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贛州寧都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

寧都民間傳說故事

一、翠微諸峰的傳說

翠微峰的傳說,大多與張麗英有關。張是漢初樵夫之女,住石鼓峰下。一日偶于山中摘桃兩顆,以一奉母,母棄桃於地;自食其一,核棄於地,桃與核並化為石,即今仙桃峰。張自此頓忘飢渴,面發奇光,體態飄然出塵,駐金精洞修煉。長沙王吳芮徵閩過寧都,聞張仙姿,遂入山求聘。張說,這翠微峰巖石中能通神仙洞天,你能鑿開一條路,我就聽你的。於是長沙王發兵鑿山,洞穿如甕,果然見張披髮仰臥洞天石鼓峰下,眾人以為她已死,不料紫雲湧起,張白日飛昇,於空中對長沙王說:“我是天上金星的化身,下凡管理翠微群山,凡夫俗子怎麼能痴心妄想呢?”據志書載張麗英時年十五歲。到宋代,徽宗詔封為“靈泉普應真人”。張有《石鼓歌十八章》,今傳五章,其一日:“石鼓石鼓,悲哉下土,自我來觀,生民實苦。” 翠微十二峰,古來為道家修身之地,其金精洞,被列為天下七十二福地之三十五福地。自古流傳有許多故事。

金精洞內的望仙峰,又稱虎化石,傳說是漢代仙女張麗英外出的坐騎。行則為腳力,歸則為洞府守衛。張昇天後,虎化為石。

金精洞天井口上左右兩峰,形似手掌,有人名之合掌峰。掌似合未合,像是正要“合十”的姿態。傳說當年張麗英在洞內修煉時,如果祥雲靄靄諸仙晉謁時,則兩掌大開迎入洞室。若是烏雲壓頂妖魔來擾,則兩掌緊閉拒之洞外。

金精洞天井口上頂端,有許多水流的痕跡,象綹綹青絲,故名披髮峰。傳說張麗英避長沙王吳芮時,她從山頂躍人洞內,身軀懸空,散發披於此處。當吳芮追來,她即飛至蓮花山頂——白茅峰,在浴仙湖昇天。披髮峰即她留下的發痕。

翠微十二峰最高的是凌霄峰,像一匹駿馬奔騰,俗稱馬腦寨。峰北段古時多竹,稱黃竹峰。又因形狀像石鼓,亦名石鼓峰。相傳張麗英下治此山之前,這是一匹兇惡的山馬,乃眾生的天敵。張首先煉石為樁,繫住了這條惡獸,並施法術降服了它。馬腦寨前有一筆直的石峰,即名系馬樁,俗稱“吊馬石”。

翠微峰是十二峰的主峰,立於金精洞東面,像一道天然屏障。峰東南面色如丹霞,俗稱赤面寨。傳說,翠微峰是一艘仙人的船,船尾的桅杆石還直立在那裡。並說諸仙相邀張麗英赴蟠桃盛會,就是同乘這條船去的。像船的說法,有它一定的依據。若在雲霧瀰漫的時候,站在太陽山頂遠眺,確會感到翠微峰像一艘在雲海中疾駛的航船。

翠微峰南麓,有兩顆並立的橢圓形的沉巖落石,傳說是張麗英吃的仙桃核,丟在此處,驀地而起成峰。故稱雙桃峰,又稱仙樅峰。八仙洞,在翠微峰與王竹峰之間山谷中的中段,一堆亂石,中有一洞,傳說是上八洞神仙曾到此品茗下棋。

翠微峰北端山腰,有幾塊石頭,像是臼米的碓架,碓杆豎起,形象儼然。相傳斗轉星移之時,行人過此,忽聞踏米聲響,又見金光閃爍,行人大聲呼喊,霎時光息聲止,即現此形,於是稱它為仙人踏米。

翠微峰與王竹峰之間的北邊山谷口有兩座山,較高大的叫雄獅峰,俗稱獅形。雄獅峰對面一座矮的山,今稱母獅峰,俗稱“狒子石”。傳說古時兩獅正在歡歌樂舞之際,忽然有一惡獸直衝過來。母獅望而生畏,低首俯伏,而雄獅則施展雄威,將惡獸吞噬,誰知惡獸體大骨硬,塞住了咽喉,從此雄獅便張口怒目,巍然屹立守護在母獅身邊。

雄獅峰的西邊是三讞峰,俗稱三端寨。故址山門,依然在目。石蹬如一串魚鱗高懸。峰的下端,有許多洞窟,井然有序,形似中藥鋪裡的藥箱,因名仙人賣藥。

雄獅峰東邊的桃尾坑,俗稱貓尾坑,坑口·石,名叫板蓋(棺蓋)石。相傳此石常在深夜嚇唬人,每當單人行過,它突然滑下,攔住去路。有一次碰上一位木匠,用五尺(舊時木匠用的量尺,長五尺)一量,說是長了五寸,用鋸裁去一截,從此再不惡作劇了。

太陽山東邊山谷有一堆雜亂無章的花崗岩石塊,奇形怪狀,宛如斧劈刀削,這就是傳說的仙人試劍石。以狀付名,有的叫仙人下棋的棋盤石,有的叫仙人品茗的八仙桌。有的像鞋印,名為仙人踏雪。

距試劍石不遠有一石峰,高約三百米,從頂端到地面,有一裂痕。傳說石巖下曾住有妖和尚,作惡多端,遭雷擊斃,石峰被雷劈裂,故稱之為“雷打石”。從雷打石往北走,一路上會探出許多比金精洞更加壯觀的洞天世界。先到集賢巖,俗稱石泉巖,亦名滴泉巖,是因山泉從洞頂飛濺而下得名。傳說古時此處常有神仙聚居,故曾名集仙岩。後改名“集賢巖”。此巖洞比金精大,視野比金精廣。雖是幽靜處,卻能遠瞰大千世界。

二、水口塔的傳說

水口塔,又名鎮妖塔,坐落在寧都縣城南郊梅江河畔山包上。這座寶塔是寧都客家人的風水塔。

明朝萬曆年間,農夫葉伯,在梅江河裡洗鋤頭,上游漂來一隻爛木盆,他拾起帶回家當雞食盆用。每天晚上倒在盆子裡的剩飯殘粥,第二天卻是滿盆。葉伯奇怪,又試著放了一勺食鹽,隔了一夜,又是一盆鹽,再放上一枚銅錢,第二天也是一盆滿滿。原來是隻“聚寶盆”。從此,葉伯生活越來越豐盈。

一年初夏,梅江河水暴漲,這時有一白髮高髻道人路過此地,指點葉伯道:“此洪水乃梅江孽龍所興,寧都城南郊梅江灣裡有個深潭,即是孽龍巢穴,若能在潭上建一座寶塔,便能鎮妖除患。”

葉伯得了指點,立即籌資備料建塔。可是,一船船大石倒入深潭,即無影無蹤。怎麼辦呢?葉伯想起了家中那隻“聚寶盆”,於是帶著盆子來到工地,往盆裡放了些泥土石塊,猛地往深潭一擲,只聽得一聲巨響,一道金光耀目,霎時,深潭填滿了,一座小山拔地而起,葉伯就在小山上建塔。

又有人傳說,葉伯失去了聚寶盆,耗盡了全部資財,才興建了塔的底下三層,上面六層是由曾、彭兩姓捐資建成的,至今仍流傳著“曾彭壓葉”一說。

三、美人獻花的傳說

在城西蔚村背嶺,曾建有狀元獬祖輩的冢墳,地肖美人獻花形。

相傳某富戶請一地理先生擇墳地,連續三年,均未選中。這天,穩先生在河東嶺腦上持羅盤遙測,發現城西蔚背嶺有塊美女形風水寶地,蘊蓄大貴之兆。富戶聞言甚喜,欲即刻點龍破土定穴。誰知遠眺形若真,走近虛無跡。任憑先生施展技法,經半載,仍徙勞。晚上,先生宿山上,夢見一如花似玉女子,執扇詠歌而行:“他家福祿已全無,苦苦何須逼嫁奴。直待三年五載後,妾身情願嫁樵夫。”次日先生為富戶另擇墳地。數年後,椎夫鄭十四郎,斫柴歇肩蔚背嶺,伏身飲泉解渴,忽然土崩塌被壓身亡。時家貧子弱,無能入殮,遂葬於此。地理先生得知,將夜之情披露,斷言:鄭姓後裔必出能人。數十年後果然應驗。十四郎曾孫鄭獬於北宋皇祜五年,高中狀元。

四、冠石的傳說

冠石,在寧都縣城正西面八華里,狀如皇冠,故名。俗稱“沙帽石”。

相傳王莽篡位,劉秀落難。王莽在中原把劉秀追趕得團團轉,追到這裡時,劉秀回頭一看,只見王莽的人馬已尾追在後,不禁大驚失色,於是將皇冠摘下,放在石頭上,披頭散髮,另尋小路折回中原去了。王莽看到皇冠,急欲戴在頭上。可是,使盡了平生氣力,也拿不起來,原來皇冠見石生根,竟變成了一塊岩石。王莽無奈,只得走了。這塊岩石後來逐漸變大為現在的冠石。

五、七把調羹的傳說

翠微峰西北面的石壁上,嵌著七把三米長、一米寬的調羹,其中六把至今仍是黃金色,另一把僅剩大致輪廓。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翠微峰下住著母子倆,母親年老、多病、眼瞎,全靠兒子硬牯打柴度日。一天,母親想喝肉湯,硬牯上山挖了個陷阱,第二天,捕獲了一隻小山羊。小山羊見到硬牯,忽然開口說話:“我媽媽有病,要我給她採點青草吃,結果被你捉住。你殺了我以後,求你每天割一把青草放在那岩石旁,給我媽媽吃。”硬牯一聽,不覺淚流滿面,他割了一捆青草放在路口,又輕輕地把小羊抱起來放了。第二天,小山羊忽然出現了,對硬牯說:‘‘這石巖肚子裡有七把金調羹,分別有七種作用,只要在缽子裡舀一下,就會來米、面、油、鹽、菜、肉、藥湯。”說完,硬牯手中就有了七把金調羹。從此,不但硬牯母子倆有吃有喝,就是鄉親鄉鄰缺吃少喝,缺衣少藥,也都靠硬牯接濟。

寧都縣城住著一個姓刁的惡霸地主,聽到傳說,就帶著十幾個狗腿子,來到硬牯家裡,擺出七塊金子來換金調羹。硬牯死活不肯,狗腿子們一擁而上,把硬牯抓了起來。硬牯拼命掙脫身子,跑呀,跑呀,石巖擋住了去路。眼看狗腿子們追近了,硬牯一咬牙,把金調羹往石壁上一丟,“轟——”的一聲,七把金調羹嵌在石壁上了。

刁惡霸還不死心,搬來雲梯,爬上石壁掰調羹。他爬呀爬,爬到梯子頂端,終於掰到一把金調羹。

刁惡霸大笑起來,這時,金調羹突然變成一隻癩蛤蟆,刁惡霸驚得一腳踏空,倒栽下來。 從此,翠微峰的石壁上就嵌著這些金調羹,第七把只留下一個模糊的印子了。

六、雙魚馱洲的傳說

水口塔下的梅江河中,有一小洲,無論河水怎麼漲都不會淹沒,因為它會隨水浮起。

傳說以前,有對年輕夫妻在小洲上安家。一天,有一夥蜜蜂飛進他們家,丈夫小心翼翼地收進蜂箱,放在窗臺上。此後,蜜蜂辛勤採花,源源不斷釀出蜜糖。他把蜜糖拿到城裡賣,換回油鹽、布匹,生活日益富裕起來。

一日,青年從城裡回家,竹筏撐到江心,只見一隻鷺鷥嘴裡銜著一條綠鯉魚,腳爪上還夾著一條紅鯉魚,那兩條鯉魚掙扎嘶叫。他忙舉起竹篙就打,鷺鷥騰空飛去。青年划著竹筏緊緊追趕。正在這時,成千上萬的蜜蜂把鷺鷥團圓圍住,鷺鷥被刺,“卜啦”一聲,掉人江中,兩條鯉魚得救了。

幾年後,這群蜜蜂分成了幾十窩,小倆口的日子越過越好。誰料,這年梅江河水上漲,洪水競漫過小洲,莊稼被淹,良田沖毀。眼看一窩窩蜜蜂危在旦夕,小倆口爬在竹樓上哭了起來。在這危急之際,江面上游來了兩條鯉魚,身子一搖,忽然變成小山般大小,擺動魚鰭,慢慢沉入江中。一會兒,小洲浮了起來。原來,是那兩條被救的鯉魚鑽到洲底,用它們的背脊馱起了小洲。

從此,兩條鯉魚化成兩塊能沉浮的巨石,附嵌於小洲兩頭。人們便稱之為雙魚馱洲。現在看去,兩頭仍象魚形。

七、獅子巖的傳說

獅子巖位於賴村鄉石碣村。高約30米,寬3米半,長10米,鑿石級通巖洞,洞內有真君觀。

傳說很久以前,此地遭受水災,已成一片汪洋。許真君遊海抵此,息巖頂,忽聞獅吼震耳,問同遊諸仙,諸仙回答:“此處原是陸地,只緣惡獅堵住了西流水口,故日漲三尺,夜滿一丈,地成海域,萬物遭難。'’許真君一聽大怒,口唸退水咒,揮動雲帚捉惡獅,眼看海水退去,惡獅張開血盆大口,妄圖吞食諸仙。許真君將一金彈對準獅口擲去,獅中彈殞命,張口未合,便成了今之獅子巖。人們為了紀念許真君,便從峭壁上開鑿一條長40米、寬l米的石級至巖洞,並在洞內塑像立廟。

八、龍變溪的傳說

寧都城西有一條清澈的小溪,名叫龍變溪。

傳說早年間,有個胡財主,此人貪財如命,倚仗叔父是縣太爺,橫行霸道,胡作非為,欺壓百姓。所以人稱“餓虎”。

城西一座山腳下,有個茅棚,住著母子倆,後生姓鄒,名龍。其父原在“餓虎”家做長工,活活給累死了。鄒母傷心過度,把眼睛哭瞎了。母子相依為命,靠鄒龍砍柴為生。

這一年,寧都遇上了百年未遇的大旱,在鄒龍屋後僅有的一股泉水也被胡財主霸佔了。鄒龍忍著飢渴上山採野菜,爬到半出腰,聽到泉水響,他循水聲找到了泉水,狂喜地喝了個夠。忽籤見泉水中有一顆閃閃發光的圓珠,拾起一看,在陽光照映下,更是銀光閃射。高興得飛跑回家。他把剛才的事向母親說了一遍,隨即掏出那顆圓珠。珠子放射出兩道紅光,直射母親的雙眼。頃刻間,老人的雙眼竟然復明了。鄒母驚喜地說:“這是顆龍珠呀!快,放進缸裡去。”寶珠放進水缸後,很快就水滿缸。母子倆讓鄉鄰都來挑水。任憑再多人挑,水缸也不會幹。

鄒龍得寶珠的消息傳到胡財主耳裡,胡財主又稟報縣太爺,倆人帶著衙差來到鄒龍家,軟硬兼施,想奪走寶珠。鄒龍為了保護龍珠,與衙差拼鬥起來。為了不讓寶珠落入貪官之手,將寶珠含進嘴裡,頓然覺得兩臂力大無窮,他揮舞起柴刀,十幾個衙差無法靠近。胡財主乘機揪住鄒龍母親,逼她勸兒子交出寶珠。鄒母不但不依,反而又咬又抓,競被財主一腳踢中心窩,當場口吐鮮血身亡。鄒龍一聲喊叫,卻把寶珠吞進肚裡去了。剎那間,身軀突然變成龍尾左右橫掃,不一會,就把衙差掃得血肉橫飛,縣太爺和胡財主被龍尾掃去了腦殼。

轉眼問,鄒龍變成了一條金龍,貼地向西爬行,所經之處形成一道彎彎曲曲的深溝,連接蓮花山的清泉,變成了一條長流不斷的溪河。金龍騰空消失於雲中。

後來人們就把這條小溪叫龍變溪。

九、構詩巷的傳說

沿著縣城中山街,一直往南走,在熱鬧喧囂的菜市場對面,你能看到一條深邃而僻靜的小巷,這就是有名的“構詩巷”。

南宋時期,就在這條默默無聞,當時連個正式名稱也沒有的偏僻小巷裡,誕生了二個名聞海內的詩人,一個叫曾興宗,字光祖,從小“純茂篤實”、“善吟誦,有學則”,十來歲就外出求學,拜朱熹為師。多次受到朱熹的稱讚。乾道七年舉解試,特奏名授廣東肇慶推官。後因統治階級內部發生爭奪權利的鬥爭,宋寧宗下旨,降朱熹兩級官,並把朱學稱為“偽學”,曾興宗因而受到牽連,被罷了官。不久,便回到寧都,一心從事詩文寫作。其詩文“溫厚典則”,“四方從學者至眾”。另一個叫曾原一,字子實。他是曾興宗的孫子,自幼性資穎異,紹定四年領鄉薦,與從弟曾原一起,拜廬陵楊伯子為師。他一生博學多才,尤其是詩歌寫得相當好,就連全國飽享盛譽的大詩人戴石屏也慕名前來相會,與之結成“江湖吟社”。後來,因戰亂,“吟社”解散,曾原一回到寧都隱居,埋頭著書立說。其著作有《蒼山詩集》、《選詩衍義》。

由於“二曾”的影響,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構詩巷”裡吟詩誦文的風氣非常濃厚,日日歌聲洋溢。甚至連外地一些騷人墨客,到了寧都,也總要先來拜謁“二曾”,並以能在巷中吟上幾句詩文為榮。正因為這個原因,人們才把這條小巷譽名為“構詩巷”,又稱“鬥詩巷”、“構思巷”。

十、漢高帝祖墳的傳說

歷代民間傳說,凌雲山上有漢高帝祖墳。相傳,漢高帝劉邦的祖父豐公仁浩,因經商虧欠其巨,為躲債四處逃避,幾經輾轉逃到了凌雲山區,並壽終於山中,葬凌雲山主峰四側。山脊如巨大的墓背,前端石壁狀似墓面。因為此地終年風景秀麗,紫氣縈繞,集山川靈氣、風水精華孕育了劉邦這樣一代帝王天子,故墳墓所在地叫“天子地”。

以天子地為中心,出現了一系列與漢室王朝有關的山川地名:發源於天子地峽谷流經辛野、琳池的河流叫“漢水”,溪水出於凌雲山口的地方叫“漢口”(即今漢口村);天子地前方兩座聳立如柱的山峰,一左一右,恰似守陵的將軍,故名“將軍柱”。東邊的峰柱土層較厚,叫“泥將軍”(指文丞相);西邊的峰柱石崖裸露,叫“石將軍”(指武將軍)。它們遙相對立,肅穆莊嚴。天子地以東稍遠處平列12座山峰,名“東十二太保”;西邊也有12座山峰相連,曰“西十二太保”,呈現群臣、眾將護衛著天子的陣容態勢。在天子地的西南方,橫插一座大山,曰“王莽”,就是它“王莽篡漢”,造成漢王朝中斷近二十年。

寧都城鄉舊建有漢帝廟十幾所,皆因相傳凌雲山巔曾有漢高帝祖墳而建廟祀奉。此廟在其他縣邑極少見。另外,安鄉馬跡村有座“鐵墓”,系寧都劉氏唐代始祖劉宗巨的塋墓。據《劉氏族譜》記載,劉宗臣在朝廷為官,後解組遊金精勝地,復往凌雲山朝謁漢高帝祖墳,旋定居馬跡村。

這些傳說,幾乎與漢室王朝的歷史有些吻合,在天順《大明一統志》、乾隆《寧都縣誌》、道光《寧都直隸州志》等均有記載,但查無實據,僅屬傳說而已。不過它給凌雲山自然保護區增添了一層文化底蘊。

十一、楊救貧的傳說

楊益,字筠松,唐時任金紫光祿大夫,掌靈臺地理事。黃巢破京城,楊取秘書中禁術之籍,自長安奔虔化(即今寧都),愛其山水,遂定居收徙傳術,又廣為貧民辦事,所以稱為救貧仙師。楊卒葬于都,今其地名楊公壩。而楊活動在寧都最多,他的幾個衣缽傳人都是寧都人。

[雷打惡和尚]

在翠微峰東北面,有座獨立石山,倚崖建有古寺,寺內原有僧侶十來個。後來庵中收留了一名黑麵和尚,這和尚壞事做盡,敗壞了寺廟名聲,香火日益稀少。寺主被黑麵毒死,其他和尚逃奔四方。寺內只留下黑麵與一名做飯老和尚。那黑麵見燒香的人日益稀少,就下山以“化緣”為名,騙取銀錢,嫖賭逍遙。老和尚多次規勸,反遭毒打。

楊救貧察訪到惡和尚所作所為,就扮作斫柴老漢,來到寺內,求他施一碗粥充飢。惡和尚眼睛一瞪,從門口操起門槓要打,楊救貧走出寺門,被老和尚招呼到伙房,悄悄地盛了一碗飯菜給他。不料被惡和尚發現,又操起門槓追打過來,並呼黃狗咬楊救貧。楊救貧施法,著黃狗咬了一把飯杓,從後門竄上山去,老和尚尾追而去。霎時間,天昏地暗,霹靂一聲響雷,寺廟打得粉碎,老和尚從山上跑回來看,只見石峰被雷劈開裂縫,惡和尚倒在瓦礫之中,一命嗚呼。

[在李村治疥瘡]

湛田鄉有個李村,有三泓清澈透明的溫泉湖。一年四季,泉流不斷,熱氣騰騰。

相傳,村裡住著一戶曾姓,夫婦倆勤儉持家,家境倒也不錯。有一年,丈夫得了一場大病後,又生了一身疥瘡。城裡的郎中都看遍了,疥瘡仍不見好。一天,門口來了個老叟,自稱能醫治百病。丈夫把他請到家裡,老郎中給他按了脈,滿有把握地說:“此病包在老朽身上。”從此,老郎中每日採藥,總是早出晚歸,住在他們家。

曾某每日好茶好飯,殷勤相待。這樣過了三個月,其妻眼看丈夫一身還是奇癢難受,漸感厭煩。為了丈夫的病,她還是耐著性子招待郎中。

一天,老郎中對丈夫說:“你要找到百種不同的野草來。”丈夫二話沒說,三個月後終於找齊了。老郎中又對丈夫說:“你要再找到百種不同的石子來。”丈夫沒有遲疑,踏遍了山山水水,還是找齊了。

老郎中在他們家住了整整九個月,妻子見丈夫的疥瘡仍沒有治好,甚不耐煩。一天晚上,趁隔壁房間的老郎中還沒睡著時,故意放聲對丈夫說:“嗯!白白養了他九個月,不要說酒菜茶飯,就連洗臉水、洗腳水、洗澡水也難服侍喲。”丈夫卻勸阻她不要藐視人家。

翌晨,曾某發現老郎中不見,他心裡倒明白了幾分道理,就徑直朝大路追趕,當日落西時,才趕上老郎中。他正欲開口,老郎中微笑著對他說:“你從百種草中揀出一株鏡子草栽在門前,從百種石子裡選出塊硫磺石埋在屋後;再把三根龍王竹插在路邊。三天過後,你把竹子拔起來。第二根竹子流出來的水是還你家的洗臉水;第二根竹子流出來的是還你家的洗腳水;第三根竹子流出來的是還你家的洗澡水。”說完,一陣風似的走了。

回到家,曾某照老郎中的話去做。當拔起三根龍王竹,剎時間,插竹的小洞變成了三個泉凼,泉水嘩嘩直流。不多久,門前窪處就匯成小湖,水清如鏡,微風一吹,波光粼粼。他驚呆了,一不小心,掉進湖裡,剛好齊肚皮。奇怪的是,湖水竟然是熱的,熱氣中還帶有濃濃的硫磺味,舒服極了。身上不但不癢了,滿身疥瘡疤也落得個一光二淨。

[龍口葬祖骨]

固村老街頭,琴江河裡有一牛腦石。傳說楊看中是生龍口,葬後能出帝王。楊本想為自家葬此福地,但要葬在牛嘴裡,嘴在深水中,難以實現。一日,見一姓朱的養鴨人善泅水,即與之商量,各將祖宗骸骨以葬。楊用青草裹骸骨,朱用棕葉裹骸骨。朱下水安葬時,楊囑朱將青草裹的放在嘴中,棕葉裹的掛角上。朱安葬時適得其反。楊即唸咒語喝道:“金牛得水呈吉祥,朱家天子楊家將,朱家天下十六代,楊家萬代扶朝綱。”以後歷史果然應驗。

十二、邱邦士的傳說

[做壽無需準備酒席]

邱邦士住在塘角底村,一個大晴天出門下鄉,卻帶著一雙釘鞋,一把雨傘。村裡的人遇見先生問:“這樣的好晴天,出門還用帶雨具嗎?’’先生笑著說:“未雨綢繆啊!”當天傍晚忽然滂沱大雨,先生撐著傘穿著釘鞋回家。有人問他為什麼預先知道會下雨?他說是早晨樹上的啄鴣鴣告訴他的。

先生生日,,頭一天許多親朋來送禮祝壽。因為家中生活拮据,酒席還未準備,他的夫人心裡非常著急,問先生怎樣準備明天的酒席接待客人?先生若無其事,回答夫人無須準備;請客人,他們也不會來的。次日一早,傾盆大雨自早到晚下個不停,溪河暴漲,道路淹沒,塘角村近河,行人斷絕。先生笑問夫人說:“你看如何?”

[三拒縣官於門外]

清康熙初縣官拜訪邦士先生,第一次是乘坐衙轎去的,第二次是騎馬去的,兩次都被謝絕不見。第三次步行而去,走到先生門1:3,跟班剛要敲門,縣官聽見樓上有人在敲木魚誦《太陽經》,就止住跟班不要再敲門,轉身回衙了。僚屬問故?縣官說:“邦士先生是前朝遺民,念念不忘故國,他怎麼會接見國朝官員呢!?’

原來《太陽經》是明朝遺老特為紀念明亡而編的,意在啟發後人,不忘前朝。《太陽經》的經文中有:“有人敬我太陽星,太陽三月十九生;無人敬我太陽星,眼前就是地獄門”之句。三月十九日正是一六四四年,李自成率領義軍攻人北京,明崇禎帝朱由檢自縊煤山殉國的忌日。

[巧問木匠師傅]

有一位木匠,手藝確實不錯,只是態度傲慢。一次在邦士先生家裡做工,先生有意試他一下,問道:“師傅,你檢查角尺的角是不是直角用什麼方法呢?”木匠答道:“這還不容易嗎,角尺直不直,三、四、五有則。”先生又問:“為什麼三、四、五有則呢?”木匠答道:“那是我師傅教的。”先生還問:“為什麼你師傅不教你四、五、六有則呢?”木匠不耐煩了,勉強答道:“那你要去問魯班仙人才知道。”

先生問:“三乘三是多少?”木匠答道:“九。”問:“四乘四是多少?”答:“十六。”問:“五乘五是多少?”答:“二十五。”問:“九加十六是多少?”答:“也是二十五。”這時木匠若有所悟地說:“這樣看來,非三、四、五,其它的數還不行呢?先生你。懂得這樣深,莫非是魯班仙人轉世啊!”

[懲治白道士]

邦士先生博學多才,除明晰易經外,兼通道術。曾應城西背村人士禮聘,教授大學生,開講古籍經典。寧都尊師重道,學生家中宴客,恭請老師坐首席是理所當然的事。背村原住有一個姓自的道士,也有法術,如抓起一把砂子撤入田中,立刻滿田蝗蟲。拔一根草剪成人形,對準女人~撕,使該女人立即衣破褲裂,當眾現醜。逢年過節,村民沒有送他豐盛的禮物,他把雙腳往灶門口一擱,家家戶戶的爐灶都生不起火來。在邱先生未來以前,村中人家宴客,都由白道士坐首席。邱先生入鄉問俗,早就知道了這些事情;準備找機會為地方除害,也為自己的安全提高警覺。

新春設筵,邦士先生和白道士誰坐首席呢?主人煞費苦心,入席時只說:“兩位請上坐。”先生只略事推讓,就登上首席坐定。白道士居次,覺得受辱,決定戲弄邦士。酒過三巡,菜上兩味,先生腳上的鞋子,突然脫離飛向廳外池塘的石階上,一翻一順的放著。自道士笑著說:“邱先生很久沒有過酒癮了吧?今天喝得起勁,把鞋子都蹬到塘缺裡去了。”先生不慌不忙,微笑著說:“不這樣怎麼能使大家開心呢?沒有關係,我帶有新鞋。”探手往肚兜內取出新鞋穿上。先生夾魚丸吃時,筷子突然斷了,先生嗤了一聲,從大襟內掛的筆袋中,取一雙筷子,繼續吃喝,好像沒有發生任何事情一樣。當白道士吃肉撮時,先生施法將一個滾燙的肉撮,卡在白道士的喉嚨裡,吞不下去也吐不出來,狼狽不堪地棄席而逃!回到家中,食了九龍下海的符水,好不容易才把肉撮吞下。

當晚先生回到家中,忽覺心神不寧,卜算得知白道士將於明晚,施“切瓜殺人大法”害他。他本來可以正統道術,施“回龍法”,使白道士用以切瓜的劍轉回去,但是先生心存仁慈,不忍心如此做。次日上午他照常往背村授課,下課時告訴學生下午自習。自己提前回家,經過城裡時,在街上買了頭號生鐵鍋七口,用高腳長凳兩條,並排放在大廳中央,把大鍋重疊地蓋在凳上,沐浴焚香,鑽入凳下頭頂對正鍋心坐著,點起蠟燭看書。時入三更,頭頂上的鍋發出受刀砍的聲音,接著一鍋破裂鏗鏘落地。大約每隔一盞茶的時間,破鍋一口,至七口鍋破裂完畢,先生始滿身汗溼的從凳下出來。收拾完畢,正欲休息,忽又心跳,再行易卜'算知白道士將施更惡毒的妖術害他。原來“切瓜術”是由施術者將生瓜子種入沙盆內,唸唸有詞,能立即萌芽、長藤、開花、結瓜。再持劍作法切瓜,可將鋒刃面向敵人將頭劈開。一刀不成,可以再切,若七刀都不靈驗,就黔驢技窮了。

第三天上午上完了課,邱先生要每一位學生,各送他食米一茶杯。他原有五十九個學生,再找鄰居五家,湊足了八八六十四家的米備用。把家中廳堂搬空,打掃得乾乾淨淨。在廳堂正中擺設小桌一張,竹椅一把,桌上放著桃木劍一把、易經一部、香爐一個、檀香一包和插有通宵蠟燭的燭臺兩個。依椅子中央為圓心,用米畫了一個八卦。晚飯過後,梳洗淨身,將長髮挽成道髻,身穿繡有八卦的道袍,閉目靜坐。將近三更,進入八卦陣內,點燃紅燭和檀香,使滿屋光明遍廳清香。原本萬里無雲大晴天,入夜後仍滿天繁星。頃刻間,烏雲滾滾,雷電交加,狂風大雨。閃電中自天井上方降下一獠牙露齒的妖怪,手執三葉叉欲刺。先生早已右手執桃木劍,左手起“五雷訣”,蓄勢以待。口中念著咒語,使八卦陣發出萬道金光,逼得妖怪在八卦外團團打轉,無法靠近先生。大約半個時辰,妖怪知難得逞,仍從天門逃去,瞬間雷停雨止,風息雲開,仍然是朗朗乾坤。約莫過了喝一杯茶的時光,突然又狂風大雨,飛砂走石。從天井處飄下一個用紙剪成的人型,先生唸咒作法,用火鉗將紙人夾住,就燭火焚燒,風砂又告停息。但不久再起,狀況同前。並且又飄一個紙人,先生再行唸咒作法,用手撲捉紙人,摺疊一腳,夾入易經內,畫符加封。收拾現場就寢。

白道士害邦士不成,兩個兒子卻昏迷不醒,只有求饒了。在長庚門外,兩人相遇。白道士見先生來,趕忙迎上去,雙膝跪下,叩頭撞地,痛哭流涕地說:“小道有眼無珠,不識活神仙,請發慈悲,放回兩個小畜生。”邦士先生說:“你鬥不過我,是邪不勝正。從現在起,你不能用邪術害人。我不忍心使你絕後,給你留了一個兒子,不過成了跛子,拿去吧!”接著從易經的書頁中取出紙人,交給白道士。道士回到家中,先推長子,已經是身冷肉硬,回天乏術。再推次子,哎喲一聲醒來,大叫左小腿痛。

原來白道士冒險用自己的兒子來害邦士。先遣長子魂魄附於紙人前去,久候未見歸來,再遣次子去協助長子。不料先生先發制人,在紙人未著地,就把他收拾了。白道士之妻,平日深惡丈夫所為,今天見親生兒子一死一殘,更是痛不欲生。白道士自此之後,決意悔改。

十三、鄒元標的傳說

相傳明朝萬曆年間,鄒元標任刑部侍郎時巡視寧都,聞蓮花山乃縣境名勝地,引起遊興,即騎驢去。上山時,驢不走,鞭亦不動。鄒下驢步行,復又步履維艱。去其靴,赤腳而行。到了山上,只見峰巒起伏,宛如蓮瓣環抱;松柏參天,恰似世外仙境。鐘鼓聲中,尋來了巍峨殿宇。他站在殿前悻悻言道:“神果有靈,責我騎驢穿靴,殊不知廟中堂鼓乃牛革所制。”話猶未落,鼓皮突爆。鄒覺奇,又說:“廢鼓何足論,佛之金身若無魚鰾牛膏,怎來這燦爛光華?”霎時,滿堂菩薩的朱漆描金全部脫落。鄒復說:“你我仙凡有別,各行其道。萬法歸宗,當為芸芸眾生。”自後,菩薩派王靈官暗隨鄒,欲觀其行,尋釁報復。歷時三年,鄒洞察民情,執法嚴明。王靈官無隙可乘,返廟覆命,已無席位,只好站於迴廊一角。

十四、曾橋良捐資辦學

前清年間,清泰鄉南團裡有個糧戶叫曾橋良。曾橋良家裡很有錢:良田幾百擔;谷滿倉,油滿缸。可是,他平日生活十分節儉,身上的一件棉襖,穿了幾十年,補了又補,幾乎補得看不到原來的布肉;一個鹽蛋,要伴上三餐飯。人們給他取了一個既不雅也不俗的綽號:“鐵鶴公”(鐵公雞)。這位鐵鴿公,是靠勤儉起家的。他從小沒讀過書, “大字寫來墨墨黑,細字寫來不認識”,雖是有錢,不愁吃不愁穿,但總覺得是人生的一大憾事。只是靠自學認了一點字,所以對後代要讀書,讀好書,可說是有深刻的切身體會,每逢到鄉里、村裡辦學,他總是帶頭支持,或捐錢,或獻料。

有一年,縣裡修儒學,州城四門都張貼了募捐的告示。這一天,拱辰門口來了一個身穿大巴衫,肩上扛著一根禾竿,活像一個上街賣柴的樵夫,他,就是曾橋良。只見他站在告示旁邊,一個字一個字地認真閱讀,尤其是默默地記著捐款的地點是“儒學裡”。

他馱著禾竿,來到“儒學裡”門口,守門的看他這模樣,劈頭攔住他。

“我是來寫樂助的!”曾橋良大大方方地說。

“寫樂助?”守門人帶著懷疑的口氣,末了還添上一句,“怕是看錯了門吧?”

正在他們一辯一答的時候,裡面的帳房先生端著一本紅皮殼的簿子走了過來,問曾橋良:“你寫多少?”

這一舉動分明和守門人一樣,不相信曾橋良是來樂助的。

“捐一棟學宮!”曾橋良毫不猶豫地說。

“哈,哈,哈!”帳房先生與守門人不約而同地笑起來。他們看著這面前的“賣柴人”,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一棟,就是一棟。”曾橋良知道對方是在藐視自己,接著就把肩上那根禾竿使勁往地上一推。登時,禾竿爆裂,幾塊黃燦燦的金磚滾了出來,“就捐這幾塊金塊!”

俗話說得好:“人不可貌相,水不可斗量。”曾橋良慷慨解囊捐資辦學的故事,從此在寧都城鄉傳開了。

十五、邱先鋒捨身保家園

在洛口鄉靈村,有一座奇特的廟宇,名日“先鋒廟”。廟內所供奉的既不是佛教所信奉的佛祖菩薩,也不是道教崇拜的天尊諸神,而是邱先鋒等九位誓死保衛家園,英勇奮戰,寧死不屈的勇士。先鋒姓邱,他那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靈村的客家人代代傳頌。

明朝正德辛未年(公元1511年),樂安流匪葉芳率數十名亡命之徒,從樂邑竄人寧都境內,打家劫舍,燒殺姦淫,無惡不作。他們選擇山區村莊為目標,所到之處,雞犬不寧,村村遭殃。官府鞭長莫及,百姓聞風逃匿。當葉匪侵擾的消息傳到靈村,男女老幼心驚膽戰,紛紛外逃。唯有一位成毅公鎮定自如。他姓邱名上元,字澗夫,是靈村邱文仲後裔,博文精武,性情剛正,為人和善,躬耕奉母。在靈村是一位德高望重,老幼尊崇的管事者。他體魁力大,年過半百,身健體壯,刀槍棍棒,樣樣精通。這天,成毅公召集三個兒子和兄弟叔侄親朋,共商對策。一面安排婦幼老者到山林中暫避,一面動員青壯年準備火槍刀矛,保衛村舍免遭匪徒洗劫破壞。又派人到十里之外的洛口圩去搬援兵。

七月七日這天,葉芳一夥匪徒竄至靈村東側河對岸永布的小山崗下,十幾名勇士在邱成毅的指揮下,搶先佔領了小山崗,俯視著匪徒的舉動。邱成毅手持長柄大刀,威武挺立,當匪徒臨近山崗時,一聲令下:“開火!”頓時擊倒十來個匪徒。匪首葉芳四十開外,體大腰粗,兇狠殘暴。此時像一頭野獸,嗥叫:“弟兄們!給我衝上去!”一場激烈的拼搏戰展開了。只見邱成毅揮舞著大刀,連砍倒幾個匪徒。其他勇士也奮力廝殺了一個多時辰,匪徒死傷大半,後退了約半里。邱成毅身上多處受傷,勇士們也有半數陣亡。這時,正值午時,個個飢餓難忍。邱成毅估計匪徒定會捲土重來,他思索了一下,撮了一把觀音土,帶頭用水吞嚥下肚,勇士們見狀也仿效以土充飢。不出所料,葉匪和嘍羅們欺邱成毅無援,再次吼叫往山崗上猛衝。勇士們不足十人,而匪徒則多一倍。但邱成毅與勇士們毫無懼色,不屈不撓,頑強迎敵。又廝殺了半個時辰,只見邱成毅咬緊牙關,強忍傷痛,與匪首葉芳拼殺了幾個回合,使盡渾身力氣,狠劈一刀,將葉匪砍死。自己終因傷勢過重,精疲力竭,被好幾個匪徒圍困,不幸身亡。但他至死凜然巋之,虎威如生。片刻之後,援兵趕到,殲滅了大部分匪徒,少數幾個殘匪狼狽逃遁。在這場保衛家園的鏖戰中,邱成毅等九位勇士浴血奮戰,英勇獻身。其中邱成毅的兒子、弟、侄親屬就有六人。

為了褒揚邱成毅義勇之舉,兵部副使、鎮守太監、巡按御史聯名批示:“查勘屬實,其功可嘉。”司府追封他為“邱先鋒”,賜“有勇知方”匾額一方(此匾惜於“文革”耐焚燬)。百姓為緬懷其功績,自發籌資在村中建“先鋒廟”一座,塑邱先鋒和羅師傅、溫鐵筆、蔣師傅、邱成魁、邱興霖、邱興爵、邱興積、邱衝七等九尊神像,每年正月初八至十五日,還舉行遊神活動,抬著邱先鋒神像,按順序逐村逐戶祭供敬奉,祈禱新的一年消除災殃,六畜興旺,五穀豐登,闔家平安。此活動數百年來一直延續至今,“先鋒廟”的香火也長盛不衰。

十六、賴錦巧對罵一清

深山溝裡出鳳凰,清代江西三大才女之一一的賴錦,就是出在寧都縣田埠鄉馬頭胡屋村。賴錦,字翠黛。才華過人,能詩善一文,有《宜窗詩草》行世。

賴錦新婚之日,賓客盈門,高朋滿座,猜拳行令。其中有一個遠房親戚,是長勝鄉的財主,名叫黃一清。他自以為多喝了點墨水,是個秀才,便自命不凡,連說話也咬文嚼字,為了賣弄才華,借鬧新房之機,多次戲弄才女。錦因初來乍到,一讓再忍,他卻以為才女遠不如他,更加得意忘形。正當大家要新郎唱“開門歌”時,他又別出心裁地叫道:“據說新娘很有才學,何不請她提幾副對聯給我們對一對?”眾賓客都附和著:“好啊!”錦笑了笑說:“我才疏學淺,豈敢班門弄斧。”黃以為難住了她,便更加起鬨。賴錦說:“那我只好獻醜了。”接著吟道:“篾破九層,一青王(黃)八。”黃秀才明知是罵他,可想了半天也沒本事對上,只好藉故拉肚子溜之大吉。

嬉來鬧去,不覺已經半夜。主母便出來勸客散場。眾人正在興頭上,依依不肯離去。有的笑著說:“我們很欣賞新娘的才學,若再吟~首詩,能服我等,便立即散場,否則難入洞房。”錦被逼無奈,便隨口又賦一首七絕:

謝天謝地謝諸君,儂本無才哪會吟。

記得古人詩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

眾人聽了捧腹大笑而散。

十七、村姑鬥羅秀才

羅元秀才不知何時何地人。有人說是唐末錢王的謀士羅隱。有人說他金口玉牙,是個江湖道士。很多一時難以理解的自然現象,都說是他念破的,如肖田某處的青蛙不叫,東山壩某處有山螞蝗。雖說他的嘴很厲害,卻鬥不過一個村姑。傳說有一次,羅騎馬閒遊寧都,見一少年正在插秧,贊其插得快。少年也贊羅的馬跑得快。羅說:“馬蹄嘀嘀嗒,可知一天留下多少馬蹄跡?”少年無以對,歸告其姐,姐告其對:“手指篤篤插,可知一天插了多少手指跡?”少年以此相對,羅問何人啟迪,少年實告。羅知村姑有才,即起爭強鬥勝之念,對少年說:“明日我來向令姐請教,請備十碗菜相待。”少年歸告姐,姐諾。次日,羅果至。姐以韭菜一碗,蔥汆豆腐一碗相待。羅暗服其才,知道韭菜含九碗菜之意,蔥汆豆腐含意為清白之家。雖有敬佩之意,卻還要再試其才。袋中取出一丈布,託村姑做長衫一件、被面一床、面巾一條。姑即制長衫一件,羅笑其無能。村姑笑道:“日當長衫夜當被,洗面還有小衫衣(大襟衣服有一塊小衫衣)。先生,江湖上正合用。”羅甘拜下風,口稱奇才。可是心裡還不服氣,臨行還想再考她一考。他一腳踏在馬鐙上,問村姑道:“你知我是上馬還是下馬?”村姑站在門口,一隻腳在檻外,一隻腳在檻內。反詰羅:“你知道我是出門檻還是進門檻?”羅無以答,心悅誠服而去。又有人說羅懼女子太聰明,臨走贈布三尺給村姑做圍裙,村姑不知是計,接下布來做了大圍裙,所以後世女子被圍裙蒙了心肝,再不能七竅玲瓏。寧都舊時圍裙是下廚時系的,女子禁閉在廚房裡影響了才智發展,這也是一說。

十八、青龍報恩

翠微峰的東北方,萬山之中有兩個對峙的巖洞,一名青陽洞,是南唐禮部尚書衷愉歸隱處。另一洞,原名已被人遺忘,自元朝末年曾抱蟾道長髮現青龍以後,此巖則名青龍巖。在兩巖中間,有一潭,志書稱龍湫,水深莫測。舊時只聞水聲潺潺,不見水的來源去向。

相傳曾抱蟾在青龍巖講學修道時,某日午休,突然有一不速之客,跪在他床前呼救。蟾抬頭一望,見一翩翩少年,臉有難色。問其原因,答道:“我是潭中修煉千年的青龍,因犯天條,遭殺身之禍,求你庇佑。”復問犯罪原因,少年又說:“只因蔡五九在兔子寮聚眾張旗造反,殺死趙州同,玉帝下令大旱三年,把寧都變成不毛之地。我將潭中所儲之水,噴之高空,油然作雨。因此,犯了天條,明日午時三刻將遭雷擊。”蟾急問如何相救?少年說:“疊起七張八仙桌,搭一高臺,請先生坐在高層朗誦《易經》,最低層置一碗清水則可。”蟾應諾。次日,蟾建臺誦易經,午時三刻,雷雨交加,守護在低層的幾個學生,果見一條蠑蜒(俗名“冷水狗子”)似的小動物藏在水碗中。蟾得意樂道,傳為美事。三年後,少年復至,出示“騰雲竹”一根,贈給曾抱蟾以報救命之恩,並告以使用方法。旋即灑淚再拜,且說:“從此一別,再難相見。”蟾問何往?少年說:“費三年之苦力,溝通東海之水,寧都不再患旱。且感龍君之德,賜我一嶼以棲身,明日將由所掘之渠道暗赴東海。”

曾抱蟾得到騰雲竹之後,萬里之程,往返於須臾之間。一次,眾學生懇切要求用騰雲竹帶往杭州西湖遊玩,一生不遵使用方法,半空中張眼一望,竟掉進杭州監獄。後因某頑皮學生竊騰雲竹偷了巖上的鳳凰蛋,觸惱了曾抱蟾,一氣之下,將騰雲竹隱藏起來了。直到現在,再無人發現這件寶貝。

十九、白鹿鬥鰲精

寧都縣黃石鄉有條自鹿江,源於石城縣。清澈的河水流至自鹿營村,與梅江河匯合,折轉南流經于都入貢江。在這裡,流傳著自鹿鬥鰲精的感人故事。

很久以前,白鹿江名牛牯江,自鹿營日江邊營。村莊三面環水,一面依山,山青水秀,田畈肥沃,魚蝦成群。百姓作田捕魚,日子過得蠻安樂。村內有一崔老漢,心地善良,與兒子媳婦和睦相處。

有一年秋間,天氣晴朗,江邊營突然陰風四起,水浪翻滾,泥沙混濁。原來從梅江河竄來一條禾桶大的兇惡雙頭鰲魚,張牙舞爪,在此興妖作怪。片刻間,河水暴漲,圩堤沖塌,田地淹沒,人畜遭殃。第二天,又平靜了。這條孽精也銷聲匿跡,不知去向。奇怪的是,從此江邊營漁民們每天撒網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每月河水還暴漲一次,屋場陸續被衝倒,田地被沖毀,老人小孩被捲走不計其數。百姓們求神拜佛,無濟於事。不到一年光景,全村百姓都逃荒出走,好端端的江邊營成了荒蕪廢圩。只有崔老漢不肯離鄉,他執意要弄清楚究竟是何原由。

一天晚上,天黑得像翻過來的鍋底,崔老漢獨自坐在河邊,望著暴漲的河水,痛心疾首。突然,山上一團白光,猶如一盞明燈,越來越近,定睛一看,原來是一隻閃光的白鹿。

白鹿見老漢眼角掛著淚珠,問道:“老公公,你一人呆在這裡,莫非是為了江邊營遭難而傷心?”老漢見白鹿說話,且一下就看透了自己的心事,知道這一定是隻神鹿,就將前因後果詳細陳述了一遍。白鹿聽完,對老漢言道:“老公公,你別難過,聽我把原由告訴你。”

原來,白鹿和雙頭鰲都同在蓮花山修煉,一個在山巔甘露樹下修煉了一千多年,生性善良;一個在山麓出風洞龍潭中,秉性兇狠。雙頭鰲原先穴居東海,每天要吃約一百擔魚蝦,被龍王追殺,無處藏身,就躲到出風洞龍潭中修煉成精。一年前,雙頭鰲沿出風洞一直爬了三十里,鑽到城南出口處進入梅江,順水而下,游到江邊營,在對岸牛牯江口上掘一深潭為穴窩,將兩江魚蝦汲入潭內,飽食終日。吃剩的魚骨蝦渣,每月用一天時問盤出洞IZl。這天,河水又會攪得混濁不清,暴漲不休。這就是百姓遭難的原因。

白鹿打算去深潭規勸雙頭鰲改惡從善,重回出風洞,白鹿說:“他若是執迷不悟,就憑我比他多修煉了幾百年,決饒不了他。”

白鹿不厭其煩,潛入深潭,規勸雙頭鰲,整整勸七七四十九天,雙頭鰲先是置若罔聞,後聽得不耐煩了,就怒氣沖天,口出狂言,要與白鹿鬥法。白鹿回到岸上,見陸續返回的男女老少,在崔老漢的帶領下,頂著烈日,同心協力重建家園。此情此景,加深了對鰲精的深惡痛絕,增強了戰勝鰲精的信念。

白鹿要鬥鰲精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每個村落。搏鬥這天,成千上萬百姓圍滿牛牯江兩岸,要為白鹿助威。旭El東昇,白鹿昂首挺立於兩江合流處水面上。卯時剛過,雙頭鰲從深潭中竄出水面,張開兩個血盆大El,四隻藍色眼睛,射出兇桀的寒光。白鹿毫不畏懼,與鰲精搏鬥起來。在水中空中廝鬥了半天,不相上下。鰲精畢竟比白鹿少修煉了幾百年,漸漸處於下風,欲逃回深潭。白鹿緊追不放,把靈氣集中兩角,直射鰲頭,鰲精發出一聲哀吼,兩個水桶大的鰲頭同時落地,鰲身墜落岸邊。白鹿跳近一看,驚叫道:‘‘不好,眾人都閃開。”原來,鰲精臨死時,肚內流出毒液,腥臭難聞,因鰲精修煉近千年,這毒液足可使方圓數十里成為不毛之地,河中魚蝦將絕跡數十年。百姓聞悉,不約而同的向白鹿下跪求救。白鹿因為靈氣差不多耗盡,千多年的磨鍊付之東流。要消除毒液的擴散,只有自己吸吮全部毒液,方能使百姓免遭災難,可生命將從此終結。白鹿環視四周,勤勞善良的男女老少都以殷切的眼光企望他,便毫不遲疑,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果斷地用嘴將毒液吸吮乾淨。但因為毒氣攻心,無藥司救。白鹿不一會就氣絕身亡。百姓目睹此情,哭聲震天,崔老漢抱著白鹿,悲痛萬分,將白鹿葬在家門旁,後來墓旁建了一座高大廟堂,塑了一隻栩栩如生的白鹿,長年累月香火不斷。為了世代不忘白鹿的恩情,將牛牯江改名為白鹿江,江邊營改為白鹿營,成為富庶的魚米之鄉。三國吳嘉禾五年建成陽都縣城,聞名於世。

二十、秀太公吊住日頭栽禾

明末清初,九塘村住著個正一派道士,忘其姓字,以年老輩高,人們都稱他秀太公。有一年,栽早禾時,他家有二十擔早禾田,僱了六位年輕的栽禾能手,按理說能收早工。但卻遲至深夜才栽完,因其法術作祟。那天,正是竹笮嵊當圩,秀太公照例要去街上做手藝。臨行前,他到田邊對栽禾手說:“列位師傅,請多著累,發點狠,免得收夜工。”栽禾手說:“請放心,我們不是小孩愛貪玩,保證日頭落嶺前完工,提前食你的栽禾東道。”秀太公說:“年輕人就愛說客套話,你們不會貪玩,我卻不信。”一位俏皮的栽禾手說:“我們說話算數,縱使你能變條生龍,我們也不去看。”秀太公唉地一聲說:“盡說俏皮話,我哪能變龍?好吧,大家說話算數。”正在說話的時候,秀太公走到田角邊往田裡丟下一件小物,沒被人發覺,轉身就走。不久,田裡出現一條几斤重的金色鯉魚,大家一見,拼命追捉,幾人圍攻,均無法抓住,栽好的禾,全被攪亂,須重新再栽。反覆多次抓魚,簡直無法栽下去。正午,秀太公醉醺醺地回來,走到田邊一看,哈哈大笑。俏皮的栽禾手說:“秀太公,叫你變龍,你偏要變魚,害得我們無法栽禾,該你自作自受。”秀太公哈哈大笑,用手一指,說:“什麼魚?看吧!”隨手撿起一隻爛草鞋。眾人垂頭喪氣。秀太公說:“走,回家食晝飯。”

下午出工時,俏皮的栽禾手說:“秀太公,我們有言在先,栽到日頭落嶺為止,肯定栽不完,栽禾東道我們賺不到,工錢得一半,明日另請高明。”秀太公說:“看你說些什麼話?誰見過點著燈籠栽禾?剩下的明天我帶家裡人補栽。東道哪能不食?你想為我傳名掛匾?”栽禾手有苦難言,忙下田栽插,撇著一肚子悶氣,腰也不伸一下。到了日頭排山的時候,秀太公做了一個圓形小燈籠,內藏一粒大紅瑪瑙珠,用一根索子吊在竹竿上,竹竿插在西邊小山頂上,前邊看,儼然像一隻日頭掛在山頭,照耀著秀太公的一片栽禾田。秀太公自己藏在一個石巖裡,身邊帶著一盞提籠燈,準備走夜路,眼睛盯住栽禾田裡。時近亥時,禾已栽完,秀太公點著燈籠上山收法。頓時天色漆黑,秀太公手提燈籠走到栽禾手面前笑著說:“列位太發狠了,當真栽完了,真是勞累列位師傅!”俏皮的栽禾手說:“我們說話負責,日頭落嶺才收工,如今該有東道食了吧?”秀太公說:“說得對,說得好,快走,只怕魚丸、肉撮、骰子塊都冷了!”一進村,已是夜深人靜,幾位栽禾手才悟出秀太公使用了“繩索吊住日頭”的法術。

二十一、都府與抹筆坳村名的由來

都府,今屬大沽鄉劉家坊村委會管轄,地處大沽鄉東南3.5公里山腳下田畈邊,原名陳坑。據《寧都直隸州志》載,宋代文天祥護隆祜太后①從興國到此。太后問:“來到何處?”文問左右,有人答道:“此即原胡都統生前家鄉,名叫陳坑。”文轉稟太后,太后不高興,說道:“陳與沉偕音,不吉利。既是故都統家鄉,就稱都府,名實相符。”從此,“陳坑”就改名“都府”。

抹筆坳,今屬石上鎮蛇形排村委會管轄,地處石上北偏西5.5公里處的小山坳上,寧都至琳池的公路從村中穿過。原名“袋閉貓”。州志載文天祥曾在此作檄文。相傳一天早晨,文天祥護隆祜太后從興國到此,他急著撰寫徵兵檄文,因戎馬倥傯,文房四寶在車駕箱內一時難取,左右遞上一枝禿筆,一條徽墨,數張白紙。天祥愁無硯池,踱步村前,走到一叢水竹邊,忽被竹葉上的露水滴在他頭上,便用筆在竹葉上抹(揩)露水溶墨寫文稿。寫就數張,一路張貼。見文稿而參軍的寧都人很多,共有六大姓(州志有載)。此後,“袋閉貓”便改名“抹筆坳”。被文天祥抹筆的竹葉,便留下斑斑墨色,代代相傳。

二十二、鑾刀記

清朝道光年間,田頭村裡出了個膽識超群的女孩,名叫邱長秀。其父邱賢添是個忠厚老實的佃農。家境貧窮,本來生活就很困難,加上又遇歉年欠收,實在無法繳交佃租。東家黃世清硬說他抗租,便派人抄了他的家。可憐老實巴交的邱賢添含冤負屈,走投無路,用鑾刀自刎於黃世清家門口。黃乃百萬富翁,又有兩個兒子在外做官,恃其財勢,視人命如草芥。其女邱長秀還只有十四歲,在眾親友資助下,草草安葬父親後,橫下一條心來,隻身向官府鳴冤。首先告到寧都州衙,因州官受了賄,所以長秀赤腳高挽褲腿上堂。州官喝問為何如此,長秀說:“老爺,水(方言同“賄”音)深啊。”州官說:“水深何懼,樹大根深。”長秀對答說:“我自有快刀利斧。”州官只好接狀辦案,但長秀依然敗訴。長秀轉而又告到省裡,黃世清又使錢買通了省府官員,省府公然袒護黃世清。長秀被逼無奈,借來盤纏,身背黃狀赴京鳴冤。途中遇見刑部侍郎黃爵滋赴閩查案,長秀攔轎鳴冤。因黃爵滋與黃世清舊有嫌隙,接過狀紙,當即加批:“黃世清頭大似谷籮,身大四人圍,財蓋江西,勢壓三縣,屯兵養馬,蓄意謀反”等語。並授以赴刑部告狀。長秀高興至極,抱著希望到京城,進刑部呈上狀紙。刑部即刻下令,緝拿黃世清歸案。黃世清聞得訊息,便畏罪裝死,以大辦喪事製造假象,企圖矇混過關。誰知刑部不賣帳,復下令“死要見屍”。黃便用大船運送裝滿金銀的棺材進京,刑部得此金銀後,不再深究,即以“厚葬邱賢添,給恤銀百兩”而息案。

邱長秀嫁固厚的黃沙坑張某,因父親沉冤未雪,晚年常對天長嘆不已。八十多歲壽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