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足跟痛,理清病因是關鍵,康複方法是重點

何為足跟痛

足跟痛指足跟一側或兩側疼痛,不紅不腫,行走不便。又稱腳跟痛。是由於足跟的骨質、關節、滑囊、筋膜等多種慢性疾患所致足跟處的疼痛,其與勞損和退化有密切關係,常見的為蹠筋膜炎。發病時的表現主要為足跟處疼痛、腫脹,有時伴有灼熱感或針刺感,走路時會明顯加重。

去除足跟痛,理清病因是關鍵,康復方法是重點

足部示意圖

引起足跟痛的原因及症狀

1、蹠筋膜炎(主要原因)

蹠腱膜起自跟骨結節而至於蹠骨,是足底較大的彈力腱膜。外傷、勞損及寒冷潮溼導致局部無菌性炎症,而出現疼痛症狀,足外翻者尤其容易患此病。常有跟下或足心疼痛,足底有牽扯和緊張感,跟骨結節部位及腱膜中段壓痛明顯。

去除足跟痛,理清病因是關鍵,康復方法是重點

足跟疼痛圖1

2、跟骨骨刺

蹠腱膜和趾短曲肌或跟腱的反覆牽拉損傷,跟骨骨質退行性改變,蹠腱膜之跟骨附著部位形成錐狀骨質稱為骨刺。它容易使局部組織受到摩擦、勞損,產生無菌性炎症。跟骨骨刺是老年人骨與關節發生退行性變和老年化生理特徵性表現

去除足跟痛,理清病因是關鍵,康復方法是重點

足跟疼痛圖2

3、足跟脂肪纖維墊炎

足跟纖維脂肪墊簡稱跟墊,由彈力纖維分隔,包繞脂肪組織組成,有吸收震盪和防止滑動作用。跟部被硬物刺傷或長期壓迫或受風寒溼侵襲而引起跟墊炎。有跟下疼痛、腫脹,有淺在壓痛。足跟負重區內側壓痛,老年人跟墊萎縮變薄,易引起症狀,局部可觸及纖維索塊狀物。

4、距骨下關節炎

常發生在跟骨骨折後,是一種創傷性關節炎,負重時疼痛加重。

5、跟骨骨突炎

常在發育過程中,是由於未癒合的骨骺受肌腱牽拉引起的症狀,疼痛在跟腱附著點下方,可雙側同時發病。跑步與足尖站立可使症狀加重。骨骺癒合後症狀自然消失。

6、跟骨後滑囊炎

最易發生在跟腱與皮膚之間的滑囊,多由不合適的高跟皮鞋摩擦損傷引起。滑囊壁可變肥厚,囊內充滿滑液,局部腫脹,並有壓痛。

從日常做起,避免足跟痛

  • 1、避免穿過軟的薄底布鞋。軟底鞋讓足跟更多的接觸地面,反覆刺激導致足跟部的非特異性炎症反覆發作,足跟痛難以治癒。應當選雙硬底鞋。

  • 2、在足跟部應用中空的跟痛墊來空置骨刺部位,以減輕局部摩擦、損傷。把足跟痛對應的地方鑿空,讓疼痛部位不再接觸鞋底,避免反覆刺激。

  • 3、運動鍛鍊。經常做腳底蹬踏動作,增強蹠腱膜的張力,加強其抗勞損的能力,減輕局部炎症。足跟痛的部位是足底筋膜的附著部位,即筋與骨的交界點。

  • 4、溫水泡腳。改善足的血運對改善足跟痛也有一定好處,但是時間一定要超過15分。

  • 5、藥物物理療法。當有持續性疼痛時,應該口服一些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物治療,也可以局部用膏藥進行短期治療,同時注意全身身體狀況,是否有骨質疏鬆、骨質增生,代謝性疾病往往會出現足的症狀。

日常的鍛鍊

足部拉伸

平躺在床上,抬起並伸直腿,用一條毛巾把足前部裹起來,然後雙手拉動毛巾,拉伸大腳趾和腳踝,直到膝蓋伸直,足趾慢慢指向鼻子。這種方法可以有效拉伸足跟筋膜

去除足跟痛,理清病因是關鍵,康復方法是重點

足部拉伸

腳底蹬踏

平躺在床上,雙腳伸直,模擬登自行車的動作,這個動作能增強蹠腱膜的張力,加強其抗勞損的能力,減輕局部炎症

去除足跟痛,理清病因是關鍵,康復方法是重點

腳底蹬踏

腳趾夾物

這個運動專門拉伸處於足底筋膜下的肌肉組織群,只要簡單的把腳趾彎曲做出宛如要夾住一支鉛筆的姿勢即可

去除足跟痛,理清病因是關鍵,康復方法是重點

腳趾夾物

足跟疼,常用中醫穴位:

三陰交、承山、太溪、內庭、陰谷、衝陽等及患部周圍

去除足跟痛,理清病因是關鍵,康復方法是重點

穴位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