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嚴打培訓機構誰在偷著樂?俞敏洪道出端倪!

教育部整頓校外培訓機構,有些反向“供給側改革”的味道。不是優化供給,而是弱化供給,甚至造成一定程度的政策性供不應求,不經意間為大機構做了一次“飢餓營銷”,卻沒能觸及到公立重點校強勢壟斷升學話語權的本質問題。

教育部嚴打培訓機構誰在偷著樂?俞敏洪道出端倪!


2018年9月13日,教育部官網發佈《關於切實做好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整改工作的通知》,對培訓機構治理整頓的風聲越來越緊。

其中特別強調培訓機構的退出機制,將教師資格證、授課內容、進度安排等敏感尺度作為備案條件,未達標者將失去經營資格。

不過,與此同時,2018年的暑假培訓班逆勢上揚、異常火爆,很多機構還抬高了價格,依然供不應求。

市場的剛需局面有數據支撐。《中國教育新業態發展報告(2017)——基礎教育》的數據顯示,全國中小學生中,有近一半參加各種課外班,而且很多家長和學生就是衝著超綱內容去的。


教育部嚴打培訓機構誰在偷著樂?俞敏洪道出端倪!


眾所周知,資源配置越來越向少數“重點”教育機構流動,從而一再抬高入學門檻。

進入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常規教育似乎已經無法滿足入學要求了。

顯然,在供求關係的作用下,供給方的激烈競爭,有助於降低需求方(消費者)的成本。

而教育部的介入,有些反向“供給側改革”的味道。不是優化供給,而是弱化供給,甚至造成一定程度的政策性供不應求——政策限制造成培訓師資、項目供給下降。

問題的核心是處於強勢地位的公立教育重點校,形成對優質生源的壟斷,掌握生源選拔(升學)的話語權。

校外培訓只是這種壟斷地位的供應鏈延伸,卻首當其衝,成了體制問題的犧牲品。


教育部嚴打培訓機構誰在偷著樂?俞敏洪道出端倪!


當然,規模接近5000億元人民幣的巨大市場中,供給方並不一定都是受害者。

在2018年8月下旬亞布力論壇峰會上的演講中,俞敏洪評論民企經營形勢的同時,蜻蜓點水地提及教育部有關整治培訓機構的問題:

國務院在上個禮拜的時候出了整頓教育培訓機構的文件,恨不得一天之內把教育培訓領域的混亂局面掰回來。政策的用心是好的,但實際執行過程一定要給予足夠的時間,讓企業有迴旋和調整的機會。

顯然,俞總對政策的突然襲擊有些耿耿於懷,突如其來的打擊顯然給大型培訓機構也帶來了損失和風險。

而“混亂局面”則有些含含糊糊,表面上像是順著政策走向對治理整頓表示贊同,而潛臺詞更為豐富。


教育部嚴打培訓機構誰在偷著樂?俞敏洪道出端倪!


​校外培訓是民營企業主導的、競爭相對充分的細分市場,即使是大機構,市場佔有率也並不高。

而教育部的嚴打政策,顯然對危機公關能力弱的中小型機構不利,而大型機構雖然也蒙受損失,但畢竟“家底厚”,短期“輸得起”。

政策性不可抗力客觀上為大品牌掃除了一部分競爭對手,從而有助於形成局部壟斷。換句話說,“不混亂的局面”應該是寡頭壟斷的市場格局。

治理整頓校外培訓機構仍有表面文章之嫌,而且不經意間為大機構做了一次“飢餓營銷”,卻沒能觸及到公立重點校強勢壟斷升學話語權的本質問題。

教育部嚴打培訓機構誰在偷著樂?俞敏洪道出端倪!

國際教育知名專家,尚德在線教育海外合作高級總監,資深自媒體人,著有《留學的邏輯》《到英國去》《歐洲情調之旅》等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