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獨生子女們


最後的獨生子女們

平時接觸到的那些家裡有兄弟姐妹的朋友,相處起來真的會不一樣,年紀大些的一定會更照顧人,而且那種行為是自然而然的。


最後的獨生子女們


文|新京報記者朱若淼 編輯 | 陳曉舒

校對 | 陸愛英


本文約3451字,閱讀全文約需6分鐘

一週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三定”方案出爐,正式撤銷了原來負責計劃生育的三個部門——計劃生育基層指導司、計劃生育家庭發展司、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司。

從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中國的人口政策開始轉向計劃生育。“晚、稀、少”成了那時的口號。1978年,中國試行一胎化政策,並在1981年成立了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

1990年,宋丹丹、黃宏主演的《超生游擊隊》成為了那個年代經典的小品之一。之後十多年時間裡,這部講述農村夫婦為多生一個兒子而背井離鄉,躲避計劃生育政策處罰的小品,總會在春晚前夕反覆被播放。

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的人口預測專家王廣州估算,2010年的中國,獨生子女的數量約1.45億。這佔到了當年全國總人口的10%。

而如今這個風向變了。

2013年,中國開始啟動“單獨二孩”的計劃,兩年後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又宣佈了“全面二孩”的政策。

這群在計劃生育政策下出生的人,成了中國特殊的獨生子女群體。我們跟處在不同生活階段的他們聊了聊,以下是他們的口述:

“我就是典型的‘421’家庭”

最後的獨生子女們


@程武 37歲

1981年1月,我出生在安徽一個小城市,父母那輩都有兄弟姐妹。奶奶生了七個,媽媽有三個兄弟。印象中,小時候過年都特別熱鬧,一大家子人,分開坐好幾桌。上上一輩人是被鼓勵生育的,那時候毛主席說“人多力量大”。

80年代末,我上小學。學校裡比我大一點的孩子都會有兄弟姐妹,比我小的基本都是獨生子女。上學路上經常會碰到老一點的婦人帶著孕婦,出現在一個院子門口,有點鬼鬼祟祟的樣子,他們老喊院子裡的人叫黃醫生,後來我猜黃醫生應該是幫別人接生的。

那時候算是計劃經濟時代,在城市裡大家的工作屬於鐵飯碗,住房是分的,工資是單位發的,大家不敢超生,如果被開除公職的話基本就斷了收入來源。只有農村可能願意罰錢超生。

我以前對於家庭的概念就是三口之家。因為從小我們的觀念裡就是隻能生一個孩子。直到計劃生育政策鬆動之前,我都沒有過二胎的想法。

2008年聽說“單獨二孩”,那時候我剛談戀愛,還跟媳婦兒開玩笑說我們倆都是獨生子女,以後說不定還可以要二胎。2011年,兒子出生的時候我去辦獨生子女證,身邊人跟我說,你辦這個幹嘛,好多人都不辦了。直到2015年十八屆五中全會的時候,這個政策徹底放開了,我也開始有了二胎的想法。

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和我年齡相仿的這一代都開始要二胎了。我有個朋友二胎後發了個朋友圈,“兩個孩子也挺好的,你老了以後插著管子,孩子們可以商量。老大說,我看拔了吧。老二說,行。”我到現在還記得這條朋友圈。

多一個孩子,以後的事情可以大家商量著來。現在我們家,我是最希望生二胎的。

我們這一代是受政策影響最明顯的一代。前幾年去給孩子開家長座談會的時候,還跟身邊同齡的家長聊起來,出生的時候趕上計劃生育,上大學的時候趕上大學繳費,大學畢業的時候就業不分配了,工作以後又趕上房改。我記得2009年的時候網上有個圖特火,底下兩個人,頭上頂著個板兒,上面是四個老人,然後這兩人下面還有一個小孩。我就是這樣的,典型的“421”家庭。

現在國家又開放二胎了,感覺可以補償我們小時候沒有兄弟姐妹的那種遺憾。但現在父母年齡也大了,他們還要在家照顧90歲的奶奶,不能老過來北京幫忙帶孩子。好在我現在還沒有到面臨嚴峻養老問題的時候。

“將近30歲的時候很多想法就變了”

最後的獨生子女們


@林依 34歲

我1984年出生在成都。爸爸是老師,媽媽是醫生。從小爸爸就跟我說,如果家裡有第二個孩子的話,他就會被開除。小時候周圍的同學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

從小我就習慣一個人,上小學的時候,父母工作忙。我經常一個人在家裡一待就是一整晚。那時候對於一個小朋友來說,好像是件還挺得意的事情。因為其他小朋友都不會這樣。而且過得也比較自由,父母會給我一點錢,自己買東西吃,也沒人管。

直到上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我才碰到家裡有很多兄弟姐妹的同學。那時候我還挺好奇的。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一個保定男生。他說,當年他爸媽為了生下弟弟還編了個謊,說大兒子身體有缺陷,申請再生一個。我問他,“你爸媽說你身體是什麼缺陷?”他回答,“智障”。

大學畢業以後,2009年我去上海找了份互聯網公司裡的工作。那時候年齡小,對未來沒有特別明確的想法,而且父母不在身邊挺自由,沒有人在旁邊叨叨。在那座城市沒心沒肺地過了幾年。

2010年,我跟男友在上海結了婚。將近30歲的時候很多想法就變了。我先生也是成都人,他也是獨生子女。我們決定還是回到成都,能離父母近一些。於是2014年,我們就從上海搬回了成都。今年年初,我生下了女兒。

原本我們都沒有想過要孩子,感覺挺麻煩的。但現在看,生下女兒還真是一件挺欣慰的事。

自從我30歲以後,我跟媽媽就因為生小孩的問題發生過很多矛盾。那段時間我們的母女關係蠻緊張的。她會逼我去醫院檢查是不是因為身體的原因(而生不出小孩)。女兒降生以後,我看見父母真的很開心,那時候才知道這件事對他們的滿足感有多大,那是我給不了他們的。現在我媽經常會把我以前的照片翻出來給我看,說我女兒跟我小時候的樣子特別像,還挺溫馨的。

有了女兒之後多多少少也理解了父母,不過現在的我可不敢像父母那樣把女兒一個人丟在家裡,會有各種擔心。

“我從小就希望父母能再生一個”

最後的獨生子女們


@宋橙 27歲

我1991年在西安出生,後來在深圳長大,父母都是老師。

小時候爸爸在西安美術學院當老師,我就住在學校裡。父母工作忙,我經常一個人在家或者白天被放到他們同事家裡,跟同事的小孩一起玩,等晚上父母下班了再把我接走。我從兩三歲開始就上託兒所了,而且還是全託班,每週一去,到了週五我媽來接我回家。

那時候我就覺得一個人挺孤獨的。我的家裡全是娃娃,我上街看到想要的娃娃,媽媽都會給我買。

上小學的時候,因為父母工作調動,我們搬去了深圳。我發現廣東那邊好多家裡都生好幾個孩子,我很羨慕身邊的同學,希望自己也能有兄弟姐妹。

在深圳,我接觸到的家裡有好幾個兄弟姐妹的朋友大多是潮汕的,他們家裡基本生三個以上。他們說,因為自己不是獨生子女,生下來就被罰了錢。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2002年我上五年級的時候,有一天媽媽班上有學生家長打電話來,讓媽媽幫忙多照看那位同學。後來我聽說,那個阿姨生了二胎,被計劃生育委員會的人強制帶走去醫院做了避孕。我才知道,超生後會被強制避孕。

到了前幾年,我聽說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話可以生兩個孩子,我就有了以後生下小孩不能只生一個的想法。因為不希望他(她)孤獨。

平時接觸到的那些家裡有兄弟姐妹的朋友,相處起來真的會不一樣,年紀大些的一定會更照顧人,而且那種行為是自然而然的。

我自己感受最強烈的是高三畢業,跟朋友去旅行的時候。我們在船上吃飯,桌上只有一盤雞肉,大家都沒動,盤子裡的雞腿,只有我夾了。坐在我對面的人就跟我說,“你家裡肯定只有你一個孩子,你難道沒看見桌上還有其他人麼?”那件事之後,我還反省了下自己是不是不太替別人考慮。

“等妹妹再大點,說不定我會把她當女兒”

最後的獨生子女們


@陳曉靜 21歲

我1997年出生在福州。小時候家裡只有我一個孩子,我羨慕有哥哥姐姐的小朋友,那樣就會有人照顧自己。

我小時候還挺獨立的,上幼兒園的時候就自己坐過飛機去北京。那時候我爸爸在北京出差,我媽媽把我送到機場,爸爸在北京的機場接我。從一年級開始我就自己去上學,等我上初中後,就不想被太多關注了。我怕被別人期待,這樣會有壓力。

2015年我還在上高中的時候,就聽爸爸媽媽討論起二胎的話題。2016年臨近高考,有一天外面下雨,媽媽要出門遛狗,我爸不讓。當時我覺得有點奇怪,那天晚上媽媽告訴了我,她懷孕了。我當時的感覺是挺神奇的,我媽已經45歲了,再生孩子挺不容易。當時最關心的就是她的身體。因為她之前有子宮肌瘤,後來做了腹腔鏡手術,留下來一些瘢痕。本來就是高齡產婦,懷孕後又胎盤前置,還挺兇險的。

2017年過年的時候,媽媽剖腹產生下了小妹妹。小妹妹的出生,對我生活最大的變化就是——我把自己房間讓給她了,書房成了我現在的房間。平時我跟身邊的朋友會聊到這個話題,我把妹妹的照片發給他們看。他們大多數的反應是,“你媽媽好厲害,這麼大年齡了還生。”許多家庭因為父母年紀大了,已經生不出來了。

高考後,我選擇在福州醫科大學讀書。我基本上每個週末都會回家,督促媽媽做運動,提醒她去醫院體檢。

我感覺現在這樣還挺舒服的,大家不會把注意力全集中在我身上。父母現在更希望自己能健康一點,這樣能看到小妹妹未來結婚,而我也願意把更多精力放在妹妹身上。她現在一歲多,很聰明,啞語打得很好,不知道她什麼時候能說話。

我跟妹妹年齡差這麼多,等她再大一點,說不定我真的會把她當女兒。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為化名)

更多報道請關注公眾號 剝洋蔥people(ID:boyangcongpeopl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