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56課:「萯」,原來有一種瓜,叫「王瓜」

接著解說漢字,這是這套課程的第56課。今天要解說的六個漢字仍然是《說文解字》中的“艸”部漢字,分別是下面這六個:

《說文解字》第56課:“萯”,原來有一種瓜,叫“王瓜”

(今天要解說的六個漢字)

1、(GBK字庫無此字)。讀作sì。《說文解字》釋作“艸也,從艸賜聲”,沒有更多的解釋。只給我們講,這是一種草,此外沒有其他的線索,對應的現代植物只能待考。它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56課:“萯”,原來有一種瓜,叫“王瓜”

(的小篆寫法)

2、 (大部分字庫無法顯示,上面一個“艹”,下面一個“中”)。讀作zhōng。《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艸也,從艸,中聲”。同上一個字一樣,這個字也無法確認它對應的現代植物是什麼,因此只能待考。它的小篆寫法是:

《說文解字》第56課:“萯”,原來有一種瓜,叫“王瓜”

(的小篆寫法)

3、萯。讀作fù或者bèi。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注了第一個音,給的解釋是:“萯,王萯也。從艸,負聲”。這個字給的線索多一些,就是“王萯”。《禮記.月令》裡說:“孟夏之月,王瓜生。”鄭玄作注說:“今《月令》雲:‘王萯生’”一般認為,《說文》裡的“王萯”就是現在我們說的王瓜。

王瓜,葫蘆科,栝樓屬,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王瓜紙質葉片,葉輪廓闊卵形或圓形,葉基深心形,上面深綠色,背面呈現淡綠色,細脈網狀;葉柄縱條紋。王瓜花雌雄異株,花萼筒喇叭形,花冠白色,花絲短,雌花單生,子房長圓形,花萼及花冠與雄花相同。果實卵圓形、5-8月之間開花,8-11月結果。它的樣子如圖:

《說文解字》第56課:“萯”,原來有一種瓜,叫“王瓜”

(王瓜)

王瓜的果實、子、根可入藥,具體藥用價值為:清熱,生津,消瘀,通乳。

另外,《管子.地員》中有“剽土之次曰五沙,其種大萯細萯,白莖青秀以蔓。”王念孫《雜誌》說:“ 尹注曰:‘萯,草名。’引之曰,尹說非也,此篇凡言某種某某者,皆指五穀而言,……萯讀為《大雅》‘維秬維秠’之秠。《爾雅》裡說:“秬,墨黍;秠,一稃二米。”郭璞給的註解是:“秠亦黑黍,但中米異耳”認定萯就是秠(讀作pī)。秠是什麼呢?從上面的線索也只能說它是五穀品類中的一種黑黍,一殼裡面出兩粒米(現代植物裡找不到對應物,希望高人補充)。但從這個概念上解,“萯”是可以通“秠”的。

萯讀作bèi時,通“菩”,音義都出自《集韻.海韻》,郭璞作注說,“萯,今菩字,音倍。”不過,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菩”與“萯”是不同的,各物各字,指的是不同的事物。“菩”字前面的課程已經學過,不再多說。

“萯”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56課:“萯”,原來有一種瓜,叫“王瓜”

(萯的小篆寫法)

4、芺(艹下是夭,不是天)。讀作ǎo。《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艸也。味苦,江南食以下氣。從艸夭聲。”線索相對較多。《爾雅.釋草》裡有:“鉤,芺”郭璞給的注是“大如拇指,中空,莖頭有苔,似薊,初生可食。《說文》裡說的江南“江南食以下氣。”《本草綱目.草部.苦芺》一節有:“時珍曰:‘凡物穉曰芺,此物嫩時可食,故以名之。……今浙東人清明節採其嫩苗食之,雲一年不生瘡癤。’”所以這裡的芺,指的就是苦芺,傳說清明節的時候吃它的嫩苗,可以一年不生瘡癤,這種飲食風俗,至今還有部分地區人們沿襲了下來。

所謂的苦芺,就是菊科植物蒙山萵苣,名字也很多,比如鉤芺、苦板、苦菜、敗醬、敗醬草等等,另外它也是一種中草藥,藥用是它的地上部分,春夏季採收,鮮用或曬乾、切段備用。它的樣子如圖:

《說文解字》第56課:“萯”,原來有一種瓜,叫“王瓜”

(苦芺)

苦芺藥用可清熱,解毒、活血、排膿,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常用於暑熱煩悶,漆瘡,丹毒,癰腫,痔瘡,外傷出血,跌打傷痛等。芺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56課:“萯”,原來有一種瓜,叫“王瓜”

(芺的小篆寫法)

5、 (上面一個艹,下面一個弦)。讀作xiá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艸也。從艸,絃聲。”這個字同樣沒有詳細解說的線索,只能認作一種草,至於是什麼草,只能待考。它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56課:“萯”,原來有一種瓜,叫“王瓜”

(的小篆寫法)

6、這是個生僻字,寫來不易,我們描述字形為:“艹下田中四木”聽上去不易清楚字形,只能上圖,它的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56課:“萯”,原來有一種瓜,叫“王瓜”

(you)

這個字,在不同的字書中,切音並不一致,《集韻》稱"尤救切",《說文》在籀文囿下有稱:“於救切”就是讀yòu。《說文解字》給的解釋就是“艸也”。沒有其他說明,只說是一種草的名字,字義字形只能待考。它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56課:“萯”,原來有一種瓜,叫“王瓜”

(yòu的小篆寫法)

另外,針對後臺朋友對字序的疑問,需要說明一點:關於這套解說課程的字序,因為《說文解字》的版本比較多,比如汲古閣影刊北宋本,孫氏平津館仿宋小字本,藤花榭仿宋小字本,清同治十二年陳昌治校刊本,淮南書局本,商務印書館《續古逸叢書》影印本,中華書局影印本等等,這些版本中某些字的排列順序並不完全相同,系列解說對字序也只能擇一種為準。

《說文解字》第56課:“萯”,原來有一種瓜,叫“王瓜”

(鳳凰出版社版《說文解字注》)

我們這套課程依照的字序是鳳凰出版社許惟賢整理的《說文解字注》(如上圖)中的字序,這個版本的《說文解字注》是以經韻樓初刻本為底本的,字序或與中華書局版本的《說文解字》字序略有差異,好在不影響對字的認解。

(【說文解字】之56,部分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