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減災 水利惠民—渭南市臨渭區水務局抗旱規劃實施工作紀實

沃野之地 大刀闊斧興水利

渭南,地處關中平原東部,位於八百里秦川最寬闊的地帶,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

抗旱減災 水利惠民—渭南市臨渭區水務局抗旱規劃實施工作紀實

渭南屬暖溫帶半溼潤半乾旱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宜,氣候條件優越,有利於發展農業。得益於渭河的數千年滋養,渭南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農業基地,也是西北糧食產量第一大市。

抗旱減災 水利惠民—渭南市臨渭區水務局抗旱規劃實施工作紀實
抗旱減災 水利惠民—渭南市臨渭區水務局抗旱規劃實施工作紀實

臨渭區是渭南市政府所在地,區內地勢南高北底(圖片展示:依次為秦嶺山地、丘陵溝壑、黃土臺塬、渭河平原四個地貌單元。)渭河從中部蜿蜒東去,將全區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北部地勢平坦,水利設施較全。南部水利條件較差,主要靠天吃飯。

抗旱減災 水利惠民—渭南市臨渭區水務局抗旱規劃實施工作紀實

作為傳統農業大區,臨渭區是關中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工程型缺水對當地的農業和百姓的生活形成嚴重製約,每到夏季,灌溉所需用水成了農民翹首以盼的希望。

抗旱減災 水利惠民—渭南市臨渭區水務局抗旱規劃實施工作紀實

為解決群眾的飲用水源緊缺、灌溉難問題,幫助農民有效抵禦旱情,臨渭區水務局積極爭取抗旱規劃項目,從2013年以來先後總投資1.5億人民幣,建設重大抗旱水利項目5項,小型水利工程189處。年供水量4000萬立方米,覆蓋72個行政村,造福群眾40餘萬人,可保障30萬畝農田抗旱應急灌溉。

抗旱減災 水利惠民—渭南市臨渭區水務局抗旱規劃實施工作紀實
抗旱減災 水利惠民—渭南市臨渭區水務局抗旱規劃實施工作紀實

資源統籌,抗旱與生態並行

渭南市臨渭區東關水庫工程,(2012年列入《全國抗旱規劃實施方案2014-2016》及《陝西省2014年水庫建設規劃》中,)是陝西省首批抗旱應急水源工程,也是臨渭區抗旱規劃工程之一。

抗旱減災 水利惠民—渭南市臨渭區水務局抗旱規劃實施工作紀實

東關水庫位於臨渭區下邽鎮南部渭北葡萄產業園區內,距離市區28km。工程總投資5975.86萬元。(字幕:總庫容83.3萬立方米,興利庫容69.5萬立方米,死庫容13.8萬立方米)。庫區水面面積20.37萬平方米,設計灌溉面積4500畝。(工程於2015年10月19日開工建設, 2017年6月30日主體工程已全部完工);東關水庫是陝西省第一座平原水庫,具有常規和抗旱應急灌溉雙重任務。主要為保障臨渭區渭北葡萄產業園核心區4500畝葡萄的應急灌溉用水,同時兼有51萬平方米的庫周地區排澇功能。

抗旱減災 水利惠民—渭南市臨渭區水務局抗旱規劃實施工作紀實

工程建成後,臨渭區依託水庫景觀環境來提升臨渭區下邽古鎮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把渭北葡萄產業園打造成為以現代農業與休閒觀光、度假旅遊相結合的4A級旅遊風景區。形成“文化—湖海—現代農業”複合發展格局。東關水庫的建成是合理分配水資源、流域統一調度、改善平原地區應急缺水的新舉措,是將單一抗旱工作轉向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的、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抗旱減災 水利惠民—渭南市臨渭區水務局抗旱規劃實施工作紀實

水源連通 急百姓之所急

西王水庫位於臨渭區閆村鎮西王村南葦子溝,流域面積22.9平方公里,總庫容238.4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60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4000畝。西王水庫是較為典型的庫塘溼地生態系統,不僅為周邊農業生產生活提供水源,而且具有一定的調控環境的功能,富有高度生物多樣性,是珍稀水禽的棲息之地。

抗旱減災 水利惠民—渭南市臨渭區水務局抗旱規劃實施工作紀實

三張水庫位於臨渭區三張鎮邢家溝口,有效庫容162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1.0萬畝。八十年代後期隨著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落實,灌溉面積縮小。近年來,水庫功能逐漸轉化為灌溉和人飲抗旱應急水源。

抗旱減災 水利惠民—渭南市臨渭區水務局抗旱規劃實施工作紀實

三張鎮和閻村鎮居民生活用水均以地下水為主,供水水源結構單一,且無調蓄設施,工程抗旱能力低下,遇到乾旱時期,地下水位降低,居民用水困難,供水量無法保證。

2015年啟動了“2015年度抗旱應急水源項目”——西王水庫和三張水庫水源連通工程,工程總投資762.87萬元。通過水庫聯合調度,對水資源合理配置,在抗旱應急時期,優先滿足了抗旱應急人飲需求,徹底解決了三張鎮和閻村鎮4萬餘人的居民生活供水問題,極大提高了應急供水保障能力。同時大幅改善水系水生態環境,使“庫塘溼地生態系統”得以更好的保護,為後續生態觀光旅遊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抗旱減災 水利惠民—渭南市臨渭區水務局抗旱規劃實施工作紀實

再接再勵,連通北麓兩庫

抗旱應急,使命重於天。為實現供水水源的高效利用和合理調配,2016年,臨渭區水務局再接再厲,在之前水源連通工程成功的基礎上,實施了“2016年抗旱應急水源工程”箭峪水庫—沋河水庫連通項目。

箭峪水庫地處秦嶺北麓,壩高58.6米,由當地農民修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時隔40多年,箭峪水庫已經成為臨渭區塬區人民生產生活的主要水源及渭南市城市供水的備用水源。

抗旱減災 水利惠民—渭南市臨渭區水務局抗旱規劃實施工作紀實

沋河水庫是渭河南山支流上的一座中型水庫,位於市區以南4.5公里的蔣家村。水庫於1959年動工,1963年投入運行。目前已成為一座以城市生產生活供水為主、兼顧防洪的綜合性中型水利樞紐工程。(沋河水庫原設計總庫容243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165萬立方米。) 40餘年來,沋河水庫為渭南市區供水、城市防洪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近年來,逐漸成為市區供水的水源工程之一。

抗旱減災 水利惠民—渭南市臨渭區水務局抗旱規劃實施工作紀實

箭峪水庫—沋河連通工程總投資1800萬元,通過24km管線連通,將箭峪水庫水調入沋河水庫,通過沋河水庫供給渭北群眾生活飲用,設計供水能力年均170萬立方米,抗旱應急供水54萬立方米。乾旱時抗旱應急,保障渭北40.21萬人乾旱時期的生活用水,非乾旱時,保證輸水管道沿途2.5萬畝農田灌溉用水。(該項目於2016年8月17日開工,於2017年4月20日完工。)

該工程的實施徹底解決了渭北9萬人的居民生活供水應急水源問題,對於我區經濟發展佈局、改善民生、生態建設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抗旱減災 水利惠民—渭南市臨渭區水務局抗旱規劃實施工作紀實

2016年度抗旱應急水源新增項目——臨渭區辛市地表水源—龍背地下水源連通工程, 總投資864萬元;該工程涉及臨渭區渭北14個鎮289個行政村,主要建設內容為新增水泵及機電設備1臺套,鋪設管道5.95km。(工程於2016年10月開工,2017年3月竣工,目前已安全運行一年。)

抗旱減災 水利惠民—渭南市臨渭區水務局抗旱規劃實施工作紀實

工程實施後,辛市地表水源與龍背地下水源實現相互補給,水資源優化調配,保障了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解決了臨渭區渭北飲改水工程管理局西線供水的瓶頸問題,而且使東、西兩條幹線乾旱時期相互能夠應急調配,惠及群眾40萬人。

抗旱減災 水利惠民—渭南市臨渭區水務局抗旱規劃實施工作紀實

陽郭鎮高李村屬丘陵溝壑區與黃士臺塬區接壤地區,三面環溝,地下水埋藏深,水資源緊缺,農業生產基本處於靠天吃飯狀態。(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區。)我們按照“提水關井、藏水於地、涵養水源”的思路,把項目實施與精準扶貧、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當地特色產業相結合,啟動了“2016年度抗旱應急水源工程臨渭區陽郭鎮高李村基本口糧田灌溉項目”,總投資511.16萬元,以西王水庫、北李陂塘為水源,新建抽水泵站兩座,整合小水重點縣項目,發展高效節水、肥水一體化節灌面積2000餘畝。工程建成後為當地產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為高李村的脫貧工作莫定了水利基礎。

抗旱減災 水利惠民—渭南市臨渭區水務局抗旱規劃實施工作紀實

不辱使命,再創水利新佳績

百年盛衰在人為,千秋農業憑水利。現代都市和新型農業經濟的高速發展,離不開水利建設的保駕護航。破除水利瓶頸制約是加快貧困地區扶貧攻堅和脫貧致富的基礎性和先導性條件。臨渭區水務局將積極響應國家脫貧攻堅政策,按照習總書記“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的指導思想,圍繞“柔性治水、關中留水”的工作思路,以保障臨渭區百萬群眾生產生活用水為己任,以建設“宜居宜遊、富美臨渭”為使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為臨渭區的全面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抗旱減災 水利惠民—渭南市臨渭區水務局抗旱規劃實施工作紀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