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寫給林彪的信爲何改題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背後故事

毛澤東寫給林彪的信為何改題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背後故事

很多人瞭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篇文章是從它的名字開始的,取自古文的“星火燎原”一詞,既具有文學色彩,又形象地表現出了中國革命的形勢。但是,大部分人不知道此文的原名並不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對於隱藏在這篇文章後面的故事也知之甚少。在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的《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中,這篇文章開頭的註釋中就明確寫道:“這是毛澤東給林彪的一封信,是為答覆林彪散發的一封對紅軍前途究竟應該如何估計的徵求意見的信。毛澤東在這封信中批評了當時林彪以及黨內一些同志對時局估量的一種悲觀思想。一九四八年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開刊行這封信時不要提他的姓名。毛澤東同意了這個意見。在收入本書第一版的時候,這封信改題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名批評林彪的地方作了刪改。”[《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7頁。]由此可見,此文原是毛澤東給林彪的一封回信,只不過後來為了顧及林彪的身份而略加修改並加上了這一題名。但是,林彪給毛澤東同志寫了一封什麼樣的信呢?為什麼會寫這樣一封信呢?毛澤東又是出於什麼目的給林彪回信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題名又是怎麼得來的呢?要了解這些,就必須回到當時的歷史境況中去。

革命悲觀情緒的蔓延與“井岡山的紅旗到底打得多久?”

1927年,是中國革命遭受重大挫折的一年,後孫中山時代的中國逐漸被蔣介石、汪精衛等反革命分子所掌握。剛剛建立不久的中國共產黨經驗不足,遠方的共產國際也不能充分了解中國的特殊狀況,在北伐戰爭取得重大勝利、中國大革命走向頂峰的時刻,形勢卻急轉直下: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國民黨左派及革命群眾,並且在南京另行成立“國民政府”,直接走向了革命的對立面;隨後,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地也相繼以“清黨”為名,大規模搜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單廣東一地被捕殺的就有兩千多人,其中包括蕭楚女、熊雄等著名共產黨員;奉系軍閥張作霖在北方也開始大肆捕殺共產黨員,李大釗在北京英勇就義;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分共會議”,繼蔣介石之後也走上了反革命的道路,第一次國共合作終於全面破裂,被幼稚的中國共產黨人寄予厚望的、持續了三年多的中國大革命也宣告失敗。

蔣介石和汪精衛叛變革命,國內政治局勢陡然逆轉,原先生氣蓬勃的中國南部陷入一片腥風血雨之中。年輕的中國共產黨遭受了自建立以來的第一個重大打擊。據中共六大所做的不完全統計,從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被殺害多達31萬餘人。陳延年、趙世炎、羅亦農、向警予等一批受群眾尊敬、能力突出的革命家都犧牲在敵人的屠刀下。共產黨被誣衊為非法組織,只能轉入秘密狀態,遭受嚴重破壞;許多不堅定分子紛紛脫黨,甚至領著敵人搜捕共產黨,曾經一起戰鬥過的兄弟為了保命而反目成仇;各地的工會和農民協會也被查封和解散;中共黨內思想陷入混亂,不知何去何從……

白色恐怖使整個中共黨內的革命悲觀主義情緒已經相當嚴重。八七會議後,黨內的錯誤方針和機會主義傾向有所緩解,南昌起義標誌著中國共產黨走上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道路,低潮中的共產黨人開始重新積聚革命的勇氣,但此後秋收起義、廣州起義、海陸豐起義一再受挫,黨內和紅軍內部始終籠罩著一種悲觀情緒。

此時的中國暗潮湧動,籠罩在一片血雨腥風之中,殘酷的形勢考驗著每一位革命者的意志,心力強者暗中積蓄著力量,而懦弱者卻被悲觀絕望所支配。此時的林彪還只有20歲出頭,是一個投身軍旅不久的學生,年輕氣盛;雖然接受了共產主義的教育,但沒有經歷殘酷的革命實踐,對革命的艱苦性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南昌起義後,林彪跟隨起義部隊南下,在撤退途中一方面要面對國民黨部隊的圍追堵截,另一方面還要忍受著飢餓和勞累的折磨。在行至江西至粵北、湘南一帶的時候,部隊有時候行軍幾天也找不到一個村莊,戰士們只能用樹葉墊在身子下面,大家穿著被汗水浸透的衣服,背靠背互相暖著身子睡上一夜;又恰好趕上南方的發病季節,部隊裡面拉痢疾、“打擺子”的傷病員一天天增多,許多人就這樣犧牲了;起義部隊過著流動的生活,連找一個地方停留幾天、休整一下的時間都沒有,導致大量減員……

在這種嚴峻的情況下,一些人忍受不下去了,就不告而別,當了逃兵。

10月下旬,起義軍餘部召開全體軍人大會。朱德宣佈這支部隊今後由他和陳毅領導,他大義凜然地說:“願意繼續革命的跟我走,不願再幹的可以回家,來去兩便,絕不勉強。”陳毅也誠摯地勸告大家:“南昌起義是失敗了,但南昌起義的失敗並不等於中國革命的失敗。我們大夥要經得起失敗局面的考驗。只有經過失敗考驗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我們就是要做失敗時的英雄。”

林彪1928年5月跟隨朱德上了井岡山後不久,眼見敵強我弱,前途渺茫,而且隨著井岡山斗爭環境的艱苦形勢越來越嚴重,他的悲觀情緒便又開始流露出來。與林彪同時戰鬥在井岡山的蕭克後來回憶:“在井岡山,林彪曾提出‘井岡山紅旗到底打得多久?’”[ 蕭克:《朱毛紅軍側記》,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頁。]他在紅二十八團黨委會上曾多次表露過這種想法。1929 年5 月18 日,紅四軍前委擴大會議在瑞金召開,討論時局和紅軍的行動計劃。林彪在會上發表了悲觀的言論,主張紅軍在粵贛邊界區域流動遊擊。作為一個高級指揮員,這種言行應該說影響是很惡劣的。林彪的發言受到毛澤東的批評。

毛澤東寫給林彪的信為何改題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背後故事


書名:《毛澤東著作背後的故事》

書號:978-7-5154-0773-9

出版時間:2018年8月

定價:128.00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