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打持久戰才能夠以弱勝強嗎?

項羽破關滅秦,割宰天下,將偏遠的漢蜀之地分予劉邦,劉邦欲攻項羽,與之決戰。蕭何勸道:“雖王漢中之惡,不猶愈於死乎?”劉邦大驚,反問:“何為乃死也?”蕭何說:“今眾弗如,百戰百敗,不死何為!”劉邦於是領悟,放棄了決戰的打算,退守漢中,採取了持久戰的戰略。後漢兵還定三秦,實力漸強,與項羽對持在廣武,項羽想要決戰,劉邦說:“吾寧鬥智,不能鬥力!”最終拖垮食糧乏絕的楚軍,以弱勝強,奪取天下,這是持久戰的絕佳戰例。本篇將論證為什麼只有持久戰才能以弱勝強?如何用持久戰去打敗強敵?等論點。

只有打持久戰才能夠以弱勝強嗎?

持久戰的戰略

戰爭是怎麼樣的?是我方佔優勢還是敵方佔優勢?戰略應如何制定?這些都得根據現實的情況來考察。

以弱勝強的戰爭,一般分為:防禦——相持——反攻,三步驟。為何是這樣的呢?因為在戰爭的初期,我方是新生的力量,總是薄弱的,所面對的是一個龐大的、反動的敵方勢力。這就決定了這樣的戰爭不能是速決的、一蹴而就的進攻戰,而必須是持久戰,是由防禦——相持——反攻組成的持久戰。持久戰是以弱勝強戰爭的主要特點,是新事物用以戰勝舊事物的戰略。弱小的新生勢力只有在持久戰中不斷的保存自己、發展自己、壯大自己,並不斷的削弱、分化、瓦解敵方,才能在最終的決戰中打敗對手。

持久戰就是要使我方從弱變為強,使敵方由強變成弱,因此這種戰爭無法說必須是進攻的還是防守的。攻守的關係是一對矛盾範疇,不能割裂開來看,應該從統一的角度來看問題。從全局的角度看,以弱勝強的戰爭就是要消滅龐大的敵軍,所以它必須是進攻的;但在局部上,弱小的勢力是慢慢壯大的,因而它又需要不斷的防禦、保留實力以壯大自己,因而它又是防禦的,一味無休止的進攻只會以卵擊石,葬送軍隊。

針對進攻與防守,毛澤東曾說:“為了進攻而防禦,為了前進而後退,為了向正面而向側面,為了走直路而走彎路,是許多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現象,何況軍事行動。”這就深刻的揭露了事物的辯證轉化規律,看到了攻守的轉化關係,正如《老子》說的:“將欲取之,必故予之。”

戰略防禦

戰略防禦是持久戰初期的戰術。弱小的軍隊在剛剛誕生,剛剛起義成軍的時候,是最弱小而富有生命力的時候,也就是《易》中的“潛龍勿用”狀態,在此階段所面對的現實是敵強我弱,而且我十分的弱。一味的進攻是不可能不失敗的。在此階段最容易犯的錯誤是輕敵和懼敵,輕敵就會造成冒進,懼敵就會導致保守和消極防禦,正確的方法是認清現實,採取積極防禦。

秦末,義軍初起,項梁擊破章邯於東阿,益輕秦,有驕色,宋義勸而不聽,最終慘敗,這是輕敵的錯誤;清初,李自成初取天下,在一片石倉皇應戰,結果被清軍擊敗,導致懼敵的情緒蔓延,匆匆撤出北京,欲逃往陝西,結果被追剿殺,兵敗如山倒,這是懼敵的緣故。

只有打持久戰才能夠以弱勝強嗎?

退卻是持久戰的序幕,是戰略防禦的第一步在古代軍事上,戰略退卻就是要避敵之鋒芒。它屬於十六字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中的“敵進我退”。在戰爭的初期,弱小的一方進行退卻是必要的,《老子》曰:“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說得正是戰略退卻。

退卻的目的是什麼呢?為什麼敵人進攻,戰略退卻就是要保存軍力,延緩決戰的到來,把戰爭拖入持久戰中。

戰略退卻從短期內來看,是我方極度被動的時候,失去了部份的根據地和人口,在士氣上和輿論上都造成一定的喪失。現實情況不容許不出現這種損失。敵人佔領我們的土地,但沒有消滅我們的軍隊,沒有戰勝我們,那麼這種損失對於我們來說不是根本的;我們擊潰了敵人,收復了土地,這對我們來說是巨大的勝利。當然這種喪失土地的態度並非苟且偷安,它建立在未來反擊的基礎上而做出的。因此,在退卻階段必須要說服人民和幹部,曉之以理,以便戰略退卻的實行。

退卻的時機的選擇和反擊一樣,其目標就是儘量減小損失。相對而言,

寧可退之過早也不能退之過晚。當然,最好的還是選對適合的退卻時機。

要想不把戰略退卻變成苟且偷安,就得將戰略視為反攻的準備,要做好六件工作。一、要創造人民條件,爭取援助軍隊的人民;二、要選擇好的退卻戰地,能夠儘量滿足自己的需要,在這塊戰地上駐紮下來,戰地的選擇要考慮戰地的防守條件和人民條件、敵方力量等等;三、在退到戰地後,要把退卻的軍隊重新集中起來,進行培訓和發展,時時做好反攻的準備;四、通過勘察,發現敵人的薄弱部分,集中力量挑弱的敵人打;五、通過堅守不戰,遊擊騷擾,斷絕補給,政治分化等方法來使敵軍疲勞沮喪;最後,要能夠造成敵人的過失,找到敵人的可乘之隙。

戰略退卻典型例子就是陸遜指揮的夷陵之戰,公元221劉備傾國伐吳,東吳大都督陸遜屢戰屢退,喪失了大部分土地和人口,一直退到猇亭為止。在相持了大半年時間,吳軍通過探測軍情,發現漢軍百里連營,兵力分散的弱點,最終採用火攻來反擊,擊潰了劉備軍隊。

只有打持久戰才能夠以弱勝強嗎?

戰略防禦的意義

防禦分為積極防禦消極防禦兩個方面,毛曾說:“積極防禦,又叫攻勢防禦,又叫決戰防禦。消極防禦,又叫專守防禦,又叫單純防禦。消極防禦實際上是假防禦,只有積極防禦才是真防禦,才是為了反攻和進攻的防禦。”

前面我們說過,進攻和防禦是一對矛盾,二者對立統一,互相包含對方的因為,因而才可以互相轉化。真正的進攻是顧及防禦的進攻,真正的防禦是為了進攻而準備的防禦,只有積極防禦才是真正的防禦。消極防禦完全割裂了和進攻的關係,是人類觀念對現實的錯誤反映,在戰爭現實中幾乎不會存在不求勝利的軍隊,不存在不進攻的軍隊,因此那種死守、保守的防禦不符合戰爭的現實,是人的錯誤觀念指導軍隊所造成的後果,消極防禦是假防禦。它根本就不屬於戰爭,就如克勞塞維茲的《戰爭論》說的一方進攻,另一方卻完全不抵抗,這就不可能形成戰爭,戰爭必須是衝突的。簡單的說積極防禦就是防守反擊,消極防禦就是防守不反擊。

積極防禦的作用是什麼呢?它最主要的作用是保存實力,為反攻做準備。

什麼時候才能化積極防禦為進攻呢?毛說:“假如紅軍的力量超過了敵人時,那末,一般地就用不著戰略防禦了。那時的方針只是戰略的進攻。這種改變,依靠於敵我力量的總的變化。到了那時,剩下的防禦手段,只是局部的東西了。”也就是說,防守轉向反擊是依據敵我關係的變化來決定的。

只有打持久戰才能夠以弱勝強嗎?

對於從積極防禦質變到反攻的時機,其選擇要基於敵我實力現實狀況的瞭解,而且是全面的瞭解。對於開始的時機過早或過晚都會造成危害,權衡兩者,與其失之過遲,不如失之過早。因為後者的損失較之前者為小,而其利益,則是有備無患,根本利於不敗之地。對於反擊時機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提前反擊,可能會過於倉促,導致無法取得完全的勝利,甚至反擊失敗,一般來說,這種失敗不至於影響全局,因為反擊的時機還在後面;如果反擊得過晚,錯失了良機,那麼敵我關係已經發生了變化,這種反擊失敗的可能性會十分的大。對於無法全面的、有把握的斷定反擊時機時,寧肯失之過早,不可失之過晚。

在反擊之前,有一個準備反擊的階段,也大體屬於戰略相持階段。這個階段的任務是抵擋敵人的進攻,並且壯大自己。要做好政治動員、徵集新兵、對待異己分子、創造戰場、徵集支援和提升作戰能力等工作。其中游擊戰是重中之重,本文只在於講述持久戰的第一階段“防禦”,在下文中我們將系統的討論“戰略相持”的問題,並用戰例來說明它,最後我們還要具體的論述如何進行反攻,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