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的朋友圈不屏蔽任何人

为什么我的朋友圈不屏蔽任何人

(ID: huabianyuedu)

01

不知何時起,我們發朋友圈都開始戰戰兢兢,彷彿在考場斟酌作文要怎麼佈局謀篇。

圖片是不是顯得太沒檔次?


明明很喜歡的包包,但是logo露出來別人會覺得太便宜吧?


這本書真的很好看,但是發出去大概大家會覺得我太裝……

思來想去,十幾分鍾過去,覺得還是不發為好。

上週無意發現,有位好友很久沒更新朋友圈。

問原因,她說:“給你講兩件事吧。”

一天早上起床,她看到藍天白雲很美,興沖沖拍照想要分享,卻看到朋友圈上一條是某同學出國旅行,長裙飄飄,天似乎更藍,雲朵也更可愛,評論一片稱讚。

還有一次,她跟老公出去在本地網紅店吃了頓無比滿意的火鍋,晚上回去想發圖,發現女同事曬機票,為吃火鍋特意去成都,評論裡都是羨慕。

再翻翻自己的朋友圈,三三兩兩的點贊,零評論是常態。回想從小到大的經歷,她似乎都是那個默默無聞的“邊緣”女孩,期末評語如出一轍地被打上標籤:“內向”“要開朗一點”。

“你知道我就是這樣的性格啊。”她說。

於是她索性關閉了朋友圈,少了糾結與煩惱,從此默默當個旁觀者。

02

知乎上有個老問題:“從來不發朋友圈的是怎樣一種人?”

有一條回答大致是說,答主三年沒發朋友圈,因為自己現實中就沒有多少朋友,但是她也渴望有很多贊,渴望感受到被關注,但最希望的還是有一天哪怕無人點贊,也能大大方方地發朋友圈。

我把這條回答轉發給好友,開玩笑說:“這不會就是你寫的答案吧?”

這些問題也曾困擾過我,當我意識到癥結所在時,想到了曾經看過的一部電影——《壁花少年》。

少年查理在唸高中的第一天就開始計算畢業倒計時,希望趕緊結束高中生活。

他是有如電影名字一樣的存在,名副其實的“壁花少年”。

他待在自己的世界與傷痛裡,給逝去的朋友寫信。

他會看著在燈光下與眾人一起舞蹈的好友,可即使眼裡閃耀著渴望,也只是站在一邊不言不語。

很多時候,我們不也是如此?處在“想做而不敢做”之中,不是因為這件事有多難,跨不過去的,只不過是自己內心的那道坎。

为什么我的朋友圈不屏蔽任何人

我問自己,既然能發朋友圈公開的事,為什麼還要遮遮掩掩只給一部分人看到呢?你看有些人發的狀態多隨性。如果是你,肯定認為大家會覺得這樣很蠢吧,但你現在覺得他們蠢嗎?並沒有,你覺得他們很可愛。

於是我決定勇敢一次,刪除了朋友圈的八個分組標籤,取消了屏蔽的那些人,完完全全地敞開自我。

明明就是想要追求被認同和讚賞的滿足感,那就大大方方地追求;明明只是想分享日常,就不要被“精緻”捆綁。就像《壁花少年》裡英文老師對查理說,“你要學習參與”。電影中,查理每次都知道答案,卻不像同學們那樣七嘴八舌地爭著回答,這一切,老師都看在眼裡。

在朋友圈,我開始了自己的熱情點贊之路,先把自己交出去,看看能換回什麼。

不久之後,我發的狀態也開始獲得更多的存在感,甚至有好久未聯繫的同學蹦出調皮的評論。這真的已經是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幾乎毫無成本卻十分高效的人際交往方式了。

为什么我的朋友圈不屏蔽任何人

03

而我很慶幸的一件事是,自己取消屏蔽了一個很愛碎碎念、一天要發十條狀態的男同學後不久,就從他那兒得知一位小學同學生重病的消息,這讓我得以在她生命最後的時光前去探望。

病床上的她瘦削脆弱,但眼裡還是流露出感激:“真沒想到你會來看我,好多年沒聯繫了。”

“是啊,都在一個城市工作,都沒碰過面。加個微信吧,等你出院了一起吃飯。”我忍住哽咽,努力表現得像在大街上跟她偶遇一般寒暄。雖然我們都不再年少天真,都清楚她時日無多。

直到現在,我偶爾還會點開她的朋友圈看看。就像電影《尋夢環遊記》所傳達的一樣,逝去的人需要被記得,否則,他就真的會永遠消失。

仔細想想,孩提時的每一聲啼哭,將要離開人世前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話,哪件事不是在尋求他人的關注呢?害怕被丟棄,是人類的天性。

为什么我的朋友圈不屏蔽任何人

《壁花少年》中,查理交到了自己喜歡的朋友,他也能感覺到朋友對自己的在乎,所以才能夠一點點打開內心世界,最後把自己童年的陰影向醫生和盤托出。

這個時候,屏幕前的我,也替他鬆了一口氣。

我發私信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好友:“你是不是很少給別人點贊呢?你和我關係這麼好,我都幾乎收不到你的評論。你說你的性格就是這樣,從過去到現在,可是你又渴求關注,難道要永遠等著別人來敲你的門嗎?也許只需要多往前一步,世界就開闊了。”

我不想再屏蔽任何人。

無論在朋友圈還是現實中,我們的屋子冷冷清清沒人進來,也許只是因為我們先關上了門。

作者簡介:花邊閱讀:由『花邊君』創辦的原創文藝自媒體,和你一起尋找面對生活該有的姿態。

新書推薦

長按二維碼購買

京東、噹噹、亞馬遜、天貓有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