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左脚舞

彝族左脚舞,彝语称为“咕遮”,古名“堕左脚”,是彝族一种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它是在彝族长期的刀耕火种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歌、舞、乐合一,以娱人、交往、健身为目的。彝族左脚舞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对牟定县彝族人民乃至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左脚舞

彝族左脚舞表演时,唱腔多样,舞姿起时先起左脚,垫三脚踢一脚,基本步法有直脚、甩脚、垫脚等,特殊动作为串花、翻身等。小伙子们弹起龙头四弦,拉起小二胡,姑娘们唱左脚调,共跳左脚舞,少则十余人,多则成百上千人,气势恢宏。舞蹈随意性较强,不限人数,不分男女老幼,不限时间、地点,内容涉及彝族文化、生产、生活方方面面,节奏明快、通俗易懂、表现力丰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左脚舞

数百年来,每到农历正月十六和三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天或有人家娶妻嫁女,夕阳西下之时,远远近近的彝族和其他民族群众不邀而到,弹起龙头弦子,男女和声或齐声唱起左脚调,手牵手、肩并肩,围成一个个几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圆圈,欢跳左脚舞。伴着铮铮作响的弦音,和着高亢清脆的歌调,他们时而蹉脚闪腰,时而折步跌脚,时而甩腿对脚,时而摆手转身,舞步整齐统一,舞姿轻盈健美。《彝族民间歌舞——左脚舞》由《高山顶上茶花开》、《莫给小妹白等着》、《彝山松毛绿茵茵》、《青菜心白菜苔》、《我们团圆在今晚》、《昙华山好地方》、《阿哥阿妹跳脚来》、《赶会调》、《小哥小妹去玩耍》、《歌唱丰收年》等十个曲目组成。 牟定,左脚舞的故乡。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是民族传统盛会“三月会”,届时,既是彝族歌舞的海洋,又是商贸活动的热浪。

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左脚舞

彝族左脚舞记录着彝族人民对天、地、日、月、火、虎、自然等的原始崇拜,反映了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团结奋进、勇于创造的民族精神。它深深地扎根于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是牟定彝人及全县各族人民的精神食粮,其独特的乐器制作技艺和服饰特色充分体现了彝族人民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创造才能。彝族左脚舞中包含了彝族民风民俗、传统工艺、民族服饰等诸多文化内容,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左脚舞

长期以来,彝族左脚舞一直没有得到有组织、有计划的保护,在节庆活动城镇化、民俗活动商业化等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影响下,其文化传统和习俗日渐淡化,具有歌、舞、乐综合素质的传承人越来越少。在此情势下,彝族左脚舞的生存面临重重危机,亟待抢救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左脚舞

2008年6月7日,云南省牟定县申报的“彝族左脚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