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家機構接連被罰 第三方支付競爭將入深水區

根據央行發佈的最新統計數據,今年第二季度全國非銀行支付機構處理網絡支付業務規模不斷擴大,達到1230.14億筆,金額48.29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4.37%和53.35%。

這塊不斷擴大的市場“蛋糕”無比誘人,但是第三方支付行業面臨的合規壓力和形勢也頗為嚴峻。“這一片藍海是大家都能看到的,但是對從業機構而言卻不是盲目擴張業務的時候,大家都需要先靜下心來擺正位置、調整戰略。”上海某第三方支付機構負責人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據相關媒體不完全統計,截至9月11日,今年以來,逾60家第三方支付機構接連收到央行罰單,罰單數量高達85張,機構和個人罰金累計罰沒金額1.49億元,其中有12張罰單金額超過100萬元,5家機構收到千萬元的罰單。此外,今年央行還註銷了9家機構的牌照。

易寶支付研究院報告(下稱“報告”)則顯示,在過去一年時間中,央行共計開出113張罰單,較去年同期(34單)同比增三倍;2017年罰金總額2500萬元,單筆最高被罰533萬元。從處罰原因看,主要集中在違反支付業務規定、違反銀行卡收單業務規定、違反反洗錢相關規定等。

當前,整個行業增長的速度與質量仍未契合,挪用用戶備付金、監管不力、交易監測不力等事件時有發生,違規代收付行為屢禁不止,虛假廣告宣傳、價格戰等市場行為更是常態。

在此背景下,嚴監管之風勁吹。僅2017年以來,央行及其他監管部門出臺的關於第三方支付監管文件已達10餘份。僅今年,就有《非銀行支付機構反洗錢現場檢查數據接口規範(試行)》、《條碼支付業務規範(試行)》、《關於進一步加強無證經營支付業務整治工作的通知》、《關於將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由直連模式遷移至網聯平臺處理的通知》等多個法規、文件發佈並生效。

而隨著監管合規要求的強化,業內牌照稀缺現象將一直持續。從2011年4月底簽發首張支付牌照起,在過去6年半時間裡,央行累計發放了271張支付牌照。截至目前,市場存量牌照僅剩餘243張,其中2017年註銷19張,9家公司因違規不予續展,10家公司由於業務合併被註銷。

未來,整個第三方支付行業的淘汰賽仍將繼續。上述報告指出,第三方支付競爭將進入深水區,技術、模式、生態層層演進。防範風險將是未來監管的主旋律,牌照獲取難度升級,監管模式越來越參照傳統金融業,牌照、業務備案、備付金比例提高等手段未來將成為常態。

報告顯示,從現金、刷卡、掃碼再到刷臉,支付邊界逐漸消失,消費升級將繼續成為第三方支付行業發展的最大動力。從具體模式上看,C端需求市場逐漸飽和,B端支付潛力仍待挖掘,獨立第三方支付公司將成為稀缺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