以他就清閒了下來。最後,陳生強擔任了京東金融CEO,趙國慶則在京東上市前夕離職,後來創建了自己的消費金融公司。

在與銀行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有了供應鏈金融領域的資金來源後,京東在2013年10月第一款供應鏈金融產品“京保貝”。跟京東有3個月以上貿易合作的供應商,即可申請。無須抵押和擔保,沒有按時還款的,其業務的結算金額會優先用於還款。

供應鏈金融產品“京保貝”解決了供應商的融資需求,與之相對應的“京東白條”意在刺激消費者消費。2014年2月,白條在京東商城上線,為用戶在購物時提供“先消費,後付款”服務,可以選擇30天后免息支付或者打白條分期還款。

螞蟻花唄在2015年4月正式上線,當時主要用於淘寶、天貓購物。後來它們先後打破平臺限制,拓展到包括020、旅遊、租賃等更多支付領域,使“花唄”、“白條”這樣消費場景最直觀的產品在人們心中有了“虛擬信用卡”的形象。

螞蟻借唄也是2015年4月上線,這是一款為個人消費者提供信用貸款的產品。2016年3月,京東金融也推出了現金借貸產品京東金條,為信用良好的白條用戶提供現金借貸服務。

劉強東金融夢破碎?“京東金融”變成“京東數科”

阿里、騰訊、京東這樣的互聯網巨頭做起金融來確實是威力很大的。趣店曾經接受了螞蟻D輪投資,並接入芝麻信用。得益於芝麻信用的風控技術保障和支付寶引流,趣店2016年實現利潤5.77億元,而前一年虧損2.33億元。很長時間內,趣店自身的風險控制能力一直飽受外界質疑。螞蟻金服一個態度上的轉變,都足以引起趣店股價的波動。

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潛力,不止原本京東的趙國慶一人看在眼裡。在很多人眼中製造業、互聯網、地產等行業已經沒有太多的機會了,金融是一個體量極大短期能出彩的機會。支付功能是擺在眼前的第一道“大餐”,而無心插柳之下,他們都幸運地獲得了支付牌照。

當互聯網巨頭紛紛重兵殺入互聯網金融領域後,獨立的第三方支付公司陷入尷尬境地,很快就奄奄一息。事實上,過去單純的第三方支付平臺要積累上億的用戶是很難的,用戶幾乎不會為了支付而安裝一個支付工具。但用戶可能會為了使用京東去裝,這是來自維度的優勢,京東靠著平臺轉化輕鬆就能獲得幾億的客戶。

原本互聯網巨頭做支付與傳統金融機構可以相安無事。但是支付寶做大以後,又在2013年做了個餘額寶,人們不但可以用支付寶買賣,還可以把錢存在餘額寶裡賺利息,本質上就相當於銀行乾的事了,這會導致很多人不把錢存到銀行而是存在餘額寶裡,這徹底動了傳統銀行的奶酪。

2015年以前,互聯網金融還在蓬勃發展。央行還在2014年底批准了騰訊旗下微眾銀行和螞蟻金服旗下網商銀行的設立。

2015年夏天可以說是一個轉折點,當時出臺的幾道文件,可以說像“聖旨”一般齊刷刷打在不少互聯網金融從業者的臉上。因為這些政策出臺後,很多業務他們都不能做了,只能交還給傳統金融機構。

比如,《互聯網金融指導意見》不讓第三方支付做P2P資金託管業務,就讓很多第三方公司損失了一大塊蛋糕。當時易寶支付CEO唐彬公開站出來反對說,政策不應該“一刀切”的劃分誰能做誰不能做,將資金託管業務劃分給銀行,這是標準的唯“出身論”。

央行出臺的政策對於第三方互聯網支付的認證要求、支付限額、業務範圍作了較為明確的限定,簡單說你每年用支付寶餘額購物不能超過20萬元,超出部門只能通過銀行卡支付,你想存入餘額寶的資金也被進行了嚴格限制。

原本互聯網公司還寄希望於自己能做徵信,包括螞蟻和騰訊在內的8家機構還曾都被列入首批試點的名單。但是到了2017年,監管部門打算對徵信進行統一管理,並於今年成立百行徵信,8家機構不得單獨從事個人徵信。

可以說,最近三年,監管機構釋放的信號已經越來越明顯,你們做好通道和服務就好了,別動不動就想自己做個金融機構出來,以往的寬鬆監管或無監管時代一去不返。

遲遲拿不下牌照,劉強東期待的銀行和保險只能是水中月,為用戶提供全金融服務眼看是沒了著落。隨著金融夢碎,京東金融只好做金融科技服務,這就相當於從一名運動員變成了後勤人員。

2018年7月,京東金融宣佈B輪融資130億元,投後估值約1330億人民幣。在這次融資時,京東金融CEO陳生強的表態已經能夠看出京東金融即將在戰略上租出的調整和“說辭”了。他說,“京東金融將繼續堅持數字科技戰略,在數據和技術上加大投入,任何與數據和技術無關的業務都不做。”

未來這家公司將定位於數字科技,向數據服務、金融雲、智慧城市等領域轉型,陳生強在內部員工大會上闡述的“B2B2C”模式已經在運行。資產和資金等一系列金融業務將被全部轉移至金融機構運作,京東數科本身不再持有這些資產,而是承擔起科技輸出的角色。

京東金融的“B2B2C”模式可以簡單理解為,從B2C到B2B2C,即從自己做金融服務客戶變成幫別人做金融服務客戶。不過,京東金融並不想把自己限制在金融這一個領域,而是想涉足任何涉及到數據和科技的服務。也就是說,除了做金融後勤人員,他們總算還找到了數字科技這條出路,可以做個運動器材提供商。

今年6月,京東金融正式發佈了一款機房智能巡檢機器人——京東智能巡檢機器人。它的任務是保證機房和數據中心穩定運行,提高機房和數據中心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同時藉助其機器人特性提升工作強度、準確性和安防能力,降低人工成本。

類似這樣的業務,對於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來講,簡直就是不務正業。但是對於一家做數字和科技服務的公司來講,又顯得理所應當,這或許才是此次更名背後的邏輯。

實際上,為了做好數字科技,近一年來,京東金融已經引入了一批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專家。並在今年2月和5月,先後成立城市計算事業部、與中科院合作成立“智能金融風控聯合實驗室”。

此次公司更名的工商流程結束後,京東金融將徹底轉型數字科技公司。投入不會少,前途未可知,希望一兩年以後不會有消息傳來說,“我們從根本上就沒想做數字科技,那只是個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