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有價無市的尷尬局面,何時才能終結?

所謂“生活”,通常分兩個層面,物質和精神。物質是生活的基礎,至少要不愁吃穿。只要不瞎折騰,又沒遇到兵荒馬亂,解決吃穿相對容易。稍麻煩的是“精神生活”,它有太多該有或不該有的講究,標準也各異,難。

玩不到一起就各耍各。人以群分,有個群體就叫古玩一族。



古玩有價無市的尷尬局面,何時才能終結?



所謂古玩,即是有些年頭、又可作收藏品的東西。我們雖有悠久燦爛的文化,但老祖宗留下來的很多好東西,或被標榜“文明”的洋人搶走了,或在“文革”中毀了。倖存的,也在早幾年我們只是將“保護文化”當口號喊時,被成批走私到了海外。

物以稀為貴,這是一說;只要中國人摻和,什麼都值錢,這又是一說。曾有人戲謔,假如中國人迷上鵝卵石,每人抱幾塊回家,鵝卵石要靠進口。如果再炒,很多國家就看不到鵝卵石了。當下古玩熱氣逼人,似乎也應了這兩說。


古玩有價無市的尷尬局面,何時才能終結?



傳統的古玩經營模式基本上是守株待兔式的經營:放在店裡或家裡,客人來了,遇到喜歡什麼就賣什麼。一句話:我有老貨我怕誰!皇帝的女兒不愁嫁!

現在做古玩,和十幾年前二十年前大為不同。那時做古玩的少,識貨的人少,市面上能見到的古玩也少;買貨的人要求不高,是老貨就行。

而現在,你看,各種古玩城、古玩店鋪、古玩會所遍地開花,全國各地都有。拍賣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各種形形色色的古董鋪天蓋地湧向市場,令人眼花瞭亂。很多人不僅在國內買,還滿世界亂跑。對古玩的要求和品味也越來越高。一些古玩商偶爾來到你的店裡或家裡,瞄幾眼後拍拍屁股就走人,他什麼也沒買你什麼也沒賣!

你手裡好不容易有一點點錢了,心裡又癢癢,還有一件更好的東東在等著你呢。就這樣,你賣得少,買得多,古玩壓得你和我喘不過氣來。

古玩屬“雅好”,還是財富的象徵,幾乎能為“高大上”代言。“我有一件元青花……”便有人肅然起敬。當然,那份“敬意”更多是想到它能賣多少錢,“高雅”不起來。更不高雅的是,國人素喜湊熱鬧,什麼東西熱,各路“英雄”就會齊聚,“弄爛為止”。古玩是否被弄“爛”了不得而知,“濫”了卻是事實。


古玩有價無市的尷尬局面,何時才能終結?



眼下,古玩市場遍地開花。“明成化”、“清官窯”批量供應,價格也以“萬元”為單位。打開電視,各式“尋寶”、“鑑寶”節目讓人目不暇接,且都有一群專家或自以為是專家的人助陣。每到一地,“獻寶”場面極其火爆,還要“海選”。

節目現場,最興奮的莫過於“專家估價”,頃刻間就會產生一群百萬甚至千萬富翁:一隻盤子,專家稱“150萬是保守的”;一塊棗子般大小的翡翠,專家又說“至少要一千萬吧”。獻寶人眉開眼笑,在觀眾驚羨的注視中,連走路都有些晃。唯一沒人解答的是:賣給誰?誰又會買?


有價無市,古玩市場上久存的尷尬。“有人說值千兒八百萬,聽了就是,不要太當真。”在古玩上也算有些“段位”的影視演員王剛如是說。“那些專家既非買方又非賣方,價估錯了、看走了眼,屬個人意見,不會負任何責任,聽者該抱娛樂的心態。”這番告誡,出自一位收藏家之口。可惜,就像看影視劇一樣,人們更樂於相信和傳播那些現實生活中幾乎不存在的東西。


古玩有價無市的尷尬局面,何時才能終結?



不能說那些專家都是“託”,有些無意哄抬自己乾的那一行,正常。但某些專家拿著國家撥付的工資,卻頻頻出現在與文物研究和保護關係不大的古玩鑑賞、拍賣場所,就不正常了。

據知情人稱,點評哪些古玩專家會先做“功課”,只需花些背功。價格怎麼“建議”,則要迎合付他們外快的主辦方。正是某些專家和炒家事實上的聯手,古玩市場上才會出現太多“紙上百萬富翁”,還引誘更多人去“撿漏”,玩擊鼓傳花似的遊戲。


古玩有價無市的尷尬局面,何時才能終結?



國學大師王國維治學嚴謹,有人請他看一件古銅器,他看了後,覺得是假的,就會說“靠不住的”,而請他看的人無論怎麼說這個古器色澤如何古雅、清綠,如何瑩澈,文字如何精緻,什麼書上有類似的著錄,並且將這些書籍提供給他做參考,請他再仔細看一下。一般來說,到了這個份上,常人都會稍微通融一點兒,但是王國維看了以後,仍然會說:“靠不住的。”不附和,也不駁難。


古玩有價無市的尷尬局面,何時才能終結?



王國維做鑑定,似乎太過較真。因為對有些鑑定家而言,若是碰到了假古董,通常會對持有者說“看不懂”,儘管說“看不懂”,其潛臺詞便是“或許是假”。然而,“或許”畢竟是一個包含不確定之意的詞,因而,持有者聽聞此言,也並不會對鑑定家給出的意見產生多大的反感。

筆者所要表述的意思是,若王國維能夠對古銅器持有者說“看不懂”該有“多好”,至少,在人家對自家的寶物“充分誇獎”,並提供了相關書籍資料以後,他順勢“附和”一番,並和顏悅色地送上一句“看不懂”,是大可以給人家挽回一點面子而寬慰其心的。然而,王國維終究不能。


古玩有價無市的尷尬局面,何時才能終結?



王國維“不附和”,既是脾性使然,更是良心使然。你想想,明明是假的古銅器,經持有人一番“宣傳包裝”,竟成為真的了,更何況,還得讓自己跟著“附和”,說“真”道“好”。 與其說,這是人家讓我鑑定,倒不如說,這是人家逼我承認他的鑑定——這不就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逼良為娼”、“助紂為虐”的行為嗎?

在王國維看來,若要“附和”一下人家,其實並不難。難的是,一旦將假的說成真的了,持有者或其背後的利益集團是高興了亦發財了,可對眾多上當受騙者而言呢?

持有者們是成功了,勝利了,如願了;但對王國維自己來講,其學術水平、人格魅力又會招致怎樣無可挽回的損害呢?如此,王國維“不附和”之舉,也就可以理解了。


古玩有價無市的尷尬局面,何時才能終結?



擺事實,講道理,不附和,這是鑑定原則,也是鑑定家的行業良心所在。尤其在假冒偽劣藏品大有市場的今天,鑑定家“不附和”的言行,等於是向假冒偽劣的卑劣行徑“亮劍”。這樣的操守和秉性是何等的難能可貴,又是何等的稀缺!事實上,只要專家“附和”了,哪怕只是點個頭,便意味著其已經丟失了作為鑑定專家應有的良心,成了有關利益集團的幫兇。悲乎,哀哉! 


古玩有價無市的尷尬局面,何時才能終結?



鑑定專家的良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們理所當然是規範收藏人的收藏行為,乃至規範收藏市場秩序的核心保障。鑑定家的良心,就是收藏者與收藏市場實行良性互動的橋樑和紐帶。

鑑定專家一旦失卻良心,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就會給假冒偽劣的製造者提供恣意妄為的空間。如若藏品真假難分了,收藏市場的秩序搞亂了,收藏者之間不再相互信任了,這樣的收藏還有什麼意義?

良心雖與鑑定水平高低無關,但事關誠信、公正公平。失卻了良心,失卻了公正公平,便無以有真正意義上的收藏,更無以有收藏的真正繁榮。


古玩有價無市的尷尬局面,何時才能終結?



中國的現在的有錢人,基本都是暴發戶,基本都缺文化素養。這個暴發戶階層的人,其價值觀基本還在“房子、車子和女人”等方面,即使其中極少數購買了一點古董,也大都還屬於投資保值階段,或者帶有其他目的,比如某些富豪競拍天價藏品,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聲名(顯得自己很有“實力”),以在其他方面獲取更大的利益。所以這部分人即使“收藏”少量古董,也只會去正規大拍購買,數量相對極為有限。

民間其實有很多珍寶,這從各電視的鑑寶類節目就可以看出。但因為真正搞收藏的有錢人幾乎為零,所以部分民間珍寶除了以遠低於競拍價在“收藏圈”內流轉外,目前基本沒有出路。少部分在網上貼出,也多被“打假”。

在中國拍賣公司雖多,但真正能拍出古董藝術品的正規公司極為有限,即使這麼十來個公司,扣除其中有假拍和洗錢嫌疑的藏品,其真正能拍出的珍品更是少,所以就這幾個數量很少的拍賣公司,也只能推銷自己和關係戶的藏品。


古玩有價無市的尷尬局面,何時才能終結?



因此,目前真正搞收藏要靜下心來,通過收藏的學習和研究提高自己的鑑賞水平,想短期賺大錢是不現實的。只有等中國經濟和有錢有閒階層的文化素養和品位提高到一定層次,收藏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消費、欣賞和傳承,真正好的藏品才會有出路和前途。不考慮其間的一些不正常的炒作投機的潮起潮落,這個過程我想至少還需要20年甚至一兩代。

至於要很有錢才能收藏到珍品重器,這只是一種僵死呆化的思維方式,照這種思路,世界永遠就不會有變化,富人就永遠是富人,收藏就根本不需要眼光。現實世界永遠是充滿機會、豐富多彩的,主要還是取決於有沒有機緣、眼力和魄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