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時代的三位老勞模,令人欽佩

引領時代的三位老勞模,令人欽佩

吳仁寶:農村共同致富的帶頭人

吳仁寶:農村共同致富的帶頭人

吳仁寶,幾十年來,帶領華西村艱苦創業,走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道路,成功地把昔日偏僻落後的窮華西建成了富裕、美麗的新華西。

1961年吳仁寶擔任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黨委書記時,就立志要改變華西村貧窮落後的面貌。

1964年他制定了華西村15年發展規劃。在他的帶領下,華西村成了家家有餘錢、戶戶住新房的“幸福村”。

改革開放使吳仁寶如虎添翼,他跳出單一農業經營的思想框框,調整經濟結構,走出一條農副工綜合發展的道路,他們先後辦起了以冶金、紡織、有色金屬為主的多個企業,全村大部分勞力投入了工業生產。

引領時代的三位老勞模,令人欽佩

吳仁寶:農村共同致富的帶頭人(前右二)

在副業上他通過專業承包形成了較大的養殖規模。工副業的崛起為現代化農業的穩定發展鋪平了道路,農業的穩定又促進了工業的發展,吳仁寶使華西村建成了江蘇最大的村級鄉鎮企業集團。

作為華西村幾十年的“老當家”,吳仁寶清正廉潔,堅持做到不拿全村最高工資,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領全村最高獎金。他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十大扶貧狀元”等光榮稱號。

引領時代的三位老勞模,令人欽佩

裔式娟:共和國曆史上的老勞模(圖右一)

裔式娟:共和國曆史上的老勞模

裔式娟,1929年出生於江蘇鹽城,在舊社會只讀過一年的書,後到資本家的工廠裡當最苦最累的養成工。

1947年前往上海第二棉紡織細紗車間當擋車工。

1951年“郝建秀工作法”在上海推廣時,裔式娟是學習得最早最認真的人。被廠內的職工群眾推選為生產小組長。

經她耐心細緻的傳、幫、帶,她的小組成為上海市學習“郝建秀工作法”模範小組。

1953年這個小組被正式命名為“全國紡織工業模範小組”。

1952年小組中技術好的工人只有三四個,僅過了三年,在她的帶動幫助下,個個都達到了“紡織能手”的水平。

1958年在生產競賽中該組一馬當先做到了高產優質。

裔式娟在厲行節約方面也獲得了顯著成果。

1954年“裔式娟小組”在超額完成生產計劃的同時,21支紗皮輥花率平均只有0.15,32支紗是0.26,比車間行政指標低30%以上。

裔式娟積極學習“郝建秀工作法”並形成自己獨特的操作方法。

她帶領的二紡細紗乙班二工區在生產、管理等方面均處於全國同行業先進水平。

特別是該組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人人關心集體、個個比學趕幫的好風氣,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小組保持了30多年的模範集體稱號。

裔式娟曾擔任細紗車間生產組長、廠黨總支副書記、上海市總工會副主席。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3年至1976年八次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市勞動模範、先進生產者稱號。

1956年、1959年先後在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和全國“群英會”上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是第一屆至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引領時代的三位老勞模,令人欽佩

包起帆:全國著名“抓鬥大王”

包起帆:全國著名“抓鬥大王”

包起帆,上海市港務局南浦港務公司工程師,被譽為“抓鬥大王”,數十年來,本著“在崗位盡責、為事業奉獻”的精神,發明創造了多種高效、安全的裝卸工具和裝卸工藝,為國家和人民創造了大量財富。

18歲那年,包起帆進上海港當了一名裝卸工,從此踏上了坎坷的發明創造之路。

為了實現用抓鬥裝卸木材的夢想,包起帆如飢似渴地自學物理、數學等基礎知識,刻苦鑽研業務,生活被濃縮在起重、力學、機械的理論和計算之中,腦海浮沉著各種數據、原理和構想。

經過無數個日夜的努力,嚐遍失敗、艱辛和磨難,包起帆和他的同事終於創造出木材抓鬥。

這項革新填補了國際港口裝卸工具的一項空白。

之後,包起帆把目光投向更廣闊的領域。

30多年間,他以主人翁精神刻苦學習科技知識,先後完成了70多項革新發明,其中8項獲國家專利,9項獲國際發明金獎。

他還把自己和同事發明創造的新型抓鬥、工索具技術等推廣到全國數百個港口和冶金、礦山、建築、林場等單位,大大提高了這些單位的經濟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