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馬雲再談「傳承計劃」澄清傳言,張勇分享阿里巴巴未來規劃

在教師節宣佈傳承計劃之後,馬雲和接棒者張勇今天(9月18日)亮相阿里巴巴全球投資者大會。馬雲首次公開談及傳承計劃種種“內幕”。張勇則分享了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戰略大圖。

今天,馬雲再談“傳承計劃”澄清傳言,張勇分享阿里巴巴未來規劃

馬雲

“100%相信張勇會比我做得更好”

對於一年後即將接任董事局主席一職的張勇,馬雲表達了完全的信任:“我知道阿里巴巴這樣的公司管起來不容易,我100%相信張勇將會比我做得更好。”

馬雲說,早在2005年,阿里獲得雅虎第一筆投資的時候,他就知道自己有一天會離開。“阿里巴巴要做102年,但沒有人能夠做102年CEO,我們需要一個傳承體系,要良將如潮。”

隨後幾年,馬雲與蔡崇信一直在討論企業傳承話題,並且拜訪多家企業和機構,瞭解如何做一個長久的企業。

“我們最終設計了自己的模式——合夥人機制。”馬雲介紹,2009年阿里成立十週年時,18位創始人辭去“創始人”身份,成為“合夥人”。從那以後,阿里巴巴每年都在不斷思考傳承計劃。也就是說,阿里為傳承計劃準備了整整十年。

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也在今天的投資者大會談及合夥人制度。他說,阿里巴巴管理層當時的考慮是,通過制度,才能讓公司的使命、願景、價值觀和文化得以傳承。而阿里合夥人制度有三大特徵:樹立道德標準,解決接班人問題,避免關鍵人風險。

今天,馬雲再談“傳承計劃”澄清傳言,張勇分享阿里巴巴未來規劃

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

馬雲透露,幾年之前他就和張勇有過分工:“不超過200億人民幣的投資就你決定,你拍板,不用問我。”今年開始,馬雲“故意”不把很多時間花在公司,今年夏天在歐洲、非洲等地的60天裡一個電話也沒有,“我知道他們準備好了。”

他這樣評價張勇及其帶領的團隊:“聽他講商業信念,我覺得我差不多可以退休了。我知道現在的高管層比我更聰明,可以比我做得更好。”“很多創始人不敢離開公司,我可以瀟灑離開,因為我知道繼任者會比我做得更好。如果真正愛你的公司,愛你的孩子,應該學會放手,我的責任就是放手”。

對於傳承計劃宣佈後外界的各種傳言,馬雲也做了澄清。“這幾天別人給我打電話,馬雲怎麼了?還有人打電話:你是不是瘋了?是生病了嗎?我說不是。還有國外謠言說政府不支持我們了。沒有人這麼做。”

馬雲接著說:“有人問我有沒有一點傷感,我沒有,我還非常年輕,54歲,在接下來的16年,70歲之前,我還可以做一些了不起的事情,比如說在教育領域,環保領域,農村發展等等,我可以開啟一個新的事業,做我感興趣的事。”

張勇如何規劃未來戰略一盤棋

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在此次投資者大會上,分享了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戰略大圖。“大家都很感興趣,阿里巴巴已經這麼大了,今年GMV達到7600億美元,還能繼續增長嗎?還能長得更快嗎?答案是肯定的。”

今天,馬雲再談“傳承計劃”澄清傳言,張勇分享阿里巴巴未來規劃

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

一年後將接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的張勇說,有理由讓投資人對阿里前景放心的關鍵,正是數字經濟和大數據技術的驅動。

如今的阿里巴巴早已從電商平臺發展為影響和塑造未來商業基礎設施的數字經濟體。“未來將不會有線上線下的區別,只有被數據化和沒有被數據化的區別。每個人、每個客戶都將擁有一個數據銀行。”張勇說。

剛剛過去的一個季度,阿里巴巴再次收穫創紀錄的增長,收入同比增長61%,2018財年(2017.4.1-2018.3.31)的年活躍用戶從4.54億增長到5.52億。如果加上速賣通和Lazada,服務用戶將超10億。用戶的快速增長,部分仰賴於阿里經濟體內以電商、金融、物流、雲計算、文娛不同場景間積極的協同效應。

張勇還分享了一個有意思的商業現象,用戶量的增長在不斷加速,“我們看到70%的新增用戶來自那些欠發達地區、農村地區。這個趨勢會繼續。”

在他看來,未來競爭是生態之間的競爭。他描述了阿里經濟體內正在發生的廣泛協同效應。“不同的業務單元都是上億的用戶。餓了麼現在只有1.68億用戶,未來5億多淘寶用戶都可成為餓了麼用戶,想象下如果將本地服務融入原有用戶場景,這還不算新增用戶。”

張勇認為,阿里經濟體不僅滿足消費者跨場景的需求,背後還在形成一個幫助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的“阿里巴巴操作系統”。各個商業部門既產生數據,又消耗數據,形成一個有機循環。張勇說,“新零售作為界面,不僅讓人們更好地做生意,也改變人們做生意的方式。”

他說,我們正進入一個從新零售到新制造的階段,未來可以利用大數據、雲計算和物聯網去實現按需定製,圍繞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從B2C走向C2B。

張勇也再次分享了阿里巴巴到2036年的目標——服務消費者增加到20億,幫助1000萬中小企業盈利,創造就業機會增加到1億。

在描繪全球化大圖的時候,張勇說,“進入一個新的市場,我們會關注三個指標。第一,當地市場的人口基數;第二,移動化程度,智能手機的使用覆蓋率;第三,當體的零售業水平。如今的東南亞就像中國的10年到15年前。未來人們只要有一部手機,就可以是我們的用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