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長樂父子拯救了無數人

陳振龍——引進金薯第一人

作者 :陳家營

陳振龍,九都青橋村巷口人。明萬曆元年(1573)生於仕宦之家。後寄居省城南關外達道鋪。自幼勤奮好學,20歲舉生員。移居省城後,棄儒經商。後別鄉離井,在呂宋經商期間,仍鍾情故土,懷念父老鄉親。童年時,目睹家鄉十年九旱,田園絕收,民不聊生,此時仍記憶猶新。因此,他也在呂宋發現“朱薯被野,生熟可食”,被當局視為國寶,便決心引種,以造福桑梓。他在商務之餘潛心學習栽培技術。

这对长乐父子拯救了无数人

當時,統治呂宋的西班牙殖民地民者對薯種苗嚴禁出口,關卡檢查甚嚴。他暗地購買薯藤,想方設法帶回家鄉。第一次裝在箱簍之中,被查禁。第二次裝在抬貨物的竹槓內,又無法帶出。萬曆二十一年(1593),他又暗地購買薯藤,秘密裝於竹筒之中,用繩子繫於船舷浮在海水上,終於避過道道關卡,經過七天七夜航行,於農歷五月下旬安全抵達福州。六月初一,由其子邑庠生陳經綸向福建巡撫金學曾稟述番薯有“六益八利”、“功同五穀”,請求官府大力推廣栽種。巡撫金學曾意試種。

陳振龍父子在福州本屋後門“紗帽池”(今臺江達道)邊隙地試種。“不及四個月,啟土開掘,子母鉤連,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棗,食可充飢”。十一月,陳經綸將薯呈驗,巡撫金學曾批示:“準飭谷屬。依法栽種。”萬曆二十二年,歲飢,金學曾飭令推廣,“教民種之,賴以度荒”。由於巡撫金學曾認真推廣,福州各地群眾普遍栽種,為抗災度荒做了一件大好事,因而廣大人民把番薯名為“金薯”。

这对长乐父子拯救了无数人

番薯在福州試種成功後,很快就推廣到全省各地,漸及杭州、南昌、武昌、等各地。明末,農家徐光啟也總結了番薯“三十勝”,因而,進一步在長江三角洲地區推廣種植。清康熙間,陳振龍四世孫以柱帶往浙江鄞縣種植,大有成效。乾隆十四年(1749),陳振龍五世孫閩縣貢生陳世元經商華北,又將番薯生產經驗推廣至山東㬵州。乾隆二十一年,河南、河北等地也開始栽培了。乾隆皇帝於甲午年(1786)向全國下了“廣栽番薯以為救荒之備”的詔書。從此,神州各地更加廣泛種植,成為我國的重要要糧食作物。

陳振龍家鄉長樂,不但引種種番薯最早,而且生產、栽培、加工歷史悠久。清康年間,東山村陳朝範母某氏,發明了“鐵卷薯刨”,即“番薯擦”,把番薯刨成薯絲,曬乾成“番薯米”貯存。後“番薯擦”改用銅製,至今猶用。

乾隆三十年(1765),陳世元繼承先祖遺志,將番薯傳入、試種、示範、推廣及栽培、防蟲、貯存等方法彙編成冊,取名為《金薯傳習錄》。

这对长乐父子拯救了无数人

陳振龍引種番薯,是我國農業歷史上一件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陳振龍祖孫五代為番薯引進推廣,歷經170多個春秋,為促進我國農業發展貢獻卓著,功垂千古。不少文人墨客撰文賦詩,大加讚揚。如《金薯頌》中就寫道:“不需天澤,不翼人功……”明宰相葉向高曾作《金薯歌》,有句雲“孰知傳種一書生,疇及國計民生之大利”。史學家何喬遠也作《金薯歌》盛讚番薯的效用和陳振龍引進之功勞。

郭沫若先生在《紀念番薯傳人中國三百七十年》一文中,高度評價了陳振龍引種番薯的厲史功績。他在《滿江紅》一詞中寫道:“蔭人藤籃試出航,歸來閩海勤耕植。此功勳,當得比家種,人誰識?”

美國芝加哥教授、世界著名科學史專家何丙鬱先生指出:“四百多年來,甘薯對中國山地和瘠地的利用,對雜糧種植的多樣化,起了極深刻的影響。

清道光十四年(1834),福州人民為了紀念陳振龍和金學曾大力推廣種植番薯的功績,在烏石山建“先薯亭”。1957年,福州市人民政府又重修了先薯亭。福建省農業廳為紀念陳振龍引進番薯400週年,在長樂召開了紀念大會和學術討論會。

这对长乐父子拯救了无数人

1999年,長樂人民為紀念陳振龍,在他家鄉青橋村興建了紀念亭。

陳振龍故居出生地經修復己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陳振龍紀念堂也在興建中。

这对长乐父子拯救了无数人

請欣賞原稿

这对长乐父子拯救了无数人这对长乐父子拯救了无数人
这对长乐父子拯救了无数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