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地山:最後的楹聯大師

方地山:最後的楹聯大師

老叫獸:肚藏十萬字。

小石君:煙花三月出揚州。

方地山出生於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的揚州。

當年的揚州,

地處京杭運河和長江交匯處,

是國內屈指可數的一線城市,

算得上山明水淨、人傑地靈。

而方地山顯然是其中的人傑。

他的父親方沛森是同治年間的舉人,

又是揚州城內的學官。

家學淵源,

少年方地山的文采很快就獨步於葉綠如翠,

瓊花似雪的揚州城內。

1886年,

方地山十四歲時,

和他十二歲的弟弟方澤山一起參加了當年的府試,

兩人雙雙中榜,同入黌宮,

一時傳為美談。

父親喜出望外,

帶兄弟倆遊玩焦山,

山上有尊四面佛廟,

廟裡的方丈見他倆年齡尚幼,談吐不俗,

有心試他們的才情,

於是指著佛像口誦上聯:

面面皆空佛。

方地山不假思索,朗聲應答:

高高在上人。

方丈合掌稱奇,

隨即命小沙彌捧出筆硯,

記下此聯。

方地山也不推辭,

略一沉吟,提筆便寫:

面面皆空,佛也須有靠背;

高高在上,人到此要回頭。

對聯意象奇巧,出語不凡,

遠非一般少年所及,

方丈見其才思敏捷,讚歎不已。

16歲時,

方地山以精研蒙古史提選撥貢生。

但他縱觀時局,

斷定滿清難久,

於是便無意於仕途,

出門遠遊,策馬北上,

到了天津。

在天津,

方地山如魚遊碧海,鷹擊長天,

他不但謀得北洋講武學堂的教職,

同時又主持了《津報》筆政。

文墨功夫了得的他,

還經常在天津《大公報》上發文章,

一日又復一日,聲名漸起,

其中揭露日本侵略行徑的文章,

言辭犀利,語氣峭拔,

這引起了袁世凱的注意。

袁世凱多次邀他到北京中南海總統府覲見,

方地山的才華開始讓袁世凱為之折服。

當時有這麼一個段子:

一次袁世凱在妓院裡看到一幅藏頭嵌名聯,

是寫給一位叫來喜的妓女的,聯曰:

來是空言,且借酒杯澆塊壘;

喜而不寐,坐看明月照嬋娟。

袁世凱慧眼識珠,

覺得這對聯寫得真真是極好的。

一問,

原來正是名士方地山的手筆。

不惜一擲千金的袁世凱,

回家後立刻聘請方地山為西席,

教導袁家的少爺公子們詩詞曲賦,錦繡文章。

而袁世凱的次子袁克文,

受方地山的影響最深。

在袁世凱要稱帝時,

袁克文多次力諫其父不要稱帝,

袁世凱怒而不聽,

並大罵方地山教壞了兒子。

方地山恐兩人遭害,

便與袁克文一道逃至天津日本租界,

後來他的女兒方慶根又嫁給了袁克文之子袁家嘏,

從此兩家結成了親家。

結婚那天,

方地山作了一副對聯:

兩小無猜,一個古泉先下定;

萬方多難,三杯淡酒便成婚。

“兩小無猜”、“萬方多難”分別由李白、杜甫詩句化出,貼切無痕。

訂婚從簡,

僅相互交換一枚古幣,

並用“古泉”指代“古錢”,

使對仗更工,一派古雅。

這就是民國大佬們的婚禮。

老叫獸:集古句古今少有。

小石君:嵌名聯天下第一。

方地山初至袁府時,

袁世凱的次子袁克文當時只有十一歲。

但是袁克文那時還是個熊孩子,

除了爸爸的巴掌,

其他誰都不服。

他決定要考考這個老師,

於是袁克文用一根絲線繫了枚銅錢,

懸於一銅盆上,

盆中插了一支燃香。

等到古錢燒燙,

這線也就斷了。

方地山自然明白,

這是限時考試,

於是他欣然應之。

然後袁克文唸到:“少之時不亦樂乎?”

方地山一驚,

聽出這是集古句,

即用古詩文集成的對聯,

非飽學之士所不能。

但方地山是集古句大佬啊!

他沉思片刻,

隨後工整的對出“卿以下何足算也”,

這也是古句。

此時,

錢落銅盆,響聲未絕,

袁克文雙膝跪倒,

拜他為師。

方地山雖然飽讀聖賢書,

但他並沒有寫出什麼傳世鉅著,

也沒有苛嚴的教袁克文八股進仕之道。

相反,

他們在一起玩的實在是很嗨。

方地山每天帶著袁克文逛梨園,

聽崑曲,不亦樂乎,

他倆送給崑曲班裡的對聯流傳了許多。

在梨花院落內,

面對席上一曲笛聲如清風的大姑姑娘,許地山贈她:

大抵浮生若夢;

姑從此處銷魂。

而鼓聲鏗鏗,絲竹聲起,方地山送給琵琶女馬掌姑娘的一副對子是:

馬上琵琶千古恨;

掌中歌舞一身輕。

柳樹池塘邊,三絃悠悠時,還有一位月紅姑娘,許地山贈她:

楊柳岸曉風殘月;

牡丹亭奼紫嫣紅。

一個個平常的名字,

經過方地山匠心獨運,

妙用典故,嵌名入聯,

全都“化腐朽為神奇”,

足以博美人一笑,

真正讓人歎服。

揮翰潑墨之餘,

方地山還自刻一枚閒章,

名為為“貪財好色”,

其風流倜儻可見一斑。

實際上,

方地山非常喜歡金石書畫,

他曾自撰題聯:“依於金石能長壽,但善詞章非壯夫”。

後來方地山還與張大千結為了忘年交,

雖然他的年紀比張大千大得多,

但兩人性情真的相投。

方地山曾多次為大千題字,

張大千也曾為方地山作畫,

方地山落魄後,

張大千還常贈他沒有上款的畫,

好讓他賣錢。

張大千三十六歲那年,

去韓國見他的心上人池春紅。

臨行前,

方地山在天津紫竹林為大千餞行,

宴上做了兩副嵌名聯:

世界山河兩大;

平原道路幾千。

以及:

八大到今真不死;

半千而後又何人。

而張大千的二哥張善孖以擅長畫虎著名,

自號虎痴,

於是方地山又送了副對子給張善孖:

料應踞地作虎跳;

得全其天皆痴人。

這幾幅名聯從此廣為流傳。

老叫獸:渡盡餘生。

小石君:瀟灑而去。

步入晚年後的方地山寓居天津,

以鬻文賣字為生,

自署落款為“大方”。

他才思敏捷,

所作的嵌名聯信手拈來,恰到好處,

十數年間名揚沽上。

1916年,

袁世凱在萬眾唾罵中病死,

方地山對袁世凱的最後結局難釋於懷,

於是撰聯挽之:

誦瓊樓風雨之時,南國皆知公有子;

憶便殿笑談相對,北來未以我為臣。

不久,

反袁將領蔡鍔也相繼去世,

舉國譁然,

方地山便代小鳳仙為蔡鍔題聯:

不幸周郎成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這是將蔡鍔比作了赤壁之戰時的周瑜和“風塵三俠”中的李靖,

也算是方地山對袁世凱稱帝事件的秉公而論。

方地山一生不求仕進,不治生業,

且鬻字求售時隨心定價,

有時一高興,

便隨便贈人,

以致老來落拓不堪,生計艱難,

常為衣食所虞。

晚年他曾寫一副春聯以記其哀:

埋愁無地,淚眼看天,嘆事事都如昨日;

剪紙為花,摶泥作果,又匆匆過了一年。

讀來令人唏噓感嘆。

貧窮日久,

方地山常遭一些時人的冷眼,

一次,朋友請客聚會吃海鮮,

他應邀出席。

酒至半酣,

旁人早已備好筆硯,

座中客人紛紛請方地山書寫對聯。

在座有人見方地山如此風光,

頓生妒意,

於是冷言冷語譏誚他靠著對聯蹭吃蹭喝,有辱斯文。

方地山淡淡一笑,

即席撰了一幅集古聯:

安知鳳凰不如我;

且食蛤蜊休問天。

眾人見了,鬨然大笑,

弄得那人下不了臺。

雖然貧窮,喜歡赴宴,

但方地山始終安貧樂道,

不改初衷,

從不肯折腰屈膝以媚權貴,

他書齋裡的自題聯是:

捐四品官,無地皮可刮;

賃三間屋,以天足自娛。

又書聯一副貼於自家門楣:

說破廊風雪甚麼,不五鼎烹當五鼎食;

有醇酒婦人足矣,先天下樂後天下憂。

其生平操守,

由此可略見一斑。

1936年12月,

方地山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但他拒絕服藥,只求一死。

相傳他病危之夕,

醫生上門,

百般勸他服藥。

他對醫生笑道,

我為君誦唐詩一句以為謝,

隨即吟道:

“蓬門今始為君開。”

醫生大笑:先生真名士也。

次日方地山即逝。

當時的《北洋畫報》挽曰:

聯堪稱聖,書已成家,沽上早知名,遺墨頓成和氏璧;

病已瀕危,心猶念國,中原何日定,思君怕成放翁詩。

以對聯始,以對聯終。

民國的奇人們,

總能讓人感慨萬千。

小貼士:

方爾謙,字地山,以字行,又字無隅,別署大方,江蘇省江都(今揚州市)人。同治年間舉人,與弟澤山齊名文壇,世稱“揚州二方”,或 “南北二方”。清末民初著名學者、書法家、楹聯家,被稱之為民國“聯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