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爲什麼不攻打伊梨?

雲迴天來


有些人認為,左宗棠與沙俄一戰是莽撞行為。說這些話的人根本就沒有看過相關的資料。

(1)最好不打,過線後就打:崇厚、李鴻章等人的態度突破“左宗棠底線”

1878年1月,伊犁問題成為左宗棠的第一關注點。7月20日,清廷命令崇厚去沙俄談判。

針對崇厚談判,左宗棠談了我方“底線”問題:領土以1863年的邊界為底線寸土不讓,之前的領土可以作為緩衝;商務以嘉峪關為界,關外可以通商、關內沙俄絕不能進來。

結果,崇厚全線突破。10月2日,崇厚不經請示竟然同意沙俄要求。

崇厚

酬勞:給予沙俄280萬兩(500萬盧布)報酬;

領土:單獨收回伊犁九城卻丟失北西南三面大片領土;

商務:沙俄在新疆、蒙古有免稅特權;除在蒙新等經商外,再開闢通往漢口、天津、東北等地區的通商路線。

清廷接到消息後立刻向各督撫大臣問詢是否可以。

10月19日,沈葆楨、李鴻章等人對崇厚表示支持。

(2)左宗棠要求嚴懲投降派,李鴻章反對,同時左宗棠進行軍事準備、抬棺出戰

1879年12月4日,左宗棠諷刺李鴻章、沈葆楨“自負深悉洋務”卻這也讓那也讓,讓到什麼時候?崇厚不經請示必須要嚴懲,條約不能承認。此前之後數次上書要求嚴懲崇厚。

1880年1月2日,清廷將崇厚逮捕。李鴻章等人大為不滿,李鴻章說:既然代表清廷去簽訂協議就代表清廷,簽了就得認(不管多麼賣國害國),這樣做只會對國家形象不利,引起各列強不滿。

在反“崇約”的同時,左宗棠調派各路人馬進入新疆,左宗棠的陝甘寧青西北戰區可調用兵力共計12萬。且已經調配、準備完畢。

5月26日,左宗棠抬棺出征,做好了戰死的決心。

然而,面對沙俄,不僅僅是李鴻章怕得要死,就是慈禧也非常害怕。

(3)慈禧、李鴻章投降思想成為清廷對外主流思想

其實,1880年,中國與沙俄都有不足,但沙俄的危險更大。1879年沙俄寒冬,1880年全國性糧食匱乏,188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遇刺身亡。自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後,沙俄一直沒有恢復過來。主要部隊都困在其戰略主體歐洲部分。

反觀中國,當時中國最能打統帥、最能打的部隊正處在士氣高峰時期。十餘年的基本的全國性穩定給清廷帶來了一定底氣。

但可惜,當時的慈禧的主要目標是“維持權力”而不是“擴張權力”,1880年之前的17年,慈禧幹得還不錯。原因就在於她要靠業績讓其他滿貴族閉嘴,趁機抓權。而與沙俄一戰,萬一打敗她就會權威受損。由此,後28年的慈禧就沒幹過於國有功的事兒。

因為,慈禧變了,左宗棠也只能進入政治低谷時期。

9月26日左宗棠被調回京,11月8日,劉錦棠和左宗棠詳談六天後於14日從新疆哈密回京。1881年2月24日,曾紀澤與沙俄簽訂《伊犁條約》的當天,左宗棠進入北京,在明升暗降下失去了兵權。

對於明升暗降問題,詳見“左宗棠晚年為什麼兩次入值軍機處”的回答。


坐古談今


左宗棠之所以不攻打伊犁,是因為駐守伊犁的是清廷最大苦主——沙俄軍隊,而不是阿古柏、白彥虎之類的少數民族雜牌軍。所以,在審時度勢之下,左宗棠與曾紀澤唱了一出雙簧戲,施展的正是“胡蘿蔔加大棒”的手段。

大棒,自然是左文襄公左宗棠,這位年逾花甲的老將軍在肅清陝甘回亂之後,受任欽差大臣,全權負責督辦新疆軍務,剿滅阿古柏和白彥虎勢力,這個過程還算比較順利,在1876年正式出兵一年之後,基本達成了戰略目標,阿古柏自殺,白彥虎逃至俄境。

剩下的威脅就只有沙俄了,在新疆內亂時,沙俄先是脅迫清廷簽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鯨吞了西北地區44萬平方公里土地,這還是趁著英法聯軍禍害中國時與清廷簽署的《中俄北京條約》的延伸。消化完伊犁河下游後,沙俄的胃口很快得寸進尺,把目光又盯上了伊犁河谷。
1871年,沙俄軍隊以“護僑”為名,進佔伊犁河谷地帶,跟清廷的解釋是“回亂未靖,代收代守”、“日後交還”,這也是先站住腳跟,再謀求法理的老把戲,焦頭爛額而又鞭長莫及的清廷自然只好無奈的接受現狀。

到了1878年初,新疆的北疆南疆,除了伊犁之外已全部肅清,左宗棠開始謀定伊犁。他先是婉拒了手下大將劉錦堂和金順乘勝追擊殺入伊犁的建議,而後上報清廷,請求先與沙俄交涉歸還伊犁事宜,因為畢竟沙俄之前進佔伊犁時打的旗號是“回亂未靖、代收代收”,現在亂局已定,沙俄失去了坐擁伊犁的口實。

慈禧先是在李鴻章的建議下,捨棄曾紀澤,派崇厚出使沙俄談判,崇厚帶回來的《里瓦幾亞條約》,直接把伊犁大部拱手相送。左宗棠據理力爭,慈禧法辦崇厚,改派翁同酥與左宗棠支持的曾紀澤出使沙俄,另行談判。

曾紀澤出使沙俄前,左宗棠在新疆曾為之踐行,兩個人圍繞著“胡蘿蔔加大棒”政策籌謀就位。

作為大棒,左宗棠隨即部署兵力,抬棺挺進至伊犁外圍,保持了軍事上的高壓態勢。

作為胡蘿蔔,曾紀澤據理力爭,收回了伊犁河谷,但囿於沙俄逼迫(明言不欲以曾為談判對手,想直接派使去北京談判,與清朝所有皇帝一樣,慈禧最怕這個)、清廷施壓,最終簽訂的《中俄伊犁條約》也割讓了部分土地,並賠款509萬兩白銀,是為胡蘿蔔。

作為沙俄一方,彼時剛剛結束與土耳其的第十次大戰,由於當時駐守伊犁的兵力大部已被抽調至土耳其戰場,伊犁戰備空虛,國庫也比較吃緊,實際上也是防守不住左宗棠的軍事進攻。

比起二百多年間與沙俄大戰十二次、抗爭至死的土耳其人,清廷血性大是不足,屢屢喪權辱國割地賠銀的條約也被後人不齒,看看現在的超級縮微版土境,似乎清廷也有幾分“忍辱負重砥礪前行”的歪理。


歷來現實


左宗棠不攻打伊犁,是因為他畢竟是一個對世界大勢有所瞭解的人,非常清楚沙俄國力強大,不是清帝國可以正面對抗的。

清軍的炮是這樣的

當時和現在都有不少人,在收復新疆後就膨脹了,認為可以包打天下了,真的是這樣嗎?左宗棠收復新疆,對付的是些什麼敵人,六七萬所謂“哲德沙爾國”的軍隊裡,大部分都是新疆本地的反清武裝,以及從陝甘逃過來的回民軍殘部,只有不到一萬是所謂的侵略軍,其實不過是因為中亞故國被沙俄吞併,乘新疆動亂流竄過來的喪家之犬。

俄軍的炮是這樣的

這些人不過是烏合之眾,對付原來新疆的少數駐軍還可以,對上裝備了西式槍炮、有著十幾年戰爭經驗的西征軍完全就是被吊打的下場。

打敗這樣的敵人,並不值得得意忘形,所以左宗棠理智地多次阻止了部下的冒險行為。



光緒三年六月(1877年),俄國攻打土耳其,分調駐紮伊犁軍隊赴土耳其前線。此時,左宗棠的副手金順進言“願以本軍乘虛襲取伊犁”。左宗棠認為: “縱目前因事就功,將來必更難了結”,“斷不可挑釁生端,貽害大局”。


清軍打敗的所謂侵略軍,是這個吊樣

光緒四年正月,俄國收留了從新疆越境的回民軍白彥虎部,湘軍大將劉錦棠欲提兵越境剿捕白彥虎。 左宗棠阻止:“以兵臨之,勢必決裂”,認為大清與沙俄“東北、西北均與接界,兵事將無了期”,所以嚴令“不可釁自我開”。

即使俄國人的手下敗將土耳其,也比清軍強的多。當時清軍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戰力水平,估計也就現在國足在世界上的地位

後英國唆使俄國內部中亞部落造反,左宗棠部將鹹謂有機可乘,應該進兵伊犁。左宗棠認為: “俄英措隙已久,俄恃其國大,英恃其兵強,各不相下。我且綢繆墉戶,靜觀其敝,不以彼之強弱為意。而日夜思所以自強,亦不以彼之言我強我弱為意也。”



1878年左宗棠收復新疆同時,俄國也吊打了奧斯曼土耳其,在這場近代化戰爭中,俄國輕輕鬆鬆地集中了48個步兵師共72萬人、3000門大炮。左宗棠有多少兵?不過五六萬人,俄國只要派來對付土耳其軍隊的十分之一,別說伊犁了,新疆都保不住。



左宗棠清晰地認識到中俄國力懸殊,非常妥善地處理了與俄的關係,不讓俄國有所藉口。他力求明確界劃,反對越界侵佔,表面上看起來很慫,為的是國家大局和整體利益考慮。雖然後來清帝國花了900萬盧布才贖回伊犁,還被迫割讓了一部分領土,但作為弱國,行此棄車保帥之舉也是迫不得已,如果為了伊犁和俄國開戰的話,損失只會更大,誰讓你打不過人家呢?


海軍史研究會員


這個問題要從地理和軍事兩個方面來分析,由於前面有同學已經講過整個戰爭過程,因此,我作為補充補章。

歷史背景:沙俄侵犯新疆時,清政府正面臨東部沿海壓力,對西部基本表示無力。光緒年,清政府已經無力承擔大規模用兵,朝堂一籌莫展。

64歲高齡左宗棠臨危受命。熟知政治、地理、軍事的的左宗棠使用精兵政策,10留6、7。新疆路途遙遠兵員消耗糧草成為第一大難題。只使用能征慣戰的兵進疆。

新疆北牧南耕,南疆不發達,北疆發達。給予這兩個重要因素,左宗棠制定了“先北後難,緩進急攻”戰略。

清政府也是下了很大決心,戶部籌銀200萬兩,各省協助300萬兩,借外債500萬兩,如此依然不足以打勝準備。後向洋商和華商借款2200餘萬兩白銀。

陝甘調集民夫10幾萬,基本3人保障一人。逐步向西推進。這就是緩進,主要是等後勤補給。新疆可沒吃沒喝,只能靠內地長途運送。這也是戰爭的最大難點,被左宗棠解決。

到地就開打,絕不猶豫。這是急攻,時間戰,消耗戰不允許拖拉,後勤扛不住。戰爭進行到今天伊犁邊境地方。實際上,後勤已經到了戰略極限。再用兵,就要有打敗仗危險。


核子獵潛艇


根據歷史的記載,左宗棠當時確實是想和沙俄硬幹的,只是因為當時的兵力這些他覺得不是很足,所以就拖後了,但戰備一直是真的進行的,並不是像有些人想的那樣,他僅僅是做出一種姿態。在左宗棠的眼裡,俄國的實力大概也就和太平天國差不多,甚至比太平天國的兵力還要弱,多準備一點兵,多整一些槍炮的話,將俄國人打敗不成問題。李鴻章則是很快就建議派出議和大臣將這個事情了結掉不要發生戰爭,因為在當時的李鴻章看來,俄國的實力非常強大,不是大清的軍隊能夠抗衡的,但他和左宗棠關係並不是特別好,左宗棠也不會聽他的,他即便向左宗棠說俄國的實力強大大清的軍隊無法對抗,左宗棠也認為李鴻章只是想阻礙他立功,是出於黨派的私利,要限制他。李鴻章也許是有這樣的想法,但不會佔主流,最重要的還是他判斷實力的時候,他主要是覺得左宗棠的軍隊不是俄國的對手,而跟俄國一旦開戰,大清損失的東西可能會更多,他這點漢奸的帽子估計戴得更牢了,因為一旦失敗了,去談判的一定是李鴻章而且在條約估計就是割地賠款,這種條約誰籤誰捱罵!


帝國曆史觀察者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面臨的形勢是:新疆大部被來自中亞浩罕汗國的軍閥阿古柏佔據,而伊犁地區則被沙皇俄國佔據。顯然這兩個敵人的實力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而兩線作戰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大忌,那麼該先打誰呢?自然是打相對弱小但卻佔據新疆大部的阿古柏勢力,這樣做一來可以收復新疆大部分疆域,完成對沙俄佔領下的伊犁的戰略包圍,然而以武力作為後盾迫使沙俄進行和談;二來阿古柏勢力相對弱小,正好適合拿來練練手,反之如果直接和沙俄硬抗,萬一戰事陷入僵局,阿古柏勢力必定趁機進一步擴張。

正是基於這一理念清政府當時實際上做了文武兩手準備:左宗棠率軍以武力平定阿古柏勢力;曾紀澤則赴彼得堡同沙俄就伊犁問題進行商談。事實上文武兩條戰線是互為依託的:在左宗棠西征取得決定性勝利前沙俄一直讓曾紀澤吃閉門羹;然而當左宗棠成功收復新疆大部的消息傳來後沙俄主動要求和曾紀澤,因為他們知道此時伊犁已完全處於清軍的戰略包圍之下,伊犁畢竟遠離沙俄腹心地帶,在這裡交鋒沙俄未必能獲得多少好處。然而兩國實力擺在那兒,清軍一時之間也不敢妄動。這樣一來儘管清朝在整體國力上弱於沙俄,但在新疆這一局部地區卻形成了雙方勢均力敵的局面。當兩國實力懸殊時力量就是外交,因為城下之盟是沒什麼好談的;當兩國實力接近時外交就是力量,這時談判桌上往往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左宗棠和曾紀澤都對當時的國際形勢有著清醒的認識,所以他們都主張趁勝同沙俄談判,當然與此同時左宗棠的軍隊在伊犁外圍對俄軍保持壓制,這是確保談判能平等進行的基本條件,否則談判註定將以簽訂不平等條約結束。最終曾紀澤以和談的方式成功收回伊犁,左宗棠自然也就不再攻打伊犁了。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伊犁被沙俄佔領了,打不一定能打贏,但是給錢就一定可以贖回。左宗棠趁戰勝阿古柏收復新疆其他地方之威,派曾紀澤與沙俄談判,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許之以金,最終用509萬白銀贖回了伊犁地區。

左宗棠收復新疆其他地方,軍隊六七萬之眾,後勤部隊四五萬之多,只能供給前線兩三萬人作戰。西征大軍十多萬人,糧響軍需日費萬金,全靠胡雪巖的外國貸款,因此再與沙俄軍隊作戰,勝算不大,耗銀更多。



沙俄佔領伊犁後,後勤補給困難,當地百姓反攻,加上左宗棠數萬精兵在側,也深感堅守不易。英國在中亞煽風點火,驅動當地勢力反對沙俄,土耳其更是更沙俄打得不可開交。


左宗棠兵分三路包圍伊犁半年之久,清政府派曾國藩長子曾紀澤與沙俄談判,最終以900萬盧布的價格贖回了伊犁地區。能用錢解決的問題,慈禧太后還是同意不戰而屈人之兵的!


大秦鐵鷹劍士


因為打不過。僅此而已。軍力不行,經濟不行。

打新疆的阿古柏。外有英國給中國出點子(英國防止俄羅斯做大,挑動中俄互鬥),清政府內有李鴻章等人統籌規劃(不得罪俄羅斯,只打阿古柏),避免兩面作戰,外交解決伊犁。同時,軍事上,也應該先弱後強。也許有的人會吹,左宗棠如何厲害。其實左宗棠自己明白,新疆白彥虎等不過是土匪而已,但左宗棠也是緩進急戰。充分準備。


Corring


對於左宗棠為何沒有攻擊伊犁,我們首先需要梳理一下左宗棠西征的過程。

公元1865,中亞浩罕汗的軍事頭目阿古柏在英國支持下,乘新疆動亂之機率軍侵入,自立為“汗”,建立偽政權,;之後,沙俄也出兵佔領伊犁地區。新疆面臨被英、俄肢解的威脅。而清廷內部,雖然也進入了所謂“同治中興”。但是對於“塞防”和“海防”之間的爭論,幾乎已經演變成了李鴻章和左宗棠的兩人之間的“政治鬥爭”。而且,在西北地區爆發了大規模的暴亂。所以,無法及時對新疆地區採取措施。

不過,到了光緒繼位之後,西北的叛亂已經平定。而由於面臨的來自沙俄的威脅太過嚴重,所以“塞防”逐漸受到重視。所以清廷最終採納了左宗棠意見,積極的開始了收復新疆的各項準備。於是,左宗棠開始採運軍糧,購置槍炮、彈藥,整頓,並且編組了一支6萬餘人的作戰部隊。在一切準備妥當之後,1876年,左宗棠開始出兵遠征,並制定了“緩進速戰”、“先北後南”的作戰方針。

作戰過程其實,相對而言極為簡單。雖然阿古柏有沙俄人的支持,但是其軍隊的戰鬥力極差,而且得不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所以,清軍幾乎摧枯拉朽的收復了被阿古柏佔領的七座城池。從6月初,左宗棠的的大將劉錦棠抵古城,與烏魯木齊都統金順部,匯合,到11月6日攻克瑪納斯南城,用了不到半年時間就收復了北疆。只是由於大雪封山,暫停向南疆進行攻擊。到了1877年4月14日,清軍經過幾個月的充分準備,開始向南疆進軍,9月就收復了達坂、吐魯番、托克遜三城。10月,清軍在一個月內馳驅1000公里,連克喀喇沙爾、庫車、阿克蘇、烏什等南疆東四城。到了1878年1月2日,清軍克復和闐。至此,新疆全境除伊犁地區外,全部收復。清軍收復新疆之戰取得偉大勝利。

不過,此時無論是清廷內部的“海防派”,還是沙俄都開始對清廷施加壓力。一方面,1875年日本對臺灣進行了攻擊,讓海防的壓力陡然增加;另一方面,沙俄開始了戰爭威脅,並聲稱要與日本結盟。結果,讓清廷錯亂。以至於,讓開始部署軍隊準備收復伊犁的左宗棠從西北前線回到了京城。最終採用了何談的方式,解決伊犁問題。


潞州節度


1864年,阿古柏護送布素魯克到喀什。一到喀什,阿古柏就變了臉,在新疆到處殺人放火,1868年佔據了南疆,立國為“洪福汗國”。之後,阿古柏又攻下吐魯番和迪化,憑藉原有的幾百烏茲別克騎兵,竟然將新疆搞得雞飛狗跳,天下大亂。

據說阿古柏剛進入中國時只有50名騎兵,後來浩罕又支援了一千多人,但就憑這點力量,他就能積攢十萬反民,拿下整個新疆。清廷在新疆的統治力由此可見一斑。

1871年,阿古柏打迪化的時候,老毛子趁機佔領了伊犁。他們的藉口是天下大亂,要代替中國保護伊犁。孃的,真沒見過這麼無恥的國家,中俄兩國的交情可謂與眾不同啊。

但是,直到1884年,清廷也沒能派出兵來。此時,東南一帶日本侵略臺灣,朝廷爆發了“海防塞防”的大爭論,放棄新疆的呼聲很高。此時,左宗棠以必死的決心贏得了慈禧的支持,才有了這次收復新疆的戰爭。而軍費,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左宗棠自籌的。

如此,你就應當知道,左宗棠輸不起!為此,左宗棠在人員上、武器上、策略上、戰後政策上都花費了大量心血。而武力解決阿古柏,外交解決伊犁,是既定的策略,其目的就在於立於不敗之地。

左宗棠不是怕事的人,他不打伊犁是為了“不敗”,因為一旦戰敗,來自朝廷的壓力會比沙俄的壓力還大。但左宗棠不是不敢打,他在伊犁邊界陳兵十萬,一方面是為了配合曾紀澤談判,另一方面,真沒轍了,也他孃的幹他一炮。

左宗棠賭中了。事實上等於中國用400萬盧比換回了幾萬平方千米的土地控制權,收復新疆也成就了左宗棠能文能武的一世英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