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壯族的「壯」是怎麼來的嗎?那可是和周總理有關哦

壯族是我國第一大少數民族,人數大約1700萬,主要分佈在廣西,雲南,貴州等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的主要分佈區。

壯族的三月三,劉三姐等民族特色文化為我們津津樂道,但你知道壯族的“壯”是怎麼來的嗎?壯族“壯”的來源,那可是周恩來總理的建議哦!

南方多丘陵山地,所謂“十里不同音”,可能相隔不遠,就有不同的方言,因為語言發音不同,古籍著者漢譯文字不同,在壯族還沒有統一族稱前,壯族有“布僮”、“布士”“儂人”、“濮土”等多達二十餘種族稱。

你知道壯族的“壯”是怎麼來的嗎?那可是和周總理有關哦

“飛怒,盡誅親隨兵,責其副將王某擒再興以贖罪,會張憲與撞軍統制王經皆至,再興屢戰,又殺飛之弟翻”《續資治通鑑》,這段記載說的是宋高宗紹興二年,岳飛率領軍隊到廣西賀州與楊再軍交戰,這是 “壯族”史籍最早記載,“撞”被後世民俗學家解釋為撞人的自稱,在古代,“撞人”被視為粵之頑民,性喜攻擊撞突,有撞軍作戰英勇的意思。“撞人” 在宋代,並未形成特指壯族,“撞人”僅指朝廷調用的廣西的士兵。

你知道壯族的“壯”是怎麼來的嗎?那可是和周總理有關哦

“撞”演變為“獞”

元代,“撞人”逐漸被明確指定為族名,“桂林之所統……而其俗之難制,則故有。若所謂曰生猺,曰撞人,曰款人之目,皆強礦之標也”《廣西都元帥章公平猺記》,這裡的“撞人”不是宋代僅指士兵,而是“壯族”所有人。

到了明代,“壯族”原型“撞人”的“撞”字,除了少數典籍仍然記載,“撞”漸變成“獞”字,而且往往與“瑤”字並用為“瑤獞”。“廣西惟桂林與平樂、潯州、梧州未設土官,而無地無瑤獞”。

“獞”我們知道,字義是一種哺乳動物,一種狗的意思,這是對我國少數民族壯族的侮辱性蔑稱,那時候北方政權統治階級,多少有點看不起西南邊陲地區的人們。

你知道壯族的“壯”是怎麼來的嗎?那可是和周總理有關哦

壯族“壯”的來源

新中國成立之後,貫徹民族團結與平等政策,1951年5月16日,國務院頒發《關於處理帶有歧視或侮辱少數民族性質的稱謂、地名、碑碣、匾額的指示》,正式改“獞”為“僮”,並對之前“布僮”、“布士”“儂人”、“濮土”等族稱,統一稱為“僮人”。

1965年10月12日,周總理建議把“僮”改為“壯”,既避免“僮”與“童”同音,“壯”又有健壯、強壯等意,從此“壯族”便一直使用。

這就是壯族“壯”的來源,對了,壯族每年農曆三月三是公眾假期,公眾假期,公眾假期……視情況放假(據說假期還不少),不說了,小編要去廣西工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