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機制長期缺位

環境保護機制長期缺位

【材料】

自然環境是人類繁衍、生存的基礎;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是人類維護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付出了過大的資源環境代價。目前,我國每年能源消耗量佔全球19.5%,石油消費量一半多依靠進口,煤炭消費量相當於其他國家的總和,高能耗產生了僅佔世界8.6%的GDP,卻留下許多受汙染的城市、全世界1/3的垃圾和頻繁發生的環境事件。

【解析】

長期以來,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經濟快速發展起來,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地方、一些領域沒有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以無節制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導致能源資源、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

環境保護機制長期缺位,使得發展過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進而制約著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途。經濟社會永續發展需要自然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可持續支撐。這種狀況不改變,能源資源將難以支撐、生態環境將不堪重負,反過來必然對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影響,我國發展的空間和後勁將越來越小。只有將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確保未來的發展潛力不被剝奪,因此加強環境保護的行動實際上也是強化發展潛力的過程。

一、堅持創新發展,發展綠色經濟。特別是通過加大技術創新投入,突破技術難關,進一步壓縮綠色能源的生產成本,促進推廣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

二、推動產業政策精準化,矯正市場失靈。環境友好型技術推廣初期,由於成本高企而使相關企業不具備競爭優勢,產業政策可以瞄準應用新技術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稅收等政策優惠。

三、創新監管機制,解決激勵不相容問題。要加強環保執法力度,依法懲治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行為。繼續深入推進環保督察,適時開展巡查督察回頭看,嚴肅查處汙染破壞行為,嚴格追求相關行為人的主體責任,倒逼環保責任落實。

四、加強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充分利用現代媒體營造積極輿論氛圍,讓青山綠水贏得眷戀,讓美好生態環境贏得熱愛;普及環保知識,適時舉辦環保宣傳進企業、進社區、進校園活動;樹立環境保護先進典型,弘揚模範帶頭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