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案」前的反思:我們的孩子一生該如何度過?

最近疫苗事件,從總理到咱老百姓,舉國上下,無不天神共憤!無論對於誰,孩子是最最輸不起的,沒有之一。孩子如果出現問題,一個家庭就徹底沒了希望,沒有了未來,還談什麼家國天下。

以前的“三聚氰胺案”,“紅橙黃幼兒園案”“江歌案”,“杭州保姆案”等,我們可能會對於當事人感到心酸和心疼,但這次疫苗案,波及範圍之廣,可能很多人都成為這個事件的當事人。

當你不去為周圍糟糕的事情發聲,可能這些事情慢慢地就會來到自己的身邊。這句話真的就這樣應驗了。

還好,國家已經介入此事,按照李總理的給的批示,等待他們可能是傾家蕩產,牢獄之災。

疫苗案的始作俑者“長春長生”,得到了階段性的懲罰:市值由240億跌至93億,深市已為其量身定做了一套退市方案,公司18名高管已被批捕,長春長生公司及個人賬戶已被凍結,機構投資已啟動索賠程序。

這個事情的背後,讓為人父母的我們還是倒吸一口涼氣,還有多少類似的鬼魅魍魎會出現在我們孩子的人生道路上?我們除掉憤怒與惶恐,我們該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孩子一生,儘量讓我們孩子生活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

根據我們自己的一路歷程,下面就和你一起探討有關孩子一生,最最基本三個方面的安全。

一、醫療食品安全

(一)

電視臺的一個朋友,他有個5歲的女兒。去年一次和他出差的路上,大家聊起子女的問題。他說,從女兒第一針疫苗開始,他就在省婦幼院堅持使用國外進口的疫苗。當時還說他崇洋媚外,現在想想他是多麼明智。可能在電視臺做民生新聞的他,知道的比我們要多的多。

“疫苗案”前的反思:我們的孩子一生該如何度過?

另外,他還傳授一個訣竅,嚴格按照醫院制定的兒童疫苗和藥物使用計劃,學校給佈置的一些針劑和藥物,想盡一切辦法,通通不用。想想上段時間,鄭淵潔的那篇文章,真是異曲同工。

(二)

在飲食方面,我們可能都有“地溝油”中招的經驗:吃的時候爽的要死,第二天拉肚子是真的要死,並且幾天沒精神。因為很爽地吃進去的東西,身體就要把這些壞東西排出去,實在排不出去,身體只能硬生生的消解掉,你有精神才怪!

地溝油,只是其中之一。超標防腐劑、工業色素、瘦肉精等等,這些都存在我們孩子最喜歡吃的食物中,路邊攤的小零食、各種鮮豔的飲料、各種烤串等。

曾經向醫生朋友請教過這個問題:我們該如何讓孩子避免中招,或儘量少中招。他給的意見:從習慣養成開始。

感覺這個建議不痛不癢,但,細想一下,真是振聾發聵呀!成年人很多的疾病不就是來自不健康的飲食嗎?不健康的飲食,不就是因為自己沒有辦法改變飲食習慣嗎?

醫生朋友給的建議,要讓小朋友養成喝白開水的習慣,並且在家裡備一些鮮榨的水果汁。明確告訴孩子,飲料對身體沒有好處。開始孩子可能不懂,說多了,他們就會慢慢變成習慣。

但,有一個前期,就是父母自己要做到,如果父母每天可樂、果汁源喝著,讓孩子去喝白開水,習慣絕無可能養成!身教重於言教,在飲食習慣養成上,同樣成立。

(三)

儘量減少孩子單獨在外就餐的次數。如果需要在外面吃飯,儘量和孩子一起去連鎖品牌,老品牌,或一些自己親身試過沒啥不良反應的牌子。

連鎖品牌,相對來說更可靠一些。倒不是說他們道德就多高尚,而是對於連鎖品牌來說,如果自己的食品安全出現問題,他們付出的代價要大的多,所以他們會更加上心一些。

總結一下,在面對醫療食品安全方面,疫苗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儘量使用國外的,學校佈置關於醫藥方面的東西儘量避免掉,陪著孩子從小養成不喝飲料的習慣,外出就餐不要拍麻煩選擇靠譜的地方。這些習慣的養成,就可能最大限度避免出現醫療食品安全的問題。

二、能力教育安全

(一)

每年都會看到這樣的新聞,高考完學生跳樓、大學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報復社會、研究生不滿導師跳樓自殺.......

自己心碎,旁觀者心痛,父母絕望,親戚朋友感到悲哀!

說回電視臺的那個朋友,他的女兒在幼兒園3年期間,從外語到繪畫,報了不下9個興趣愛好班。當時聽到這個,第一反應就是:填鴨式教育,鷹爸一個。大家所倡導的教育,不都是興趣教育嗎,而非應試教育!他給女兒報了9個興趣班,這不是赤裸裸的變相應試教育嗎?後面和他聊的時候,才發現,我誤會了他。

原來,這9個興趣班,沒有一個是強迫女兒去學,而是女兒一定要去學才答應的。女兒第一次要去學,他不同意,為的是避免三分鐘熱度,等到連續要求三次之後,才讓女兒去報班,並且在報班的時候,定個規則,要達到什麼程度,不能半途而廢。沒有達到某個程度之前,絕對不能停下來,中間父母會幫著孩子,去實現每個興趣班的目標。

就這樣,3年幼兒園,9個興趣班,他的女兒學的都挺好,並且沒有任何厭學情緒。

(二)

硅谷有一家BCS的創新學校,關於孩子的能力教育,也是也是這個道理。

他們會為每一個孩子設置“行為目標”,針對每個孩子的個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根據孩子的性格、愛好、動手能力等,學校和家長一起啟發和引導孩子,並且與孩子們一起實現目標

假如老師覺得有個學生在數學上需要更多的幫助,然後和家長溝通之後,發現這個學生在家總做不好數學作業,但是在學校總體表現不錯。這時候,老師要做的就是設定目標,這個目標可能是“確保學生在家完成數學家庭作業,而不是在家做不好作業”。

也許這個孩子做不好作業只是想出去玩,而不是因為討厭數學;或者是因為性格原因,在學校不懂的問題可以問,在家遇到難題就放棄了。

總之,為了達到目標,這些都要弄清楚。

接著,老師、家長、學生會有不同的分工,家長要做的也許是給孩子提供一個安靜學習的地方;老師要做的是給孩子的作業不要太難,要讓孩子在回家之前儘可能地把問題解決;學生要保證學習數學時集中注意力。

“所以這個目標不僅是學生的,也是教師的、家長的共同目標。學生會覺得每個人都在幫助自己實現目標。”

這樣就為我們孩子打造了一個成長性思維,有這種思維的人在遇到問題時,會欣然接受,也更願意面對挑戰和挫折。而為每個孩子設置不同的目標,也是BCS實踐成長型思維的手段之一。因為如果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目標,某個孩子就不會覺得另一個數學學得好的孩子比他聰明,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優點是什麼。

可能有的人數學學得好,但有的人畫畫很不錯,BCS的老師會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需要克服困難努力才能達到的目標。

總結一下,在孩子能力教育方面,我們要打造的是成長性思維,儘早找到自己天賦,並且努力更進一步使用自己的天賦,在遇到挫折面前,知道困難只是暫時的,並且是可以通過自己學習去解決的。

三、情感三觀安全

(一)

前段時間,抖音平臺上火遍半邊天的“溫婉”,一週時間粉絲超過千萬。但緊接著第二週,她被抖音平臺封帳號,下架所有視頻。深扒一下才知道:17歲的她已退學,多次整容,無工作。平時主業就做小三,混跡酒吧KTV,尋找權貴階層。

關於情感,關於三觀,是非常不正,甚至是扭曲。

這類事件的出現,對於社會就是增加一個新聞點,但背後最為心痛的永遠是父母。父母除掉痛心,可能還會有深深的自責,畢竟孩子變成現在這個樣子,自己的教育肯定是有問題的。

(二)

最近有個綜藝節目,爆出一位母親,要求十幾歲的兒子,自己洗內褲和襪子。大家都感到驚訝,為啥這樣要求,現在孩子的飲食起居不都是父母一手包辦的嗎?

深挖之後,才發現情況更加地讓我們感到驚訝!這位母親,在孩子十歲之後,就要求孩子自己做家務:拖地、打掃房間、洗衣服、晾衣服等。甚至要求開始從簡單菜系開始,學會做菜,做飯就更不用說了。

中間兒子也有反抗,兒子說自己這個年紀,不是應該集中精力來學習嗎,幹嘛要做這些呢?又是洗衣服、又是做飯、又是打掃衛生的!

母親的答案,讓所有人佩服。

母親說,你這個年紀是應該集中精力來學習,但學習絕對不是全部,學會洗衣服、做飯、拖地同樣很重要,這樣你才能有生活自理的能力。只有做這些的時候,你才能學會感恩,知道別人為你付出的艱辛。

同樣,未來你是需要找一個女孩和你一起過日子的,那個女孩同樣也是家裡面的寶貝,為什麼嫁給你就要為你洗衣服、做飯、打掃衛生、還要生孩子,憑什麼?從小開始,你養成自己照顧自己的生活,未來你才有可能,才有能力來照顧那個女孩。

母親完勝兒子,這個母親的三觀真的值得點贊。

(三)

作為一個人,小到讓家庭和睦,大到讓事業順風順水,要做的是一個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把自己變成問題;要做的是默默地付出,不是一味的索取;要的是多替對方想想,不是一味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只有這樣,你在人生道路上,才會找到與自己三觀一致的人。

作為一個女孩,如果你是奔著對方錢去的,那麼你有什麼資格要求對方對你從一而終呢?

作為一個男人,如果你經營一家企業就是奔著剋扣員工工資、壓榨他們精力和時間,從來不為他們現在和未來考慮,那麼你有什麼資格要求員工為你兢兢業業,時刻為公司利益著想呢?

總結一下,在情感三觀方面,我們對於孩子的教育,在小時候一定就要讓他們養成獨立、感恩、付出的思考習慣,而不要陷入依靠、抱怨、自私的怪圈。因為習慣養成後,想改難於登天!

但,孩子的一生終歸是自己的一生,作為父母,我們只是她人生旅途中,一個階段的過客。在這短暫的階段,希望用盡我們全力,在醫療食品安全、能力教育安全、情感三觀安全等方面,為他們養成一個好的思維習慣,沒有一個父母想體驗,絕望和束手無策的感覺。

願全天下的孩子們,都能平安、健康、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