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采」快來看!這是新生兒「守護天使」的故事!

「风采」快来看!这是新生儿“守护天使”的故事!

湖北有這樣一群新生兒的“守護天使”,平日裡,他們是溫箱旁的“守護者”,精心救治、徹夜護理;一旦新生命發出求救信號,他們立即化身“轉運先鋒”;為讓更多患兒得到救治,他們還扛起“播種醫生”的重責,在基層培養新生兒骨幹,推進分級診療,他們就是武漢兒童醫院新生兒內科“守護新生兒”轉運團隊。兩年來,這個團隊成功轉運近400名危重新生兒,重燃“生命火苗”。

“轉運先鋒”

練就一套套絕活

一名在廣水市當地醫院出生的小寶寶,出生時重度窒息、羊水汙染,在當地醫院搶救了3個小時,呼吸狀況依然不好。當地醫院只得向武漢兒童醫院求救。接到轉運申請後,轉運團隊骨幹、武漢兒童醫院新生兒內科主任醫師曾凌空,立刻帶著護士趕到當地。曾凌空初步診斷孩子患新生兒持續肺動脈高壓、呼吸衰竭、先天性心臟病等10種疾病,在顛簸的轉運途中,兇險可想而知。

轉運路上,醫生的視線一刻未離開寶寶,呼吸機一度用到了極致,孩子依然有些煩躁,全身青紫狀態無法改善。情急之下,有近10年工作經驗的新生兒科護士劉源霖把手伸進溫箱,雙手輕捧著寶寶的身體,讓寶寶和在媽媽子宮裡的體位一致,保持蜷縮狀態。寶寶漸漸平靜下來,終於沉沉地睡去。兩個多小時的路程,劉源霖一直保持這個姿勢,把寶寶“捧”回了武漢。

「风采」快来看!这是新生儿“守护天使”的故事!

生命召喚,轉運團隊深夜出發。

一場場驚心動魄的生命接力,只是武漢兒童醫院新生兒轉運團隊的日常。武漢兒童醫院新生兒轉運救援電話24小時暢通,工作人員能在1個小時內迅速集結出發。

新生兒轉運是風險最高的環節,車裡空間狹小,能攜帶的設備十分有限,顛簸途中,隨時可能發生意外。目前,武漢兒童醫院新生兒轉運團隊有42名護士和8名醫生,護士要求從業5年以上,醫生必須是高年資的,轉運前還要進行各種應急培訓,應對突發情況。醫生們千錘百煉,練就了一套套救命絕活。

在不停晃動的車廂內,醫護人員常常需要一邊監測患兒生命體徵,一邊安撫患兒,幾乎一半的醫護人員都暈車吐過。為減少暈車幾率,他們出車前不敢吃東西,不少人一天下來僅吃過早餐,第二頓要等到夜裡;連續嘔吐讓他們冷汗直流,但為了孩子,他們一路都會保持操作或撫慰的姿勢。

作為湖北省兒科醫療聯盟牽頭單位,武漢兒童醫院從2016年起啟動危重新生兒轉運,影響力已輻射至河南、湖南、江西等周邊省份。截至6月,該團隊已成功轉運救治近400名外地危重患兒。

“臨時爸媽”

24小時守護

轉運團隊接回來的新生兒,都是帶著幾種甚至10多種疾病的危重患兒。在絕大多數時間裡,照顧陪伴這些新生寶寶的,都是作為“臨時爸爸媽媽”的醫生護士。

「风采」快来看!这是新生儿“守护天使”的故事!

寶寶一個微弱的氣息變化,一組異常的手腳動作,他們都能迅速讀懂;寶寶的哭聲彷彿在“說”餓了、痛了,或是感覺孤獨了,他們瞭然於心。重症新生兒容易發生呼吸困難、肺部感染等嚴重併發症,“臨時爸媽”時刻要保持精神高度集中。

曾有一名胎齡僅32周、體重1800克的寶寶,不僅有早產兒呼吸問題,還有複雜先天性心臟病,需儘快手術。但孩子早產,肺功能不成熟,再三權衡,新生兒內科主任劉漢楚決定先保守治療。

一天晚上,寶寶溫箱旁的機器突然報警,劉漢楚一看血氧飽和度降到50(正常應在90以上),孩子小臉烏紫,聽診器發現肺部有溼囉音。他判斷出是肺出血,立即組織搶救。4小時後,寶寶生命體徵漸漸穩定。因擔心孩子再有突發情況,劉漢楚每晚守在監護室,陪著寶寶一天天闖關。

如今,監護室有60多名高危寶寶,護士分3班,24小時守在溫箱旁。晚上是寶寶高危情況多發時段,護士們每個溫箱前輪流轉,每天巡迴步數平均都在1萬步以上。

每年6000名新生兒經過團隊精心呵護後出院,劉漢楚帶領團隊在科內做了一面“愛心牆”,收集展示孩子最初來院和康復出院的對比照片。

護士長王巧玲還帶領護士們一起開展“早產兒回家”活動,定期邀請康復出院的寶寶家庭回醫院,進行寶寶健康評估、養育交流、治療心得分享,活動常常把家長們暖哭。

“火種醫生”

不忘初心

劉漢楚在新生兒科工作近40年,曾凌空從醫26年,王巧玲一干就是30多年,他們伴著一批又一批小患者康復出院。“每一位前輩、每一個老師都是打心眼裡愛孩子,尊重每一個小生命,他們的情懷一直激勵著我。”80後轉運隊員王石醫生說。

「风采」快来看!这是新生儿“守护天使”的故事!

“臨時爸媽”照顧康復即將出院的寶寶。

在武漢兒童醫院新生兒內科,老一輩的主任、教授就是這麼言傳身教的。劉漢楚說,70多歲的蔡寶珍主任每週堅持門診給孩子看病;70多歲的吳春英主任,如今還在門診、病房兩邊跑,當工作量猛增二線醫生告急時,她總是主動重回病房擔起二線醫生責任。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作為湖北省兒科醫療聯盟牽頭單位,武漢兒童醫院積極推進分級診療,一方面幫助建設基層新生兒內科、培訓基層新生兒內科醫生;一方面推進雙向轉診,實現醫療資源的最優共享。

武漢兒童醫院自2009年起,派出12批共計50多位醫護專家常駐通城縣人民醫院,助力當地兒科建設。如今,通城縣人民醫院承擔起了全縣及周邊縣市新生兒的急救工作,年救治新生兒1100名,通城全縣新生兒死亡率由2008年9.2‰下降至2017年的2.5‰。

該院還啟動“星火燎原計劃”,為基層新生兒內科“造血”,提供免費學習機會。百名高級醫師培訓班定向培養基層骨幹,對他們進行理論培訓和臨床實踐指導。如今已經完成三批基層醫生的培訓。

武漢兒童醫院還聯合湖北省紅十字基金會設立“愛佑基金”和“陽光新生基金”,給予貧困家庭新生兒資金支持。項目啟動以來,共救助新生兒32名,救助金額近50萬元。醫院還啟動了湖北兒科聯盟陽光寶寶救助基金,去年救助貧困患兒600餘名。

「风采」快来看!这是新生儿“守护天使”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