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自殺是一種解脫嗎?

《禮記》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列子·楊朱》說:“人不婚宦,情慾失半。”飲食之慾,前已論述,男女之慾,現在展開。

男女之慾構成了生活慾望裡的主要部分,討論男女之慾的問題已有兩千年之久,叔本華就寫過一篇“男女之愛的形而上學”,而《紅樓夢》不僅提出了這個問題,而且還解決了這個問題。

男女之慾要強於飲食之慾,因為男女之慾無盡,而飲食之慾有限。前者為形而上,後者為形而下。《紅樓夢》一書告訴讀者,生活的痛苦實際上是人自己的慾望所造成的,而解脫痛苦的辦法也得求助於自己的慾望。

《紅樓夢》第一回裡寫女蝸補天剩餘石自修煉後,靈性已通,便自怨自艾,日夜悲嘆。這體現了“生活之慾之先人生而存在,而人生不過此欲之發現也”的道理。石頭具有參與補天的慾望,無奈自己無材不堪入選,據程高本的篡改,石頭後來變成了賈寶玉,因此賈寶玉的人生不過是石頭補天之慾的重新發現。石頭的慾望是其產生痛苦的根源,它不肯遊於廣漠之鄉,卻非要求僧道將其攜入人間歷經一番,進入到憂患勞苦的人世,到頭來才發現一切都是隻是萬境歸空,還“不如不去的好”,此欲是石頭之一大誤。

《紅樓夢》:自殺是一種解脫嗎?

第一百十七回述賈寶玉與僧人論述,僧人問寶玉之通靈玉從何而來,寶玉回答不出,頓時領悟,看破紅塵,方知生活乃自己一念之誤,故決定把玉還給僧人。寶玉既然把玉還給僧人,是決定迴轉,放棄慾望,遁入空門,這求得了解脫,所謂解脫,就是掙脫了慾望的束縛。

在《紅樓夢》裡,對生活痛苦的解脫方式有三種嘗試,一種是賈寶玉、柳湘蓮、賈惜春、紫鵑、妙玉之類的出家、遁世;另一類是林黛玉、尤三姐、金釧、司棋之類的自殺。此外的其他人則是在生活痛苦中繼續掙扎,如薛寶釵、史湘雲、李紈的守寡等等。

出世者看破了慾望是痛苦的根源,故拒絕一切生活之慾望,既然知道生活無所逃脫慾望的牽累,那就只求進入無生之區域,形如槁木,心如死灰,這是真解脫。

與此相對應,自殺並不是真解脫,自殺只是因為不滿於現在的生活而想要求之於他日,但他日之生活痛苦加劇,慾望無窮,求償其欲而不得,才最終自殺。比如林黛玉是嫁寶玉不得才焚稿斷痴情,金釧求留在王夫人身邊不得才投井,尤三姐嫁柳湘蓮不得方自刎,司棋留大觀園、嫁潘又安不可只得觸牆,這些人對生活本身還是充滿了慾望,所不欲的只是一些特別的東西,對生活之為物仍然欲之而不疑惑。

《紅樓夢》:自殺是一種解脫嗎?

解脫與慾望之間存在著高度的關聯,如果還有生活之慾望存在,那麼雖然出家了還是無法得到解脫;如果沒有生活之慾望了,那麼自殺也未嘗不是一種解脫。

此外解脫還可分為兩種:“一存於觀他人之苦痛,一存於覺自己之苦痛。”觀他人之痛苦能夠觀測到苦痛本身,而觀自己之痛苦多是出於人生的閱歷。

由此說來,觀他人之痛苦要有很強的洞察力,需要看到生活之慾與痛苦之間的關聯,然後才能求絕其生活之慾而得解脫之道。對於觀他人之痛苦,藝術審美未嘗不是一種絕佳的手段。通過對藝術品的欣賞,人能夠超然於生活之慾外,進行純粹認識,特別在產生壯美感的時候,這種認識更為深化。

但通常指解脫,更多的還是覺自己之痛苦。佛家講只有到大千世界中去體驗一番,才能領悟到世界的虛渺幻化,從中參悟出真正的大道。在生活中,自己的慾望因不能滿足而更加強烈,又因更加強烈而更加得不到滿足,如此循環往復而陷於絕望之境,最後因而領悟到人生痛苦的真相。

如果以生活為修煉之爐,而視痛苦為燒火的煤炭,解脫為鼎,則在生活的痛苦中亦不過是在修煉自己而已,這種求得的解脫的方式有超自然之傾向,屬於宗教之解脫;如果是因為疲倦於生活慾望的緣故才去求得解脫,那麼這種解脫有自然之傾向,屬於藝術。《紅樓夢》所強調的是後一種解脫。

人生的道理就在於它只是一個慾望,由慾望產生的罪過又由生活的痛苦來懲罰,自犯罪自加罰,自懺悔自解脫。《紅樓夢》的石頭入世,歷經一百二十回的生活痛苦再重歸山下,正是這一過程的寫照。故藝術的意義在於描寫人生痛苦和解脫之道,從而使我們這些凡夫得以通過欣賞藝術而暫時離開生活慾望的利害爭鬥,求得一時的平和,這是藝術的真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