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終身教授對你說:未來,這些科目才是最吃香的!

耶魯終身教授對你說:未來,這些科目才是最吃香的!

前兩天,外灘教育發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專訪耶魯終身教授陳志武:中國經濟要轉型,資源需優先轉向人文教育”,看完不禁有了一些思考。作為在美國本科選修三百多個學分,基本上把感興趣的科目都上了一遍;從商科轉戰人文學科的我來說,不禁與陳博士產生了一些共鳴,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疑慮。到底是經濟推動了教育轉型?還是教育轉型推動經濟?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又開始閃光啦。


耶魯終身教授對你說:未來,這些科目才是最吃香的!



首先針對陳博士的採訪,我想做幾個總結:

陳教授的經驗讓他發現在“創新驅動型經濟”之下,想要推動經濟轉型,教育必須優先轉型。而在耶魯任教這麼多年,他發現中國學生缺乏創新的能力,具體是領導力和思辨能力。

他覺得是以下幾點影響了教育轉型:

1,創新的前提是你得會思辨

中國學生缺乏思辨能力

2,受中國傳統儒家文化

中國學生普遍比較順從

3,美國教育系統的個性化學習

與國內學以致用的教育理念的差別

4,中國教育缺乏通識教育

沒有提供學生髮現興趣的機會


耶魯終身教授對你說:未來,這些科目才是最吃香的!

通識教育到底教會了我們什麼

首先,我非常認同陳博士說的關於美國教育的核心是通識教育,尤其是在大學系統內。我在上大學的時候,前兩年基本上是social science, science, arts等不同學科的學習,這樣一個過程其實是在幫助你去發現你到底對哪個領域的學科感興趣,從而Narrow down your choice,等到第三年的時候,你開始有目的性的去學更專業的東西。

當然如果學了兩年,你還是不明確自己喜歡什麼和對什麼感興趣,那麼你也可以繼續選修不同的科目。我在美國前兩年選修的課程有:哲學、日語、數學、編程。。。基本把自己感興趣的都學了。但我會發現,我的同學們不一定會像我一樣,他們會覺得學完social science, science and arts是一種任務,而不是一種探索的過程。

但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允許你去犯錯,挑選自己喜歡的科目,從而發現自己最終的興趣所在。正如陳博士所說的“通過了解不同的學科,找到你的興趣、發現你是誰、你的激情在哪裡。到了大學畢業後,學生可以往尖端發展,也就是職業化的方向發展。”

其實,我到大三的時候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因為我學商是受父母的影響。但是大三大四的時候,由於同伴的影響,我開始選修人類學和心理學,並且選擇了非營利性組織與管理成為我的副專業。目前,我很有幸的一直在非營利和教育行業工作。我想這是通識教育給我的最大的禮物,即發現自己的熱情所在。

耶魯終身教授對你說:未來,這些科目才是最吃香的!

從通才到專才,人文到理工科

很多人本科畢業後會直接讀碩士,這樣的道路對比較技術性的專業來說是不錯的,比如會計。但是對於經驗型的工作來說,也許這不是最恰當的道路。陳博士說“這樣一來,美國大學更能培養通才;專才雖然數量不多,但是專才通過研究生教育又專又深。”

其實對於陳博士的這句話,我沒有理解透徹。我不明確他所指的通才是經歷過通識教育培養的人才,還是人文教育培養出的學生。因為就我對教育的思考而言,不同的專業都是方法論,只要教育做得好,思辨能力、領導能力、團隊合作能力,通過不同的學科都是可以培養的。所以我暫且理解陳博士所說的通才是通識教育下的人才。但是,以中國對“通才”的要求來看,與美國通識教育下的“通才”是不匹配的。

舉個很小的例子,我在美國選修的數學課都是專業課級別的,而很多美國學生選修的通識科目的數學課是達不到專業課要求的。可以理解為,中國對通才的要求比美國通識教育體制下培養出來的通才要求更高。同時,我身邊後來在通識教育結束後,學習人文科目,比如哲學和文學的小夥伴來說,之後也是學術道路越來越窄。本科到研究生的道路就是這樣的,因為一個學科可以細分的太多太多了,本科相對於研究生來說是通識教育。

耶魯終身教授對你說:未來,這些科目才是最吃香的!


經濟與教育的推動關係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我在學商的時候,一直思考的問題:是經濟基礎決定政治體制,還是政治體制決定經濟發展。雖然商科不是我的興趣所在,但四年的學習,謝謝商科給我了一個對世界很宏觀的角度,因為畢竟什麼東西都離不開錢。

陳博士說“學以致用可以被看做是原來物質短缺社會所追求的教育價值導向。。。但是,現在產能過剩了、物質不再短缺,所以,把每個人的興趣和天賦跟特長儘量配置得一致,是整個經濟中最為關鍵的一部分,也是決定一個國家整體資源配置效率的最關鍵因素。”


耶魯終身教授對你說:未來,這些科目才是最吃香的!



我很同意陳博士的這個觀點,我只是想再深入一些。的確現在留學生選擇人文社科目或者去文理學院的學生越來越多。我會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去看,基本上吧,概率上講,學習人文科目的學生,家庭條件是不差的。因為確實是解決了溫飽問題,你才會去思考更深的東西,才會進入人文探索的領域。

所以,一定程度上,也許是經濟先推動了教育。我們也可以發現,一開始最早留學的那批學生,一般都是學習計算機編程,然後商科,目前,人文學科越來越火。

目前,國內經濟越來越好,就像陳博士說的那樣“要從追求工具化教育轉向興趣化教育”。而我也相信,教育的轉型可以反哺經濟。但同時需要警醒的是,中國的人文研究與西方國家來比較,落後的太多太多,諸如學術研究,課題關注等等。所以當學生在選擇人文科目的時候,也要清楚的考慮之後工作的走向。也許你所學習的某個人文科目在內地根本沒有發展的潛力,但同時你也可能你會成為這個領域的開拓者。


本期作者

JingC

耶魯終身教授對你說:未來,這些科目才是最吃香的!


2014年畢業於美國俄勒岡大學本科,市場營銷專業,非營利性組織副專業。在美期間選修了將近300多個學分,最終發現自己的興趣和熱情在於人文類學科。2014畢業後加入美麗中國,在昆明郊區支教兩年。期間不斷思考“好的教育”和“教育的意義”到底是什麼。至今未找到答案,反而更困惑了。但希望是可以通過教育,在學生身上看到以下幾個品質。

“Kindness, Empathy, Humility, Non Sib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